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致武
多年來,我曾接觸過不少要求調班,要求轉學,要求退學,甚或與老師對抗由老師直接送到校長室的學生。察其原因,大多認為老師對他“不公平”、“看不上”。學生為什么會這樣認為呢?理由是,在某件事情上自己被老師冤枉了;在某某事上老師偏袒了別的同學;老師以勢壓人;老師不讓人訴說理由……之,學生認為自己受了許多的委屈。
學生覺得受了委屈,倒不見.得都有理由,因為學生畢竟是學生,年齡小,經(jīng)歷少,看問題難免存在片面性。然而當老師的,如何在處理問題,批評學生時做到讓人家不覺得委屈,卻是很值得研究的。似有如下一些方法可以嘗試:
1.經(jīng)常和學生溝通感情,交朋友。不要總是端著師長的架子站在學生對面指手畫腳。朋友的話最容易讓人相信,很少有受到朋友批評而覺得受了委屈的。
2.看問題力求全面、客觀,不要主觀臆斷。不要在問題未弄清楚之前就先定下是非所屬的調子。事理弄得明明白白,自然不會有誰覺得委屈了。
3.對犯了錯誤的學生,不能一味地訓斥,必須充分說理。批評的語言嚴厲些倒無大礙,可以使學生猛醒,認識到錯誤的性質,產(chǎn)生悔恨的情感體驗,但萬萬不可傷害學生的人格。傷害學生人格的批評,只會引起師生情感對立乃至行為沖突。
4有時學生對老師的批評不理解,不知自己錯在哪里,或者知錯而不愿認錯,不理解老師的苦衷。遇到這種情況,老師首先要檢查批評的時機、場合、方式存在哪些問題;其次要分析學生的性格、習慣、品德基礎、認知水平,對癥下藥,批評才會有效。
5.當老師對學生批評錯了之時,必須有勇氣糾正,向學生道歉。這并不會損傷老師的“蕁嚴”,降低老師的威信,反而會把師生的情感拉得更近,學生會把老師當成他最可信賴的人。以后的批評、教育會更具效力。
6.老師對學生該批評時要批評,該寬容時要寬容。當學生有錯而不自知,或知錯不改時,不批評就是縱容;當學生對自己的錯誤悔恨莫及時,再批評就適得其反。
批評是一種教育藝術,必須合理把握。讓學生感到委屈的批評是最失敗的批評,當屬教育者之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