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榮
研究發(fā)現(xiàn),乙型肝炎病毒(HBV)由核心和包膜兩部分構成,核心部分含有環(huán)狀雙股DNA、DNA聚合酶(BNAP)、核心抗原(HBcA)和e抗原,是病毒復制的主體;包膜上的蛋白質就是HBsAg,其本身沒有傳染性,但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表現(xiàn)抗體(抗- HBs),抗-HBs是一種保護性抗體。這些研究成果提示,可以用HBsAg制造疫苗,預防乙型肝炎。1982年,美國一家藥廠制造的疫苗正式投產,其原料HBsAg取自高滴度HBsAg陽性者的血漿,采用三步化學滅活工藝,經嚴格提純,最后制成HBsAg滅活佐劑疫苗,稱為"血源性表面抗原疫苗"。實驗及應用實踐證明,血源性乙肝疫苗安全性較好,保護率高,是當時預防乙型肝炎惟一有效的主動免疫制劑。
雖然血源性乙肝疫苗在控制乙肝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它并非十全十美,應用之初,就顯露了其本身的一些缺點。其一,來源有限,無法大規(guī)模穩(wěn)定生產;其二,在HBsAg 陽性血漿采集、運輸和加工過程中,有可能造成環(huán)境污染及乙肝病病毒傳播;其三,盡管疫苗生產過程中采用三步滅活工藝,應用后至今未發(fā)展1人因注射疫苗而發(fā)病,但極難確保所有潛在性致病因子(特別是未知的致病因子)均被滅活;其四,生產中需要較高的純化抗原技術及滅活要求,成本較高,并影響疫苗的免疫原性。有鑒于此,并影響疫苗的免疫原性。有鑒于此,血源性乙肝疫苗只能作為一種過度性疫苗,尚需開發(fā)新型疫苗。
70年代末期,在乙肝病毒的基因序列已基本弄清的基礎上,不少國家開始研究基因工程疫苗。1986年,美國一家公司用酵母表達的HBsAg基因工程疫苗投產。此后,重組細胞疫苗、多肽疫苗等。也相繼問世。上述疫苗的制備不需要合適的血漿,也不需要采取針對致病因子的滅活措施,因而可以高效穩(wěn)定地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生產,且安全性更高,價格較便宜。從實際接種的效果看,基因工程疫苗的保護率與血源性疫苗相同,其抗體陽轉率在95%以上,母嬰傳播阻斷率在85%以上,能夠顯著降低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和攜帶率,且無嚴重不良反應,是安全而有效的免疫制劑。
與此同時,國內外對乙肝疫苗的接種方法進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各國的接種方案就是根據這些研究成果制定的。1991年我國頌布了乙肝免疫方案:
1. 接種對象:
對乙肝的深入研究證實,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齡越小,成為慢性持續(xù)性感染的可能性越大。如果在1歲以內感染,將導致70-90%的嬰兒成為乙肝病毒攜帶者;如果在2-3歲感染,將有40-70%的兒童成為攜帶者;如果在4-6歲時感染,有10-40%的兒童成為攜帶者;如果在7歲以上感染,只有6-10%變成攜帶者。也就是說,新生兒時期預防乙肝效果最好。
因此,我國的乙肝免疫方案要求全體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擴大到學齡前兒童。
2. 免疫途徑:
乙肝疫苗的接種途徑包括肌肉、皮下和皮內注射數(shù)種;肌肉注射又分上臂三角肌和臀部兩種。目前多采用肌肉注射方法,注射部位以上臂三角肌為宜。
3. 免疫程序與劑量:
我國的乙肝免疫方案規(guī)定,接種程序為0、1、6月三針間隔接種。"0"指新生兒出生后24小時內的第一針,對其他兒童或成年人則為第一針起始時間;"1"為間隔1個月接種第三針;"6"指第一針后的6個月接種第三針。應當強調,三針疫苗必須按時注射,特別是第一針一定要及時注射,應用越早,效果越好;第二針如果因故未能按規(guī)定時間注射,略晚幾天也可以,但不得超過8周;第三針為加強免疫,也應按時接種,因故提前1個月或延后1-2個月亦可,但最遲不能超過10個月。
4.加強接種問題:
觀察發(fā)現(xiàn),正常人接種疫苗后免疫保護作用至少可保持7-9年。因此,免疫狀態(tài)正常的成人和兒童全程(3針)注射乙肝疫苗后,7年內不需要再接種。HBsAg陽性的母親所生的嬰兒,接種疫苗后5年內有肯定的保護作用,故5年內不需要加強免疫;如果5年后表面抗體轉陰,可加強注射1針。當免疫力維持到成年時就不必再加強接種。
(圖/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