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鋒
今年是電影誕生100周年。歷史走到本世紀末,許多觀念發(fā)生變化,許多問題值得重新認識。好萊塢就是這么一個東西。無論從電影本身還是從工業(yè)生產、無論從消費主義還是從整個藝術類型的變化來看,它都很重要。好萊塢的問題不僅是一個電影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經濟問題、文化問題。為此,本刊特邀了幾位對好萊塢頗有研究的專家學者來對這個本世紀最莫衷是的文化怪物發(fā)表看法。他們是:電影評論家邵牧君、北京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電影評論家戴錦華、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周傳基、文學評論家李陀。
戴錦華:我覺得中國廣大觀眾包括知識界對好萊塢充滿了誤解。很多人甚至還不知道“奧斯卡”僅僅只是一個美國國內的電影獎。許多人一提起好萊塢一臉神往,這不是一種簡單的崇美情緒,而是對好萊塢的絕對無知。
美國文化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化,它基本可以用電影來體現(xiàn)。這點可以由里根當選美國總統(tǒng)證明。美國文化的精髓就是電影。好萊塢是高度發(fā)達的文化工業(yè)和商業(yè)結合的產物,它身上融入了美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諸多霸權,是世界其他民族電影難以匹敵的。好萊塢向全世界炫耀它的生活方式、文化浪潮,通過一些廉價的人道主義、偽人性的悲歡離合,成功地給掙扎于商業(yè)社會中的蕓蕓眾生以慰藉。它以美國式的生活方式、理想道德給境外觀眾堂皇而虛幻的美國夢,使人們看過電影后有勇氣再多活一個星期。通片謊言不著一句謊話,這是好萊塢電影的最大特征。
周傳基:好萊塢我研究幾十年了,否則我不敢發(fā)言。1991年我到美國,鄰居就是一個專給好萊塢寫劇本的。我小心地問他怎樣看好萊塢,他脫口而出:“垃圾!”美國及歐洲許多文化人是以不看好萊塢為榮的。
好萊塢有什么好?!金像獎有什么意思?!好萊塢的流水線像絞肉機一樣,不管送進作坊的是什么,出來的全都一樣。據(jù)統(tǒng)計,有的導演一年要導9部電影,一個多月一部。有的甚至在完成一部電影之后,還沒來得及看完下一個劇本,就得走進另一個攝影棚。平均一年3部電影的約翰·福特在回答記者采訪時說:“不要跟我談藝術,那沒用!”在類型片中,西部片的社會環(huán)境永遠是“拓疆”時代的,包含著資產階級文明與西部蠻荒之間的對立格局;強盜片的社會環(huán)境永遠是大工業(yè)城市的無政府與法律之間的對立格局。西部片明星米奇姆說:“七年了,同樣的服裝同樣的臺詞,變化的只是片名和女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情人終成眷屬,勝利的全面出擊,等等,自欺欺人,這就是好萊塢!”《飄》的編劇說:“好萊塢在一夜之間給觀眾的錯覺勝過黑暗時代,正是好萊塢使美國人民遲遲不能成為有文化的民族?!?/p>
李陀:我反對好萊塢,但也喜歡看“007”。看好萊塢電影我常有一種譏嘲的心理。好看的規(guī)范是多年形成的。好萊塢和整個資本主義文化關系血肉相連,源遠流長——
戴錦華:對不起,我打斷一下。好萊塢沒有你說的那么復雜,它就是美國200年創(chuàng)造的,與美國文化有絕對的同一性,是不可學的。
李陀:——隨著自由資本主義被商品化,文化也被商品化了。文化的商品北到了晚期成為工業(yè)。電影、體育、兒童玩具都成了文化工業(yè)的一部分。文化工業(yè)的建立是本世紀一件大事,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格局影響很大,其中好萊塢是這一演化過程中的重要事件?,F(xiàn)在回頭看“法蘭克福學派”,不管他們自身有多大弱點,對文化工業(yè)的批判是一個很大貢獻。文化工業(y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好萊塢,它是對20世紀文化工業(yè)反思的很好文本。
