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德
古代(如漢代)以十黍為累,十累為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古代惟有銖兩,而無分,到了晉代,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隋開皇以古秤(即漢、晉之秤)三斤為一斤,亦即大秤,后至大業(yè)(楊廣年號)又恢復古秤,此即唐代小秤,一斤實為其三分之一。
宋代,折一兩為十錢,遂立錢、分、厘、毫之目,十毫為厘,十厘為分,十分為錢,十錢為兩,以十進累計,積十六兩為一斤。元明以下,迄于清代,沿用宋制,很少變易。因此,明、清之方,凡云分者,是分厘之分。只有晉代,以二錢半為一分,四分為一兩。漢、晉時期,一升等于二合,相當于今200毫升,屬特殊例外。清代通于市秤,稱為庫平,至近代,又有老秤、新秤之分。1979年元月1日起,我國又實行國際通用計量,中藥以克為單位,廢除錢、兩制。
從上表可以看出,中藥衡制,歷代變化甚大,我們對古醫(yī)籍所載分量,可作臨床用藥參考,把古人的劑量換算成今天的劑量,再結(jié)合臨床實踐、病人情況及現(xiàn)代科研成果等綜合考慮,參照藥典規(guī)定,適當掌握用量,以求達到得心應(yīng)手、藥到病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