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刊1998年12月號報道 “新國大火車駛到終點”與讀者見面后,便陸續(xù)有原新國大的投資者給記者打來電話,認為該文所述尚不夠完整和全面,繼而向記者透露了更為詳盡的資料和情況。
1998年8月4日,新國大事件突發(fā),倪文亮卷款逃亡后,數(shù)千投資者同時成了受害人,所有資金被凍結。由證券監(jiān)管部門、人民銀行北京分行、工商局、康達公司(新國大的原股東之一)、兵器工業(yè)總公司六個部門組成的工作小組對投資者要求歸還本金的答復始終是“等待”。
然而到了12月初,在結束了對投資者出入金的核對后,新國大工作小組就解散了,這使得曾經還抱有一線希望的投資者好像一下子跌入絕望的深淵。等待變得遙遙無期。
投資者向記者表示,他們當前最關心的是退還錢的時間和方案。他們一再申明:新國大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的任何違規(guī)行為與廣大投資者沒有任何關系。
部分投資者認為自已當初的投資行為是理性的。理由是在入金前,他們就考察過新國大的經營合法問題。有些投資者觀察數(shù)月,直到新國大案件的主角倪文亮向他們出示了所有經證監(jiān)會和工商局批準的營業(yè)執(zhí)照,甚至親自向北京證監(jiān)會證實新國大是一合法公司后,才投錢進去。在公司經營的一年多時間里,證監(jiān)會曾視察過數(shù)次,沒有提出異議,新國大也順利通過了證監(jiān)會的年檢。這些都給投資者增強了信心。
另據(jù)投資者稱,公司突發(fā)變故后,中辦、國辦信訪局、市公安局、證監(jiān)會等有關人員也曾向投資者公開表態(tài),新國大公司是“合法公司”,投資人是合法投資人,政府將依法保護投資人的合法權益。工作組成立后,說法才開始變了。
新華社曾就新國大事件發(fā)過一個通稿,里面稱新國大公司沒有拿出一分錢“下單入市”,即真正參與期貨投資。但投資者紛紛向記者強烈表示這與事實不符。
首先,每一個投資人在開戶時都與公司簽訂了正式的規(guī)范的合同。每人的每筆交易都有新國大期貨有限公司提供的交易日報。在交易日報中,除有交易品種、手數(shù)、成交價、代理公司,還有資金狀況、結算員姓名、結算部簽字和新國大期貨經紀有限公司財務專用章等。
其次,后期入市的投資者和公司簽訂的合同中并沒有給予10%到30%回報的承諾。據(jù)記者了解,前期新國大的確做過一種稱為季單的單子,按月給投資者很高的利息回報。
此外,在新國大的投資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自己做單子。一位姓左的女士告訴記者,她在入新國大之前也在其它幾家期貨公司自己做過,后來聽了倪文亮的課,覺得他的預測和分析比較準確,就入了新國大,仍然一直由自己操盤。其間有賠有賺,事發(fā)后,她和其他投資人一起成了這起“金融詐騙案”的犧牲品。
當然,從理性的角度出發(fā),每一個投資者都應該為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在新國大投資者中,不乏毫無金融知識、隨波逐流的盲目投錢者,但也不乏能承擔期貨風險者。誰來為這起詐騙案負責成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事發(fā)之前,也許不會有人去指出這些投資者的不高明,但這樣一件事情的發(fā)生,畢竟不能完全歸咎于老百姓的無知,因為有些事實超越了純粹經濟詐騙的范疇。信用是金融社會的基礎,在一個金融市場還不完善的社會,也許每個投資人所能做的是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