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河
幾年前,在加州北部沿海一處孤立的礁石地區(qū),當?shù)氐囊晃粵_浪人在多處被鯊魚咬傷后,還是幸免于難,浮出了水面。像這樣被鯊魚攻擊后依然健在的例子還有許多。自1926年加州沿海有記載以來,在78起鯊魚攻擊事件中, 死亡者僅占8例。研究人員說,這些幸免者恐怕并不是從鯊魚嘴里逃生的,而是鯊魚在品嘗了他們之后,不合口味,被鯊魚主動扔掉的。
主持這項研究工作的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克里莫里,他是專門研究海洋動物行為的專家,同時也是一位魚類學家。他的研究得到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以及美國全國地理協(xié)會的部分贊助。這項研究的目的是進一步找出這種所謂“吃人機器”攻擊人類的方法和原因。在對一種有代表性的鯊魚——大白鯊進行研究之后,專家們發(fā)現(xiàn),鯊魚的習性比以前想像的要復(fù)雜得多,鯊魚獵取食物時所花費的勞動也比想像的要辛苦得多。
為了研究鯊魚的吞噬習性,克里莫里等研究人員前往距離加州37公里處的一個小島辛阿諾,那里是一種原始鮑魚的棲息地,同時也是大白鯊的主要就餐場所。為了研究鯊魚的水下習性,研究人員用誘騙的辦法在鯊魚身上裝上了超聲波發(fā)信機,這些發(fā)信機被稱作鯊魚的標簽。發(fā)信機與一個精密電腦跟蹤系統(tǒng)相連接,鯊魚身上發(fā)信機發(fā)出的信號可以被一個三角形的聲納浮標所接收。這些聲納浮標間距550米,安置在小島以西的海區(qū),它們可以使研究人員日夜觀察鯊魚在海底覓食的情況。
初步研究表明:一、大白鯊并不僅僅是白天覓食,它們也常常夜間行動;二、鯊魚之間幾乎都存在著一種社會聯(lián)系,鯊魚用尾部拍擊海水的辦法,警告同伴遠離新的死亡場所。獵物已經(jīng)到手,便不讓別人占有。如果鯊魚彼此以牙警告,那么,以牙還牙的局面將會慘不忍睹。令研究人員最為驚奇的還是鯊魚吞噬的習性,大白鯊不是用嘴吞噬,而是用嘴輕輕地抿噬,看嘴里的東西能不能夠吃。由于鮑魚質(zhì)地柔軟,因此,很快被大白鯊斷定好吃。而導向浮標、沖浪板以及沖浪人等一類東西由于質(zhì)地并不柔軟,大白鯊則經(jīng)常不予問津。這就是許多沖浪人鯊嘴逃生的原因。
(姜麗摘自《航?!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