好萊塢的電影既是文化也是商品,每部影片帶有商品的所有品格,且是壟斷的、晚期的資本主義商品的品格。它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在產品中推行它的意識形態(tài)。人們走進電影院,從沒想過電影后面有資本運作,沒想過它跟資本主義經濟機制有內在聯(lián)系,也沒想過蘊藏其中的文化霸權和種族歧視。如《獅子王》,黑毛獅子全是壞獅子,金發(fā)獅子全是善良而正義。這樣一部典型又典型的種族主義影片居然在中國大受歡迎,簡直不可忍受。
邵牧君:在如何對待好萊塢電影這個問題上,我與諸位有巨大沖突。這種沖突基于我的一個基本觀點:即我認為電影是種非個人的藝術。很多年來對好萊塢電影的反對基本上出于四個方面:一是反對商業(yè)文化。這就是為什么在歐洲這個傳統(tǒng)文化極其深厚的地方,反好萊塢尤為激烈;二是道德觀念上的反對。反對者認為代表美國文化的好萊塢電影所宣揚的生活方式,道德觀念完全不可接受;三是經濟上的反對。因為好萊塢壓迫了許多國家自己的電影工業(yè);四是出于政治、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原因。
如何看好萊塢在某種意義上取決于我們對社會發(fā)展趨勢的認識。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化成為一種商品,消費文化成為主導文化,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代表商業(yè)文化精髓的好萊塢電影橫掃全球就是明證。這種情形下,觀念跟不上,死守傳統(tǒng)文化未免迂腐。商業(yè)文化就一定是洪水猛獸?它就不能表現(xiàn)人類理想?戴女士說好萊塢電影是謊言,而哪種藝術又不是謊言呢?好萊塢從來不忌諱說自己是夢,多活一個禮拜有什么不好?這本身就是好萊塢電影作為藝術的意義。
戴錦華:邵老師以好萊塢成王的事實逆推它的合理性,我覺得不能成立。好萊塢電影征服全世界,到底是由于它的藝術,還是因為它背后有一個推行其文化模式話語霸權的強力集團?我以為這不是電影藝術的抗衡,而是經濟實力、文化霸權的抗衡。但我們不能因為好萊塢的霸主地位就拜倒在它腳下。事實上,電影的歷史就是反好萊塢歷史。但這種反抗極為艱難,像先鋒電影新浪潮等,最后都無一例外地失敗。
邵牧君:是啊,這種失敗還不能說明問題嗎?電影是一種非個人化的藝術。從電影史看,要把電影個人化的多是些不搞電影的人,如作家、畫家等。他們都想把電影跟商業(yè)分開,但后來都發(fā)現(xiàn)不可能。先鋒派為什么消亡?為什么新浪潮被主流電影吸收?為什么張藝謀陳凱歌要改變方向?因為電影本身是集體藝術,有工業(yè)化性質在里面,這是不可否認的前提。
隨著商業(yè)文化的發(fā)展,藝術觀念也在變化。好萊塢的藝術不是個人化藝術,而是工業(yè)化藝術。不能說只有個人化才是藝術,非個人化不是藝術,賣座的就不是藝術。那太矯情了。據(jù)我所知,許多追求個人電影的藝術家最高理想也是為了沖進好萊塢,為了進入工業(yè)電影。
周傳基:但他們的藝術往往被好萊塢這架絞肉機絞得稀爛。比如雷諾阿,這位拍過《大幻滅》《游戲規(guī)則》的大導演,進入好萊塢后拍的《吾土吾民》是什么東西?再看吳宇森,拍過我們喜歡的《英雄本色》后,在好萊塢卻拍出了《終極標靶》這樣的片子,太可怕了,好萊塢在吸收他們之后又毀滅了他們!
邵牧君:可同樣的背景下也有脫穎而出的。去美國之前誰知道意大利有一個默默無聞的電影天才斯可西斯?可進入好萊塢后他卻拍出了以《純真年代》為代表的一批優(yōu)秀影片。文化和經濟的滲透已進入各國電影藝術。對好萊塢的抵抗雖歸于失敗,但它們對電影藝術的貢獻卻被好萊塢吸收。就像日本沒有一流的科學成果,但生產出全世界最先進的科技產品一樣,好萊塢沒有多少值得稱道的藝術精神,卻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最賣座的電影。這是意味深長的。
戴錦華:看來歷史真的走到了這一步:用電影來表自我,進行藝術探討是一件太昂貴太奢侈的事情。電影必須被一個工業(yè)系統(tǒng)接納,電影的銅臭味是永遠洗不清的,電影藝術是最不純潔的藝術。也許該承認電影說是這么一個東西,而好萊塢在最大程度上附合了這個東西。你不要以為好萊塢就是藝術,是文化,是至高無上的人類精神的體現(xiàn),不,它只是一個事實,一個產品。好萊塢的每一部新片不過就是福特公司根據(jù)市場消費需求制造出來的一款新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