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令許多年輕父母們困惑的現(xiàn)象:為什么家里有那么多玩具,孩子們卻常常興趣索然,而一旦和小朋友在一起干什么都高興?有些家長總擔心,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會受欺負或遇到危險,情愿買許多玩具讓孩子自己呆在家里玩。殊不知,再好的玩具也代替不了同伴。
玩耍是孩子們必不可少的“功課”,不僅有利于增強體質,擴展對世界的認識,更有利于兒童的心理發(fā)展。這是他們開始與其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關系的第一步。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這樣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成年人見面,先要通過交談彼此認識;嬰兒見面,只是好奇地盯著對方;而當兩個小孩子在一起時,不必知道對方的名字,他們就會一起玩,幾小時后,就已儼然成了一對好朋友??梢?,游戲本身就能把孩子聯(lián)系起來。
能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一個培養(yǎng)過程。
大多數(shù)孩子在兩歲時,往往只是旁觀者,而到了5歲,大都可以參與到共同游戲中去了。而且,同齡的孩子不一定處于同一階段,這與家庭環(huán)境、自身的經歷有關。家長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可能會使他們不合群,而一旦他們有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經歷,下一次就比較容易和小朋友們一起交談、游戲。
幾個小朋友在一起,似乎有無窮的樂趣,他們會為弄翻了一杯水之類的小事而笑個不停,平時安靜的孩子這一刻也會活潑起來。孩子越多,他們玩得越歡。這也是他們的一種群體意識,為自己能融入這個小世界而興奮。
有些家長會問:我的孩子并不孤獨啊,有那么多玩具,家長也常常陪他們一起玩,孩子們?yōu)槭裁慈圆粷M足?
當然,與父母一起游戲,孩子們也會學到些知識,也會感到愉悅,但與小伙伴一起游戲獲得的體驗與滿足感卻不是家長所能給予的。實踐證明,學齡前就喜歡和小伙伴一起玩的孩子,入學后也容易與同學和睦相處。
有人在猴子中也做了類似的試驗。把同齡的小猴分為三組:第一組每只單獨和母親在一起,而沒有其他同伴;第二組是幾只猴子和一只絨布做的猴媽媽在一起;第三組則單獨關在籠里。半年后,第三組猴子最孤僻,而在和睦相處方面,與媽媽單獨在一起的猴子也不如與伙伴們一起成長的猴子。為了使第三組孤僻的猴子盡快適應群體生活,研究人員也曾嘗試把它們放在猴群里,結果它們只是蜷縮在角落里,甚至受到攻擊。最后,人們把孤獨的猴子和一個比它更小的猴子放在一起,這下成功了!小猴并不歧視它。很快,兩個猴子一起蹦跳追逐。一年之后,原先孤僻的猴子又活潑起來。
雖然人與猴子不能簡單類比,但這仍啟示我們,盡管母愛的作用無可替代,而和小伙伴們一起游戲,對于孩子今后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的健康發(fā)展也必不可少。
在兒童的游戲中,最能體現(xiàn)這一特色的,要數(shù)“過家家”了。有人曾把2~5歲的孩子們按年齡兩人一組,并提供充足的玩具任他們玩耍,結果大多數(shù)孩子選擇“過家家”。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像,扮演他們向往的角色:教師、白衣天使、解放軍戰(zhàn)士。男孩女孩在一起則扮演洋娃娃的父母,細心照顧小寶寶;“戰(zhàn)斗”中,年齡大的孩子掩護較小的孩子,一旦男孩不幸“受傷”,女孩沖上去為他精心包扎傷口。在這類群體游戲中,孩子們通過想像嘗試在社會中擔當角色,并彼此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這種體驗與滿足感是這類傳統(tǒng)游戲能延續(xù)至今的原因之一,而這些是其他個體游戲無法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