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筠
前蘇聯(lián)的一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愛情不像在花園里采花那樣享受,而像是自己在辛勤地開辟一個花園,培育美麗的花朵。"這就是說,愛是一種創(chuàng)造、愛情需要創(chuàng)造才能結出果實。愛情是一個變量,愛的力量是可強可弱的。一旦愛情的力量消失,去尋找禍根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雙方都有責任。
將作為婚姻伴侶的情人之愛,是一種復雜的藝術,它的特點是需要戀愛雙方在實踐中去用心把握和認真體味的。如果能了解愛情產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就可以幫助我們少付些代價。
愛情的發(fā)展階段
愛情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應該視為男女之間的一種發(fā)展著的關系,而不是轉瞬即逝的激情。這種愛情關系大致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是親近階段。兩個相互厭惡的人不可能在一起,兩個互有好感的男女才有興趣相愛。他們感到與對方在一起是愉快的,彼此愿意傾吐內心的秘密而無所顧慮。
第二階段是自我展示。在兩人無拘無束的親近中,彼此的思想感情得到進一步的表現(xiàn)。尤其是現(xiàn)代城市中,人們彼此隔離,人際關系疏遠,找一個親近的人訴說自身的生活感受,向對方敝開心扉,無疑是想獲得情感支持。
第三階段是相互依存。由于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人們能夠得到的親近對象和自我展示對象是如此稀小,因此一旦找到這樣的對象,就會在感情和心理上產生一種依存感,依戀對方的理解和關心、鼓勵和同情。雙方越是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感覺就越是強烈。這一階段對于今后的婚姻幸福極其重要,因為丈夫能夠在事業(yè)上成功,與妻子的支持分不開;妻子要尋求自我發(fā)展,必須有丈夫的理解和鼓勵。
最后一個階段,是個人需求得到滿足的階段。前面提到,男女都在根據(jù)各自的需要擇偶。在戀愛中,雙方都尊重對方的需求,并竭盡自己的能力去滿足這種需要。在這一過程中,雙方進一步默契、依賴,建立更深厚的親密關系,從而達到婚姻結合的目的。
遺憾的是,如今許多自由戀愛的男女,并不是審慎而嚴肅地按照感情發(fā)展的規(guī)律,沿著愛的階梯一步一步樊登。他們往往從第一個階段,一下子就跳到末一個階段,或者剛走過第一步就覺得"大功告成",便匆匆結合,就此結束戀愛過程。這樣的夫妻關系必然缺乏牢固的愛情基礎。他們之所以決定結婚,只是想把戀愛的快樂永久化,而并未認真思考過婚姻與家庭的神圣使命。一般而論,婚前未經充分戀愛的夫妻,在婚后是很難有條件去進行"戀愛補課"的。這種"先天不足"的情況使婚姻的穩(wěn)定性受到威脅。
愛是一種藝術
學習愛的藝術,最大的困難在于我們總想怎樣得到愛,怎樣變得可愛,而不是更多地想到自己怎樣去愛別人,有無愛別人的能力。這可被視為一種感情上的利己主義或自私。只要愛情中隱含著這種利己主義的根源,它就會導致雙方的沖突。由于過分關心自己,輕視對方,以為對方的存在不過是為自己帶來快樂。久而久之,對方便會失望,自己也會變得淡漠了。在商品社會中,愛情的消費傾向更容易損害愛的本質。如果我們把幸福婚姻比做一件藝術品的話,那么愛情則是無止境的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它需要高度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精湛的藝術技巧,需要愛的雙方用鍥而不舍的精神去精心地雕琢。這一過程,遠比享受、"消費"現(xiàn)成商品艱難得多。
成熟的愛,其核心在于給予。一個人在愛情成熟之時,并不是尋求自我滿足和舒適,而是把自己的生活世界向對方敞開,主動去接受對方。如果利用愛去索取,那就不可能體驗到真正的愛情。
這種成熟的、不自私的愛,一般有四個要素。一是對所愛者真誠關心,希望對方充分地發(fā)展和完善,能夠獨立思考和富于創(chuàng)造性。這就要求有為所愛的人作出奉獻和犧牲的意愿。二是責任感。正是由于這種責任感,才使相愛的雙方能夠同舟共濟,度過急流險灘,登上愛河的彼岸。第三個要素是尊重。愛一個人決不意味著去改變對方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以適應自己的需要,而是彼此尊重,即使發(fā)生分歧,也應求同存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是愛情的大敵。最后一點是知識,這是責任感和尊重的基礎。有了知識,才能與對方交流、溝通,正確地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和聽取對方的反應,才能避免誤解,發(fā)展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