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延
聽一位老師講,他們學校在招收一年級新生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神童”,說那孩子雖然才7歲,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入學考試時,先用英語背了首詩,然后拿起《人民日報》不打磕巴地讀了篇社論,放下報紙又抄起小提琴,有聲有色地拉了段《梁?!贰?jù)說他還很擅長玩電腦,漢字輸入水平可以和打字員較量較量。聽了這位老師的介紹,我將信將疑地問:“這孩子真的打算上一年級?”那老師自豪地說:“當然,而且是分在了我那個班?!蔽也挥傻锰孢@老師捏把汗,這么全能的孩子要是同其他孩子一樣教,那難度該有多高呀。
過了一學期,我又遇到了那位老師,我迫不及待地問:“你那位‘神童弟子怎么樣了?”沒想到她很平淡地說:“學習成績還是可以的。”我好奇地問:“難道他還有不可以的?”
經我一問,那位老師說:“這孩子確實聰明,這主要是他家長教育得好。說實在的,真的很少見那么執(zhí)著的家長。他媽媽說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全能冠軍,她的目標是只要孩子參加學習的科目就得是優(yōu)秀,而且要拿第一名。她說只有從小這么培養(yǎng),長大才能無論遇到什么樣的競爭,都能穩(wěn)操勝券?!?/p>
“這個家長是不是太理想化了?”我不無擔心地問。
“她媽媽說這叫追求完美,還說現(xiàn)在孩子年齡小,可塑性強,做的事情也簡單,這樣高標準地嚴格要求是科學的?!?/p>
“那孩子受得了嗎?”
“還行吧,我想是習慣了。但我總覺得他身上缺少點其他孩子的朝氣?!?/p>
和這位老師分手后,我心里總在揣摩那位“冠軍”媽媽的話。這話聽起來似乎有些道理,但面對一個7歲的孩子,是不是有些教條。
大約又過了一個月,我去那位老師的學校辦事,我充滿好奇地想見見那個“全能冠軍”。推開辦公室門,見那位老師正生氣地坐在椅子上,旁邊規(guī)規(guī)矩矩地站著個男孩子,眼里噙著淚水,那位老師見是我,就對小男孩說:“你先回班,咱們過一會兒再談。”那男孩轉身出了屋,還沒等我問,老師就說:“這就是我們班的‘全能冠軍?!?/p>
我后悔沒看清那孩子的模樣,但又奇怪地問:“他怎么了?”
“犯錯誤了唄?!蹦俏焕蠋煋u著頭說:“就因為不會跳繩,怕體育測驗,撒謊說肚子痛,在廁所躲了一節(jié)課。體育老師說這都是第二次了?!?/p>
那位老師嘆了口氣,“世界上哪有什么‘全能冠軍,這孩子身體素質不是特別好,自然有比不過別人的地方,但又怕家長說他,就只能撒謊了?!?/p>
今天,我知道了那個“神童”也是個普通的孩子,他也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很想知道,他的父母聽說了今天的事,會有什么想法。
聯(lián)想一下自己以前接觸過的家長和孩子,也有過類似的情況。記得有一個學習很出色的孩子最怕上手工課,因為他上學了還不會使剪刀。在別的課上他都游刃有余,惟有在手工課上,總挨老師批評。后來為了手工作業(yè)能夠得優(yōu),他答應為同桌寫一星期的數(shù)學作業(yè),以交換同桌的手工作業(yè)。
俗話說,十個手指不一般齊。人都有所能,有所不能。每個人因為先天條件和后天培養(yǎng)的不同,都會各有所長。對孩子嚴格要求,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拔苗助長的做法卻不科學。曾聽一位媽媽對女兒說:“你彈琴怎么總比不過薇薇?!蹦切」媚锢碇睔鈮训卣f:“我畫畫還比她強呢?!边@孩子說得很有道理。
在孩子小的時候,你讓他做什么,他不會正面地去反對,但當他力所不能及的時候,他會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比如在廁所躲一會兒,看似很可笑,但你知道嗎,在孩子的能力范圍內,這是他能想到的最佳方案。
不要再去要求孩子當什么“全能冠軍”了,與其設定一個家長想要的目標,不如選擇一個符合孩子實際的努力方向。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是漫長的,是在不斷學習中完成的。有些現(xiàn)在不能的事情,以后可以變成他的所能;有些事也許他一輩子都做不到,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們誰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