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承
一毛同志走了,走得實在太匆匆。2月21日,獲悉他已病危,翌日上午,我又一次趕到華山醫(yī)院探望。沒有想到,僅僅過了7個小時,一毛竟畫上了他人生的最后句號。
老全是去年11月9日住院的。這次住院他自己也頗感意外。因為這一年多來,他的身體異乎尋常地好,不僅沒有住院,而且多年來為之困擾的肺氣腫似乎也好多了。幾次聚會,他精神煥發(fā),步履健朗。就在去年10月,他們?nèi)疫€去了寧波故鄉(xiāng)一游?;販螅d奮異常地給我打電話,訴說這次故鄉(xiāng)行的見聞觀感,并說經(jīng)過這次長途跋涉,他對自己體質(zhì)心中有底了。我們都為他的健康高興??蓛H僅過了一個多月,一毛竟又住進了醫(yī)院。按往常的經(jīng)驗,一毛滿懷信心和希望,總以為治療一段時間就可痊愈。一周又一周,他先是盼著元旦能出院,后又期望春節(jié)可以回家。可這次病情卻異乎尋常,出現(xiàn)了胸腔積水,而且累抽不凈,這是一個不祥之兆。我每次去看他,也發(fā)現(xiàn)他的病情每況愈下,但他仍關心著文匯報的新年版面,惦記著正在修訂中的文匯報報史大事記。他為新年伊始報紙的文匯特色有所加強而欣慰,為國際新聞版擴大充實而高興,為有些重點報道的成績而贊許。一毛是帶著對新世紀的向往,帶著對新聞事業(yè)的無限眷戀,帶著對為之奉獻了一生的文匯報的一片忠誠,戀戀不舍地走到生命的盡頭。
1965年底我剛進文匯報時,和老全接觸甚少,只知道他是當時總編輯陳虞孫、副總編輯陸灝的得力干將。我和一毛開始密切共事、并肩戰(zhàn)斗,并得到他的熱情幫助指導,是在粉碎“四人幫”以后。那時,一毛重又回到了他熱愛的新聞崗位。從外貌看,他滿頭白發(fā),儼然一位老翁,其實那時他才剛過天命之年,尤其可貴的是他的心理年齡更要年輕。當時,在黨委書記、總編輯馬達同志的統(tǒng)帥決策下,在辦報工作中,一毛充分發(fā)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成了編委會和總編輯的得力助手和高參。他體質(zhì)很差,笑稱自己是“五臟六腑七零八落”。為了照顧他身體,領導上批準他可以不坐班,可在嘉興路或中州路的單間陋室里,他卻從早到晚,一天十六七個小時地不停運轉(zhuǎn)。那時,我在理論部工作,常常帶著宣傳要求、理論選題去向他請教。一毛不厭其煩,從明確主題到議論大綱乃至物色作者,總是思路嚴密、見解獨到地加以詳盡指導。當時,一篇篇撥亂反正的文章,一篇篇犀利有力的評論,一篇篇闡述三中全會路線的理論文章,交替在文匯報上刊出,常常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這無不凝聚了一毛的心血和智慧。
1983年,報社正考慮1984年的報紙改革,一毛廢寢忘食地趕寫了六千多字的《改進報紙工作的意見》;1984年他歸納了三中全會以后四五年中文匯報組織一百多個問題討論的經(jīng)驗,撰寫了《“真理是由爭論確立的”》一文;1985年下半年,他又在馬達總編輯的指揮下,參與共同起草了《〈文匯報〉發(fā)展戰(zhàn)略》,較全面地反映了文匯報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在撥亂反正、深化改革中的基本經(jīng)驗;等等。應當說,在新的歷史時期,在文匯報走向新的輝煌的征程中,一毛真是嘔心瀝血,功不可沒?!叭邊ⅰ?,“高級智囊”的美名也由此名聞遐邇。
老全比我年長,是我的兄長,更是我可敬可親的老師。一毛常對我說,新聞工作不是一個普通的職業(yè),而是一個戰(zhàn)斗的崗位;新聞工作者不是一個普通的員工,而應是一個為真理而戰(zhàn)斗的戰(zhàn)士。一毛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榜樣。
在我任總編輯期間,一毛雖然已經(jīng)退居二線,以后又辦了離休手續(xù),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永遠是一個編外的“編委”,一位不可多得的“高參”和老師,始終給予我悉心幫助和指導。每當我們編發(fā)了一篇好報道好評論,一毛少不了要來電鼓勵;每當我們處置失當或者漏發(fā)了一條新聞,他又會直率地提出批評。在一毛家里,我們常常議論形勢,研究宣傳方案,請他為報紙出點子提建議。有時,我正考慮想抓一個題目,還未及布置,可常常當天晚上,交通員會風風火火闖進辦公室遞上一份急件,不用拆開信封,就可以猜到這準是一毛當天有感而發(fā)、快筆趕出的言論、文章,或是對宣傳報道的提示。翌日,當帶著油墨芬芳的以“乙卯”、“林科夫”署名,筆法犀利、觸及時弊、貼近生活的短論和讀者見面后,又往往會在社內(nèi)外引起一番議論。真是多么難得的高參呵!
