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奇
萊蒙諾夫今年30歲,是莫斯科的一位銀行職員,他身體健康,不抽煙不喝酒,性格又很活躍,是理想的捐獻精子者。俄羅斯最大的私人生育診所負責人說:“這樣的男子實在難尋。因為,俄羅斯雖有足夠的男子符合捐獻精子基本條件(有2個或2個以上孩子),但想找不染煙酒、晚上睡眠好的男子卻很難;因此,像萊蒙諾夫這樣的人,生殖專家們十分珍惜他,有不育癥的女子也很珍惜他,這樣,該診所一下子就同他簽訂了捐獻合同。
俄羅斯國家精子銀行已開創(chuàng)多年。負責人說:“我們這里不興志愿捐獻,我們?yōu)樗芯璜I精子者付報酬,但仍然大大地供小于求。”該銀行先要十分嚴格地為每位捐獻者檢查他們有無性病史、艾滋病,以及其他健康情況如何,然后簽約。這幾年來,俄羅斯婦女對捐獻精子者的需求量不斷上升,她們多數(shù)已婚,有不育癥;但近一二年中;單身女對此的需求量也在上升,她們也希望能遇上一位匿名的捐獻者,因此更加供不應求。
接受人工授精需付600美元。直到一二年前,這類技術在俄羅斯的應用還很不廣泛,普通婦女對此也很少有所見聞,因為還存在著習慣勢力的禁區(qū)。在擁有1.5億人口的俄羅斯,全國只有12家專門的生殖醫(yī)院。目前由于俄羅斯的出生率還在下降,因此近來越來越多的女子大膽沖破禁區(qū),公開談論并公開要求人工授精。
傳媒也開始更多地公開議論這方面的問題。不久前莫斯科一家大報刊登了一封要求人工授精女子的信,她大聲疾呼:“我在這個世界上對一個嬰兒的需要超過了一切!”她名叫安東妮·索科奇,31歲,是西伯利亞的一位社會科學家,已經(jīng)第4次治療不育癥失敗。她的丈夫是航空駕駛員,當她最近一次懷孕8周又不慎流產(chǎn)后,丈夫離開了她,她加入了單身女行列,但還是固執(zhí)地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