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漁
正在肆意享用和揮霍母愛的時候,我卻木愣愣渾然不覺。當鄉(xiāng)愁牽連母愛的馨香醇厚如炊煙裊裊娜娜從心頭泛起時,一種淡淡的憂傷也就襲上了心頭。
小時不很懂事,新年不穿新鞋急得又哭又鬧;穿上新鞋就如好戰(zhàn)分子般拉住別家小孩一比好壞。母親們制作的新鞋,被我們私下劃為三等:“袢袢鞋”的腳背部分是片空白,只以一個寒酸的袢袢橫跨腳背,小男孩認為最是掉價的,情愿不穿;“懶鞋”雖然腳背部分蓋上了布,但那鞋幫的料子最多是“嘩嘰”,惹不出小伙伴的眼紅。我們最希望得到的,是大哥相親時穿的那種“松緊鞋”:鞋幫是燈芯絨,腳背綴有兩排整齊的松緊扣,左右各連一副墨黑的松緊布。我穿上這種鞋的感覺,儼然成了電影《七品芝麻官》中著白底黑幫朝靴、在誥命夫人面前振振有詞的唐縣令。誰都知道,全村只有我母親才能做出這樣的鞋。
記憶中的15歲,母親做了整整一年的鞋。春天竹筍長到丈多高時,母親背著背兜進山揀筍殼,我便跟著去山林尋竹筍菌。尋得滿滿一籃,煮出鮮美可口的菌湯,然后瞇縫著雙眼,看母親用稻草把筍殼毛細細擦凈,用剪刀把筍殼剪成鞋底樣,再一層層墊上厚實的碎布片……
我還喜歡的,是母親為我做鞋幫打布殼。趁響晴的中午,熬出金燦燦的一鍋玉米糊糊,把破布展開在門板上,再用糊糊一層層膠硬。母親說鞋幫襯了布殼才會伸展挺括,我和弟弟卻覺得那香噴噴的糊糊實在好喝。一切準備工作結(jié)束,母親一空兒下來就扎鞋底。呼——呼——呼——線繩拉過鞋底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聲響。
終于盼到臘月,母親一下子撥給我10雙新鞋,撥給弟弟13雙新鞋。我跟弟弟欣喜若狂,母親說:“你兩兄弟一年一雙松緊鞋,都能穿到25歲。以后的新鞋就由你們的媳婦做了?!?/p>
后來我到了城里求學,見同學一個個不是穿著白白的球鞋,就是蹬著墨黝黝的皮鞋,心里開始對松緊鞋窩火,于是變著法子折磨它們。無奈母親做得結(jié)實異常,一雙布鞋春天穿過冬天還可以穿一兩個月。
前幾年我去南方,結(jié)識了外商苗先生。苗先生初到廣東水土不服,腳上生了惡瘡,腳背腫得平平的,皮鞋穿不進去,拖鞋又欠嚴肅。我拿出隨身帶去的最后一雙布鞋。他一腳試下去,不緊不松正好適腳,令他感慨唏噓,心悅誠服中國人能用手工做出這等輕巧柔和又美觀價廉的精品。
作為對這雙布鞋的回報,他囑我一定要帶兩公斤本廠的純羊毛線給母親,讓她自己織件毛衣。我黯然神傷,落下淚來。
母親做鞋,生平第一次有人回報。然而做好這23雙布鞋的次年臘月,她已身患絕癥離我而去。
(周輔澤摘自《四川稅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