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驃
眾所周知,癌癥患者自身的勇氣與信心,親友的愛意和關懷,以及求診于醫(yī)術高明的大夫是戰(zhàn)勝癌癥的重要條件。此外,患者在癌癥的各個階段還必須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和行動,這樣才能獲得最佳存活率。為此,美國癌癥專家建議癌癥患者采取下述六個方面的步驟:
一、獲得最新信息。紐約癌癥中心的主任醫(yī)師約瑟夫·西蒙說:“癌癥如今已不再意味著是宣布死亡,它已常常是可以治療的,且若早期治療還常可獲愈。”那么,癌癥患者首先需要掌握哪些信息呢?亞利桑拿癌癥中心病理學教授格勞根說:“首先應明白你自己的病理報告?!彼械闹委煕Q定都來自對病檢結果的分析。從報告中你能得知自己所患癌腫所屬的特殊類型(大多數腫瘤的類型會有幾種形態(tài))、階段(局部、區(qū)域性或晚期的)及其進展的情況。
同時,要毫不遲疑地聽取其他醫(yī)生對該報告的看法。絕大多數醫(yī)生在對癌腫類型難以確定時都會把病理切片拿去與同道商量。如果你的主治醫(yī)師沒有這樣做,你應請求他立即這樣做。腫瘤類型一旦確定,你就可獲取更多針對性更強的信息資料。
二、求治于癌癥專家。就癌癥診治而言,再好的醫(yī)生也抵不上一位腫瘤科專家。求教于腫瘤專家的企望并不會激怒原先為你診治的醫(yī)生。格勞根說:“如果你的醫(yī)生為此而不快或惱怒,那恰恰說明你遇到的是位不稱職的醫(yī)生?!边€有些病人因怕麻煩而不去專科醫(yī)院請教癌癥專家,這是不明智的,住往會貽誤病情。
三、設法進行多學科專家的會診。腫瘤專家意見的不一致有時會使患者莫衷一是,這時應設法把自己的醫(yī)療資料提供給多??频膶<?如病理、放射、放療和化療科的專家)會診,由他們討論后提出最佳治療方案。許多患者認為應立即開始治療,如約請多科專家會診延誤了寶貴的治療時間。對于某些白血病和播散迅速的癌腫來說這或許有一定道理,但對于約90%的癌病患者來說并沒有立即進行治療的急切需要,更重要的是合適的治療方案的選擇。西蒙說:“我常常鼓勵患者用1~2周的時間求教多一些的專家,然后再由這些專家共同制定治療方案。”這一步驟對于那些在治療方法上本來就存在多種不同看法或選擇的腫瘤(如乳腺癌和淋巴癌)患者來說尤為重要。
四、要有嘗試新療法的打算??雇葱滤幵诮泟游镌囼灚@得滿意療效后還需在人體進行“臨床驗證”。為了獲,導最佳治療劑量與療效等數據,往往需要把這些新藥用于那些以常規(guī)療法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此時,這些瀕臨死亡的受試患者常會抱有借新藥改變癌病進程的小小愿望,但同時也往往會嘗受新藥帶來的嚴重副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患者要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
五、尋求友情與鼓勵。多年來科學京們都認為與配偶、家人、朋友和同事們保持牢固良好情誼的癌癥患者的生存期高于孤獨的癌癥患者。但直到1989年人們才開始將此認識應用于腫瘤的治療。斯坦福大學精神與行為學教授戴維醫(yī)生于1989年發(fā)表了一篇研究報告,該報告中涉及到兩組女性晚期乳癌患者,其均被給予標準的抗癌治療,但其中一組患者在長達1年的時間里每周定期參加一次“聯(lián)誼會”,旨在尋求友情和使情緒輕松、愉悅,結果該組患者生存期比另一組患者平均長18個月。
無獨有偶,加州洛杉磯神經精神研究所最近發(fā)表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那些定期參加“聯(lián)誼會”的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期也顯著長于僅接受標準抗癌療法的同類患者。
六、要有成功的信心。近來,研究人員已把注意力轉移到那些“奇跡般”生存下來的癌癥患者身上。這些患者已徹底地戰(zhàn)勝了癌病,但科學家們尚不解其中奧妙。而這些“奇跡般的生存者”都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值得探究的東西。心理學家羅得認為:“他們往往以獨特的方式與癌癥抗爭,他們從不沮喪、失望,而是采取積極而充滿自信的態(tài)度?!边@些人仍會盡力去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樂趣,即使在化療效果不滿意或出現嚴重副作用時,他們總是計劃著去做各種自己愛干的事:與朋友歡聚、外出度假等等,以使精神始終處于良好狀態(tài):一位“奇跡般的生存者”在介紹自身經驗時說到:“癌癥改變了我的處世觀,幫助我確定了生活目標,并把家庭、朋友和我最喜歡的活動作為自己生活中真正最重要的東西對待。癌癥是一個可怕的疾病,但它同時又使人產生急切的‘生存欲望,而這種欲望賜于我很多,使我感到生命更加寶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