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三山是中國證券市場上第一只被暫停上市的股票。
1998年9月12日,蘇三山發(fā)布公告稱,由于公司已連續(xù)三年發(fā)生虧損,按規(guī)定自9月14日起暫停上市。作為江蘇省第一只上市的股票,蘇三山為保牌而進行的重組工作據說得到了江蘇省特別的重視。而蘇三山也真的“不負眾望”,截至8月底公布的四家公司的中報顯示只有蘇三山成功地扭虧,每股贏利5厘。當然,此時的蘇三山早已更名為振新實業(yè)。
記者在江蘇昆山市蘇三山公司見到了公司的副總顧錚鎬。他現在的職責雖不是“守攤兒”,可看起來與雙鹿的黃博和差不多。蘇三山在1998年已基本停止了化纖生產,主要生產設備已經全數對外租賃。由于沒有了主營生產,公司也只剩下了一個“殼”。
顧錚鎬現在也沒搞清自己的身份在振新入主蘇三山后有沒有改變,原因是振新對蘇三山原有工作人員如何安置至今也沒有拿出一個明確的說法,換句話說,他上不上班都一樣。據顧的介紹,目前振新實業(yè)對原化纖廠職工發(fā)放70%的工資,但這七成的工資究竟能領到什么時候,工人們將何去何從,始終是懸在心頭的一個疑問。于是,振新實業(yè)在蘇三山人員安置上的“不積極”引起了蘇三山員工的強烈不滿。就在今年2月份,員工中開始流傳春節(jié)后振新將不再發(fā)給蘇三山員工工資的傳說。終于在此后的某一天,四五百名沖動的工人們把振新派來主持工作的新任總經理顏祖蔭團團圍住。這種局面維持了一天多。
所幸的是這種事情可能再也沒有發(fā)生的機會了——振新實業(yè)的總經理再也不用到昆山來了。目前,振新實業(yè)的廠房車間、生產設備以及公司的管理人員全部在公司注冊地、離昆山200多公里的江陰市。
還未到振新實業(yè)所在地江陰新橋鎮(zhèn),老遠便看見在一座鶴立雞群般的高樓頂上很顯眼的陽光集團標牌。在距離陽光集團辦公大樓不遠的地方,記者找到了振新實業(yè)的廠區(qū)。江蘇振新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江陰市振新毛紡織廠,是陽光集團的成員企業(yè),截至1998年6月30日,公司總資產3億元,凈資產1.4億元,1998年上半年凈資產收益率為9%。
陽光集團公司在全國毛紡織業(yè)中生產規(guī)模、產量和銷售量均居首位,其控股的江蘇陽光股份有限公司最近剛剛在滬市上市。目前,振新實業(yè)辦公地仍在陽光集團,但據振新實業(yè)董事會授權代表張華介紹,這只是暫時的。振新實業(yè)現在的主營是羊絨、兔羊絨和一部分精紡呢絨的生產。振新實業(yè)背靠陽光集團,借助陽光的銷售網絡,產品銷售表現良好。
張華透露,振新計劃不久申請將公司股票簡稱由PT蘇三山更換為PT振新,使之“名副其實”。
關于PT的研究報告之三
蘇三山是我國證券市場第一家因三年連續(xù)虧損而被暫停上市的公司,造成蘇三山連續(xù)虧損的內在原因是經營管理不善。為解決這一頑疾,必須對蘇三山進行脫胎換骨式的全面重組。外在原因是其主營化纖產品的設備規(guī)模屬于被淘汰的小化纖之列,必須通過資產置換才可以換出原低效甚至負效的資產,同時換入優(yōu)質資產。作為當地的“面子”工程,此任務落到了江陰市振新毛紡織廠的身上,1998年12月23日蘇三山與振新毛紡織廠進行了整體的資產置換。
急促的資產重組并未能使蘇三山1998年實現扭虧。而從公司1999年中報可見,重組后的蘇三山經營規(guī)模仍然偏小,1999年上半年完成銷售收入4875萬元,實現凈利潤77萬元,剛好完成扭虧任務,同時還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帶有解釋性說明的“審計報告”。截至1999年6月30日,蘇三山仍涉及6起經濟糾紛,涉及訴訟標的人民幣逾1800萬元,期末每股凈資產為0.785元,在四個PT公司中屬最高。公司下半年能否繼續(xù)保持微利狀態(tài)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