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晉
這似乎是個老話題,然而中美兩位學者就清代學術思想史進行的一次“討論”卻使這個舊題目平添了不少新意(見《讀書》一九九六年第六期葛兆光《十八世紀的學術與思想》、一九九七年第二期艾爾曼《再說考據學》)。
討論的緣起來自艾氏的《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一書。應該說,西方學者擅長于用統(tǒng)計學方法和他們熱衷的“模式”手段來分析社會歷史問題;尤其是對于“邊緣狀態(tài)”和現(xiàn)象層面因素的細致裒集與“集約化”系聯(lián),這一手功夫,令人羨煞。葛先生嘆道:“魚不再是死魚,它游弋在水里?!钡?,盡管對艾著的歷史“修復”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葛先生對這一研究的前提所持的部分商榷態(tài)度也是明確的。他用層層劃線的辦法來表達自己的疑問或者說提出看法:江南學術共同體/中國傳統(tǒng)思想、清代考據學/近代啟蒙思潮、文人的社會話語/學術話語/私人話語、學術家的立場/思想家的立場。艾爾曼的答復是:回到考據學。他指出“過分強調把‘當前作為衡量過去的尺度所隱含的反歷史偏見”以及“學者們……巧妙地將……儒學遺產改造成為不符合其時代特征的‘彈藥”,說明他的工作是“同時呈現(xiàn)”晚清知識精英階層生活時代的“大場景”和清儒樸學研究的“小世界”。簡單地看,艾爾曼是從正面強調考據學是什么,而葛先生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說明它不是或不全是什么。如果我們透過雙方的共同話語——回到歷史,就可以看出這一話語隱含著的異趣:艾的回到事實與葛的回到真實。討論的價值由此而生。
價值之一,是這一嚴肅的討論演示了不同學術傳統(tǒng)所表現(xiàn)出的不盡相同的歷史研究價值取向??陀^地說,對清代士林儒學(江南學術共同體)以及十八世紀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艾著十數萬言的孜孜考證和敘述,不及葛先生數千字的評析感覺上真切、傳神。這就觸及到深層次的問題:事實的“信度”和真實的“深度”。艾爾曼的回到事實是借助“模式”研究的潛在思路以及“區(qū)域研究”的隱含邏輯;這一思路對材料的大規(guī)模匯集和深度挖掘十分有利,但是“模式”的先入,也易束縛或限制研究視野,使對材料的分析停滯在某一層面,形成研究結果的表面化傾向,比如艾氏將樸學與歐洲啟蒙運動的比附(他在討論中已經“檢討”了這一點)。我們還須注意,葛對真實性的要求主要是針對艾的“模式”,對艾著的材料及部分分析則是認同的;換句話說,回到真實當然也須經由材料的階段。但是,真實性對材料的要求是在質而不在量,如果深問一句,又是什么決定了量與質的微妙關系、決定哪些材料體現(xiàn)了質呢?這似乎是個多余的問題,因為國內的歷史研究向來倚重理論,形成一種傳統(tǒng)。理論研究重在規(guī)律探尋,自然要注意避開量的干擾;感覺被“理論的真實”引導著勾勒出一幅幅“質的畫面”。“模式”依賴事實,理論側重真實,兩種研究思路的差異被異質文化和母體文化的不同處境放大了,所以才格外發(fā)人深思。
由這一點我們又可以進一步說,差異并非全是文化上的。比如美國的“中國學”和我們自己的歷史研究就都曾存在過程度不同的深度和信度危機,根源也有相似之處。反思的結果,就有了他們的“中國中心觀”和“規(guī)范認識危機”以及國內學界對西方“漢學”的引進和研究,尤其在許多“同題”研究上,不同思路的相遇、競爭,對學術無疑是大有裨益的。這是這一討論的又一價值?;氐礁鹫坠庀壬摹棒~”上,游弋在水里的魚,可能因觀察角度的不同而導致相異的觀察結果:解剖學上的,生態(tài)學上的等等,無論如何,它還是條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