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蓮玉
據(jù)統(tǒng)計,在全國干部隊伍中,45歲以下的青年干部已占70%左右,擔任縣處以上領導職務的達36萬多人。這個群體的絕大多數(shù)同志能把個人的追求與人民的需要融為一體,涌現(xiàn)出了張鳴岐、孔繁森等一大批優(yōu)秀典型。但是,也有一些青年領導干部,其中包括一些位據(jù)要津、“很有潛力”的青年領導干部,由于長期忽視主觀世界的改造,而不幸在成長的道路上“翻車”“落馬”“栽跟頭”。其表現(xiàn)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是急功近利,短期行為。有些青年領導干部為所謂成就一番事業(yè),往往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只顧局部,不顧全局。不顧客觀實際需要和可能,搞一些急功近利的大工程;不考慮工作的銜接和發(fā)展的效益,盲目鋪攤子,搞一些為個人“貼金”的新項目;滿足干大轟大嗡,做表面文章;只求電視有影,報上有名,不求群眾放心;不愿做深入、細致、艱苦的工作,缺乏對人民負責的責任感。
二是以職務高低論作為大小。這種“官本位”的封建殘余思想對一些青年領導干部的影響不可低估。他們不把主要精力用在干事業(yè)上,而是把官職高低作為評價人生價值的尺度,有的甚至喪失黨性,搞跑官、要官、買官、騙官。
三是民眾情感淡化。不少青年領導干部初戴“烏紗”之際,尚有較濃的“平民”意識,樂于為群眾辦實事。但當官的時間稍長,為民的觀念也日薄,一些人雖來自于人民群眾之中,卻又游離于人民群眾之外。甚至高居于人民群眾之上,借為民“造福”之名,行擾民害民之實,把為人民服務變成了要人民服務。
綜觀陷入上述種種庸俗作為觀誤區(qū)的青年領導干部,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都表現(xiàn)出“成就感強,責任感差;自我意識強,群眾意識差;接位意識強,接班意識差;自信心強,自控力差;求新能力強,分辨能力差;期望值高,承受力弱”等特點。其中最為集中地表現(xiàn)為“主觀尋求作為,客觀謀求回報”的心態(tài)。在主觀愿望與客觀效果不相一致的情況下,最終導致個人私欲膨脹,嚴重喪失黨性和原則。
青年領導干部要有所作為,必須走出庸俗作為觀的誤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