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盛鴻
在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人民涌現(xiàn)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愛國將士與英雄事跡,還出現(xiàn)了許多愛國團體。人們較熟悉的有:青壯年組織的“武救會”,婦女組織的“婦救會”,少年兒童組織的“兒童團”與“童子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抗戰(zhàn)初期,還曾醞釀成立一個老年人的抗日愛國組織——“老子軍”。那是1937年七八月間,日本帝國主義相繼制造了“七·七”盧溝橋事變與“八·一三”上海事變,對我國發(fā)動了全面侵略戰(zhàn)爭。日寇的侵略野心與野蠻行徑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義憤。全中國人民不分男女老幼,都以不同方式投入抗日救國斗爭。其中,以蘇州愛國老人張一麟與李根源等人發(fā)起創(chuàng)立的“老子軍”,最為引人注目,傳頌一時。
張一麟,字仲仁,江蘇吳縣人,1867年生。他在清末考中經(jīng)濟特科;民國初年,歷任中央政府的機要局長、教育總長等高官顯職;袁世凱策動帝制,他南返回到蘇州蟄居,以讀史著書為樂,在社會上很有威望,時人尊稱為“仲老”。李根源是云南騰沖人,1879年生,早年留學日本學陸軍,參加同盟會,后回國任云南陸軍講武堂總辦,曾培養(yǎng)了朱德等許多將帥之才,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后,他與蔡鍔等人發(fā)動昆明“重九”起義,光復云南;袁世凱稱帝,他又參加護國斗爭;20年代初曾任北洋政府的農(nóng)商總長與代總理;晚年居住蘇州,因他字印泉,時人尊稱為“印老”。張、李二人同住蘇州城中,志趣相投,又都在北京北洋政府中任過高官,故交往甚密,均為海內(nèi)人士敬重,有“吳下二老”之譽。
1937年7月初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時,張一麟已是70高齡,李根源也年近花甲,但激于愛國義憤、同仇敵愾,二人在蘇州共同創(chuàng)辦《斗報周刊》,號召全國人民堅決斗爭抗戰(zhàn)到底,不獲全勝決不罷兵。張一麟以“江東阿斗”為筆名,撰寫發(fā)刊詞,揭橥“三不主義”,即不不抵抗,不簽訂喪權(quán)辱國之條約與不壓制輿論,不僅將矛頭指向日本侵略者,而且針對國民政府中一些人的妥協(xié)論調(diào)而發(fā),在各階層人士中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大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民國元老蔡元培等人對該刊極為重視。
1937年8月中旬,日寇擴大侵略,在上海發(fā)動“八·一三”事變,將戰(zhàn)火燒到蘇州附近與大江南北。消息傳來,張、李二老更是激憤難擋。他們一方面在蘇州組織“抗日治安會”,將大宗募集來的軍衣、食物、藥物輸送到上海,支援浴血抗戰(zhàn)的將士;另一方面,為發(fā)動老年人也像青、壯年那樣積極投入抗日救國斗爭,進一步激發(fā)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乃與各界愛國人士協(xié)商,籌組一支以老年愛國者為成員的抗日“老子軍”。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緊張的準備,“老子軍”的籌建工作大體就緒,張一麟等人乃在報刊上公開發(fā)布關(guān)于“老子軍”的成立宣言與規(guī)則草案等?!缎浴分饕肌袄献榆姟钡某闪⒃蚺c成立意義,較為概括?!兑?guī)則》草案包括宗旨、組織、目的、軍制、職務(wù)、資格、獎勵、懲罰等十一項,寫得較為詳細具體:
在《宗旨》一項中說,在當前全國抗戰(zhàn)中,青少年有童子軍等組織,則老年應(yīng)有老子軍。少者、壯者前程遠大,來日方長,若多犧牲,未免可惜。老者忝在父兄,視死如歸,是其天職,故取吳中歷史上的著名愛國政治家范仲淹雅稱“小范老子”之意,創(chuàng)設(shè)“老子軍”。
在《組織》一項中說,“老子軍”是全國性的組織,全國各省市有抗日愛國心的老年男同志,皆可自由參加。
在《目的》一項中說,“老子軍”以敢死為目的,凡青年不必犧牲者,則“老子軍”當代之。
在《軍制》一項中說,“老子軍”成員,滿六十歲以上者為合格,未滿六十歲而在五十五歲至五十九歲者為預(yù)備軍,五十歲至五十四歲為續(xù)備軍。
在《職務(wù)》一項中,規(guī)定“老子軍”主要擔任如下職務(wù):燃點雷管之發(fā)動機關(guān),與敵人拼命而不得生還者;破壞敵人之重工業(yè)、軍械,須與之俱斃而不得生還者;凡一切不用膂力而決死者;制裁土豪劣紳漢奸之賣國害民者等。
“老子軍”的《宣言》與《規(guī)則》草案在報上公布后,張一麟與李根源等人就正式組建“老子軍”,他們商推已經(jīng)98歲高齡的德高望重的愛國老人馬相伯為“老子軍”的軍統(tǒng)(即司令官),張一麟為副軍統(tǒng),又推選曾義捐百萬元作抗日經(jīng)費的云南古稀老人李恒升為國需長(后勤部長),李根源則為參謀長。
籌組“老子軍”的消息在各大報刊載后,立即在全國激起了熱烈的反響。廣大人民為之鼓舞:老年人喜形于色,紛紛來電來信要求報名參加,青壯年也受到激勵,連婦女兒童也熱烈響應(yīng)??谷諓蹏暮袈曧憦卮蠼媳迸c長城內(nèi)外。1937年9月中旬,此事傳到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于9月16日致電張一麟,一方面稱張等人“創(chuàng)設(shè)老子軍,壯氣磅礴,足以振勵國人”,“登高之呼,懦夫立志,國家固已受賜不淺矣”;但另一方面又借口“軍事組織,貴在嚴整,軍事名稱,未可輕用”,勸阻成立“老子軍”。這樣“老子軍”雖熱鬧了一陣子,卻未建成。但“老驥伏櫪,壯心不已”,張一麟、李根源等愛國老人的赤子之心與愛國壯舉,將永遠光照華夏。
(蔣介石致張一麟電稿現(xiàn)存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