周 愚
有一次,一位在美國僑界很有聲望的人物在蒙特利公園市一家華人餐館請客,席設在一間套房內(nèi),賓主12人,我也是其中之一。
“會長”滿桌電話誰聽
正用餐間,有個侍者走進來說:“會長電話?!?/p>
聽到這4個字,全桌12人都有了反應:有的抬頭或轉(zhuǎn)頭看侍者,像是等待他的進一步指令;有的欠身而起作離席狀;有兩人則已全身而起,準備走出去接電話了。
不過所有人的動作,又都做到一半同時停了下來,12個人你看我,我看你,好像都有進退不得之感。
靜默兩三秒鐘后,總算有一個人反應快,問站在門口的侍者:“哪一個會長?”侍者經(jīng)此一問,也像遇到了難題,想了想,說:“哦……是張會長。”
12人中的9人松懈了下來,表示姓“張”這個大姓的有3人在座,3人中的一人又問:“哪個張會長?”侍者又想了想:“他說是寫作,還是作家什么的?!?/p>
3人中又有一人坐了下來,剩下兩人中的一人又問:“什么名字,他說了沒有?”侍者倒也相當機靈,回答道:“說的是張什么什么先生?!?/p>
最后淘汰的結(jié)果,兩個中的張女士坐下了,張先生“脫穎而出”,去接電話。
有一天晚上,我和一個“周”姓本家在一家打字行里為一份刊物做校對工作,打字行老板在他的辦公室里。不一會兒,我們聽到電話鈴響了,老板接過電話后,向外面喊:“周會長電話!”我們兩人立刻本能地站起,卻又立刻尷尬地坐下,一兩秒鐘后,他先沉不往氣,向外面問:“哪個周會長?”外面的老板答:“周X會長。”于是我去接電話。
又過了一會兒,同樣的情形,外面喊了“周會長電話”之后,我們兩人都沒有動作,但這回是我沉不住氣,向外面問:“哪個周會長?”外面答:“周XX會長?!边@回是他去接電話。
過去臺北流行一則笑話,說臺風來了,西門町高樓上的一塊廣告板被吹落地下,打死了3個路人,卻有兩個是導演。
華人百萬社團近千
現(xiàn)在我把這則笑話改編一下:洛杉磯的華人聚居區(qū)發(fā)生了一起車禍,車上僅有兩個人,卻死了6個會長,5個理事長。原來這兩人中的一人擁有會長、理事長的頭銜各三,另一人也不遑多讓,只比前者少一個理事長而已。
南加州地區(qū)居住了將近100萬華人,人文會萃,臥虎藏龍。美國憲法規(guī)定人民有集會結(jié)社的自由。居往在這里的華人,對憲法中其他各條的遵守程度也許并不十分徹底,但對這一條的熱衷卻勝于老美。大洛杉磯地區(qū)的華人社團有的說有兩三百個,有的說有四五百個,甚至還有說是多達1000個以上。因為實在太多,因此從無正式的統(tǒng)計數(shù)字。
社團性質(zhì)五花八門
社團的性質(zhì)可謂五花八門,無奇不有。以職業(yè)分,有工程師、醫(yī)生、會計師、律師、旅館業(yè)等等,還有非?;\統(tǒng)的工商、科技、電腦;以業(yè)余嗜好分,有書法、繪畫、攝影等等;會寫文章的人太多了,因此有作家、寫作、詩社等各種社團;休閑娛樂方面,則有棋類、橋牌、登山、高爾夫球、歌唱、舞蹈和許多合唱團;學術方面有孔、孟、老莊、王陽明等學會、研究會;慈善方面有慈濟、防癌……校友會從幼稚園到大學,同鄉(xiāng)會有縣、市、省和更大的華北、東北……年長者的有長青、益壯、松柏、長輩、晚晴等會;軍人出身的有各軍種和三軍一家的聯(lián)誼會。
此外,還可以食品分,如面食、粥會等等。動物方面則有與獅子毫無關系的獅子會,名副其實的,有保護老虎的老虎會(當然僅限紙上談兵)。至于另一種與老鼠毫無關聯(lián)的老鼠會此地也有,但因與社團性質(zhì)不同,故此略去不提。
沾上一點政治氣息的會也不少,所有的稱謂大致上有三民主義、海峽兩岸、統(tǒng)一同盟、促進和平,甚至還有議會、中常會等。
洛杉磯的華人個個都有資格加入幾十甚至幾百個社團。就以我自己來說,憑著與生俱來的原始本錢——湖北省沔陽縣人——可加入的同鄉(xiāng)會便有:沔陽縣、仙桃市、湖北省、兩湖、湖廣、華中、長江三峽、揚子江……更可再加一倍加入以上各種同鄉(xiāng)“聯(lián)誼會”。最后,還可再加入一個一網(wǎng)打盡的華人協(xié)會。我又憑著讀過的初中、高中和幾所軍事學校,以及寫作、攝影、高爾夫球等愛好,想加入多少個社團,可以用“隨心所欲”4字來形容。
談到社團的名稱,則幾乎在前面一定要冠以一個地區(qū)。這方面的彈性之大,恐怕也是無出其右的了。由世界開始,到北美洲、美國、美西、加州、南加州、洛杉磯……再小的有“小臺北”、某某山谷和把一縣分為兩份,如南橙縣、北橙縣等。
我所說的這些社團,都是我們?nèi)A人同胞圈內(nèi)之事,但如在名稱之前,再冠以“中美”兩字,則表示融入了“主流社會”,更是身價百倍。
社團的人數(shù)更令人驚奇。有號稱萬人以上者,有千人者,百人者,數(shù)十人者,和少至三五人甚至一人者;只不過人數(shù)再少,也會號稱有百余人,或至少數(shù)十人。
社團組織大致上都有正副會長,正副理事長,正副監(jiān)事長,正副秘書長,理、監(jiān)事,候補理,監(jiān)事,常務理,監(jiān)事,顧問等。有時,在某些社團里,想不按上個頭銜也難。
有些社團有相當久的歷史。我來美國已將近20年,剛來時就聽過一些社團的名字和它的會長的名字,到現(xiàn)在為止我從未聽過或見過哪個社團有過任何活動,但會長的名字則從未改變。有個文友曾以“一人社團”為題寫過一篇文章,說會長、理事、會員由他一人全包。我想這就是屬于那種一人社團、萬年會長之類的了。
前文我說過,華人把美國有集會結(jié)社的自由運用得已臻化境,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不管是十來人、三五人,甚至一人,說成立一個會就馬上成立一個會。
頭銜一大堆名片放不下
華人圈內(nèi)相互交換名片是最常見的事,許多朋友的現(xiàn)有頭銜加前有頭銜一張名片還放不下,需要正反兩面印,還有些更需用折疊式,加大一倍才夠。
來美國后我一直住在美國人的居住區(qū)里,約8年前開始與華人交往。不久之后,和一名初識的朋友交換名片,他給我的是折疊式的,我給他的則是張只有姓名的普通名片。他看了我的名片后面帶驚訝及不解的表情,問我為何不把頭銜印在名片上,當他知道我確實是并無任何頭銜之后,又以極為誠懇的語氣告訴我,可以在他領導的幾個社團里為我安置兩三個頭銜。我當時因為剛與華人圈交往,情況不熟悉,感到有點惶恐,所以婉拒了他的好意。
但是8年下來,情況變了,由于與華人朋友交往多了,情形熟悉了,眼也壯了,現(xiàn)在的我,雖然名片仍維持著死硬頑固的舊風格,但實際上,我巳曾經(jīng)或正擁有了不止一兩個頭銜。
[寄自美國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