1992年是改革開放的又一個春天,也是我們辦報的又一個春天。這一年,文匯報由四版擴大為八版,這在文匯報歷史上是第一次。在醞釀擴版期間,一毛為策劃擴版,曾先后為黨委、編委會寫了四個方案,并根據(jù)編委會的要求,綜合多次討論,專門起草了《副刊??O置方案》,從原則到具體十分詳盡,對編委會穩(wěn)妥確定擴版方案起了很大的作用。擴版前夕,一毛因病住進了醫(yī)院,可他身在病床,心系報社,采取逐日讀報評報的辦法,在報紙版面邊上記下一些想法,引出一番議論,隨時請人帶回報社“供編輯部參考”。他說,評報標準有三條:一看是否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正確路線;二看是否發(fā)揚文匯報的特色;三看是否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就這樣,他每日評點三日兩頭地往報社傳。那時,我們在編前會上,宣讀并議論一毛的評報意見,成了常設的議程。在病榻上,在以后回家休養(yǎng)期間,他竟這樣連續(xù)堅持了三個多月。洋洋數(shù)萬言的評報意見,有的放矢,有表揚有批評,尖銳中肯,表達他的新聞理念。諸如關于報紙批評問題,關于雙百方針問題,關于重大典型問題,關于文匯特色問題,都有所論及。如1992年1月7日的評報意見,他寫到:“擴版已一周,可是新聞版上還沒有見到過一條批評性新聞,觸及時弊的文章也極少,這不能認為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中央從未講過報紙不能搞批評,相反,要求報紙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正確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有些人任意設禁區(qū)是與中央精神相悖的;至于我們自己更沒有必要自立菩薩自設廟。批評當然需要慎重,但慎重到取消批評就不對了”,等等。他對文匯報的無限關愛,躍然紙上。以后《新聞記者》雜志以《文匯報新年擴版,老記者臥病評報》為題專門匯集刊出一毛的評報意見,更成了新聞界同仁的共同財富,一時傳為美談。
還記得這一年的小年夜,報社里春節(jié)氣氛已經(jīng)濃濃,但一毛卻冒嚴寒來到報社,和我、吳振標以及評論部的同志聚集一起,根據(jù)中央有關精神和小平同志南巡的重大實踐,研究報紙評論如何迅速加以反映。經(jīng)過充分研究,當場就擬定了四個題目:《堅持一個中心》、《財大才能氣粗》、《力戒形式主義》和《加快改革開放》。春節(jié)期間一毛逐篇修改。2月8日起第一篇評論按原定計劃如期見報,并決定隔一兩天發(fā)一篇,一鼓作氣,一氣呵成。對這組快速反應、體現(xiàn)中央改革開放新精神的評論,一毛是滿意的,但是他又感到遺憾,因為第四篇評論發(fā)表的間隔時間由于種種原因,較預定的時間拖延了數(shù)天,喪失了時效,削弱了整體宣傳效應。對此,一毛很不高興,提出了嚴肅的批評。這對我無異是上了一堂教育課,在引以為訓、深感內(nèi)疚的同時,更感受到一毛那種雷厲風行、嚴謹周密的辦報作風。
對于新聞改革,一毛和我們談得最多的要數(shù)“改版、改制、改人”六個字了。他認為改版不從機制上著手,不從隊伍上著眼,相互促進,改版就缺乏穩(wěn)固的基礎,到頭來改版也只是曇花一現(xiàn)。這是經(jīng)驗之談,更是對我們的要求和期望,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1995年,文匯報又由八版擴大為十二版,一毛的六個字成了改版的總原則。我們以改革體制為突破口,推動隊伍建設,調(diào)動起廣大采編人員的積極性,并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效。一毛頗感欣慰。他高興地對我們說:“改版改制改人,這是一條重要的經(jīng)驗,這次稍稍動一下體制,初步建立了責任制,帶來了版面上一批成果;版面的變動,新聞的改革,必然又反過來要求進一步‘改制、‘改人?!彼膭钗覀冏鬟M一步探索,在采編中努力做到“經(jīng)濟新聞盡量生動化,社會新聞提倡‘擴大化,文教報道力爭‘權威性,各地報道顯出側(cè)重點,有一套文匯報獨特的做法?!边@是鼓勵,也是引導,更是一個新聞老戰(zhàn)士的殷切期盼呵!
一毛的報史情結(jié)也令我難忘。他在文匯報度過了半個世紀,他的坎坷經(jīng)歷本身就是文匯報史的一個生動見證。他對文匯報的往事如數(shù)家珍,對報史更是情有獨鐘。特別是他離休以后,有了較多的時間,更是為之傾注了極大的精力。幾年來,報史室的同志經(jīng)常是他家的座上客,談線索,議綱目,往往一談就是三五個小時,大家為有這樣一位好老師好高參而欣喜不已。已經(jīng)出版的《文匯報史略》(1949.6—1966.5),從策劃到定稿的全過程,一毛都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付出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墒菆笫返恼?,也勾起過一毛不堪往事的辛酸回憶。他保存的記錄著“文革”前夕有關討論專題的采編資料,整整14本筆記本,在他遭到迫害被關進“牛棚”時都被造反派抄走了。粉碎“四人幫”后,一毛為此事苦苦查找了多年,報社有關部門和報史室的同志也為之四處奔走,甚至上北京到處查尋,可是杳無音訊,不知去向。這是一毛的終身遺憾,也是報社的一大損失。如今,大事記尚未完成,這位被大家尊稱為“史料庫”的歷史見證人又抱憾而去,老天爺也未免太不公平了!
一毛走了,但他把精神財富留下了。所以我總覺得他并沒有遠離我們。他可貴的新聞實踐經(jīng)驗,他卓越的理論見識,他優(yōu)秀的精神風貌,將載入文匯報史冊,長駐我的記憶,永遠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