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焚書,人們往往想到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然而,秦代的焚書并不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
中國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焚書是在清朝乾隆時期。乾隆帝即位后,遵奉乃父乃祖遺訓,繼續(xù)大興文字獄,同時,又處處煞費苦心,通過各種手段來夸耀文治,顯示自己尚文好古,以博取美名。從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七年(1773年—1782年),他組織了以紀昀為總纂官的著名文人學者共360人,歷時十年,編撰出了我國封建時代一部空前絕后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的問世,對于保存中國的文化典籍,傳播古代學術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乾隆編書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行文化專制主義,借以鞏固清王朝的統(tǒng)治。在編書的頭一年,他曾兩次提出:編寫《四庫全書》時,對古籍該“毀棄”的應予毀棄,該“刪改”的應予刪改。毀棄、刪改的原則是什么?編書的第二年八月,他在給軍機大臣的諭旨中明確指出:凡“有詆毀本朝之語,正應乘以機會查辦一番,盡行銷毀,以杜絕、遏止邪言,正人心而厚風俗?!币虼?,在編審《四庫全書》的過程中,凡明朝野史及明人有關奏議文集,只要內(nèi)容稍有嫌疑而對清廷不利者,也一概焚毀勿論。更有甚者,一些并不“詆毀本朝”,甚至與政治毫無干系的著述,如顧炎武的《音學五書》等也遭到毀版的厄運。至于那些被刪改的書,往往被弄得面目全非。
據(jù)統(tǒng)計,在編書的十年之中,僅浙江一省就毀書24次,被毀書籍達538種,13862部之多;江西巡撫海成,僅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就搜繳焚書8000多部。整個乾隆時期,共焚毀各種禁書達71萬卷之多??梢姡》贂跻部胺Q空前絕后,實在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焚書。
(吳濤摘自1991.7.14《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