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南
好不容易上了北大,好不容易在北大學會了跳舞,又好不容易在舞會上認識了一個女孩。我邀她去未名湖邊散步,她很樂意地去了;我約她去陶然亭公園看石評梅,她也微笑著去了。我以為這下有望了,“老大難”問題總算可以解決了。不料分手的時候她問我:
“你今年多大了?”
“快29了?!蔽液芾蠈?。
“你知道我多大嗎?”
“不知道?!?/p>
“我剛剛20歲,你等不起我……”我這時才意識到,在我這一連串的“好不容易”中,年歲逝去了。
我開始思考“年齡”這個字眼。
每一段年齡都有它該做的事情,每個人都不應該錯過的。這就正如春蘭秋菊夏荷秋梅,每一種花都有它自己的季節(jié),錯過這個季節(jié),它不再有機會盛開,——除非等到來年。人甚至更慘,人是沒有來年的。你錯過了戀愛的季節(jié),你也許還可以“談愛”,可以結婚,可以生孩子,但那種羞澀那種心跳那種星夜相依信誓旦旦的感覺,卻是再也找不回來了。
小時候,年齡是一種榮耀;長大了,年齡成了身上的沉重負荷,上帝套上的掙不脫的枷鎖。
在家的時候,每年過生日,母親總要煮上兩個荷包蛋,那時好高興,長大一歲就高興一回。而現(xiàn)在,多過一個生日,就多一層恐懼,真希望時光倒流,還給我在不經(jīng)意中“揮霍”的青春。
上帝分配給青春的年齡是如此短暫,你還沒來得及品出個酸甜苦辣,它就完了。
青春雖然短暫如閃電,但它卻有淚水。青春的淚水完全屬于一個人自己,這是他自己流的淚,他理解這淚的味道與份量。年齡開端的啼哭,是無意識的本能,年齡結束時的淚水,是旁人扶著棺柩流的,唯有青春的淚完全屬于他自己。
年齡是時間的特殊表現(xiàn),它是單向的、沒有回程的,它嚴酷無情地、固執(zhí)地向前伸展,不因任何東西回過頭去,當然也不會因為你的眼淚。
年齡也是屬于不該思議的那一類:讓每一個日子無意識地流去,比在對日子的思慮中打發(fā)每一個日子要來得幸福與快樂。
人們常常為世間瑣事所纏繞,只能偶爾突然地意識到年齡。這種對年齡的突然意識,往往會使人大吃一驚。凱撒32歲的時候,想到自己到了亞歷山大逝世的年齡依然一無所為,禁不住大哭了一場;拜倫30歲的時候寫下了“這顆心不再激動別個/也不該為別個激動起來”的詩句;薩特猛然意識到自己快30歲的時候,只覺心頭有一種難以訴說的沉沉悲涼,——30歲的人了,一切都被規(guī)定了,再也不能“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再也不能期求自己有太大的改變。
不知不覺地,我也站在了30歲的門口。
我知道,我錯過了戀愛的季節(jié);但還有好多事情等著我去做,我不能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