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亞起
有一日,去北京醫(yī)院就診,掛完號往門診部走。剛一拐彎,就看見迎面樓道墻上貼著一則倡議。題目是:用作揖代替握手,可預防甲肝(談預防甲肝之一)內文是:上海一帶曾流行甲型肝炎。大家怕傳染,所以盡量減少皮膚接觸,這是合理的。親人見面、朋友相會,按慣例握手。有時一對一,有時一個人要同幾個、十幾個人握手,時間很長,費力不小,誰也不知道誰患有甲肝。如果見面作揖,豈不省時省力!作揖,是中國的傳統(tǒng)禮節(jié),不僅衛(wèi)生而且省事。當然,這類事也不必強求一律,只要做的人多了,也就習慣成自然了。在肝炎流行季節(jié)用作揖代替握手是有益的。下面落款是:北京醫(yī)院門診辦公室。
看了這則倡議,不覺心頭一熱,深覺北京醫(yī)院此一倡議的確是為了大家的健康著想,同時一種心酸涌上心頭。因為提倡“見面致禮舉手一揖”的主張早就有了。1961年,當時任北京市文教書記的鄧拓同志就曾作雜文《握手與作揖》,發(fā)表在北京晚報上,他之所以提出這個主張“首先是由衛(wèi)生的角度提出的”,指出“握手畢竟是傳染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此看來,朋友之間見面握手的舉動,實在是有害無益的舉動。我們對待朋友,本來是為了表示友誼而握手,結果反而給朋友的健康以不利的影響,這豈不是違背了友愛的精神嗎?因此,如果沒有特殊的必要,一般朋友見面還是不握手的好?!编囃赝緦⑽帐值暮μ帍男l(wèi)生和友誼的角度說得非常透徹之后提倡:“有什么可以代替握手,來表達友情的呢?”“我們從古禮中唯一可以斟酌采用的便是‘作揖。作揖既能表示禮貌、友情,又符合我國文化傳統(tǒng)心理;既切斷一個病菌傳染源,且實行起來簡便易行。實在是大可提倡的?!编囃赝镜倪@篇雜文于1963年收集在他的雜文合集《燕山夜話》里。
可是文化大革命中,鄧拓同志卻遭到“四人幫”的殘酷迫害,《燕山夜話》亦被打成“反黨黑文”,他的一些合情合理的主張也被說成是“宣揚迷信,提倡復古”鄧拓同志面對打擊誣陷,寧折不屈,以死抗爭,命歸黃泉也不能暝目。
近年來,隨著肝炎在我國逐漸成為常見病、多發(fā)病,肝炎對人民的危害越來越大。除了采取其它的預防措施外,重新呼吁重視鄧拓同志當年的倡議實在是大有必要。喜人的是,現在這種主張已由廣大的醫(yī)務工作者作為“廣而告之”的衛(wèi)生宣傳材料向社會、向大家提倡了,并且此一主張和理由也已心平氣和地被人們所理解、所承認。
黑龍江省副省長黃楓同志在1988年曾大力倡導“拱手不握手,敬酒不勸酒,分餐不聚餐,獻茶不備煙”。他在談到行為與健康的問題時,認為“人們必須采取更為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的行為”。這就是從更高的角度提出了“拱手”(即作揖)等等健康文明行為的意義。
其實,熟人朋友之間,甚至正式社交場合之間,早已有人這樣做了。在1989年新年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央團拜會上,宋任窮同志一進門就高高舉手,向人們抱拳一揖,然后微微轉身,向左右分別拱手致意。這一親切風趣的舉動頓時引起了全場一片笑聲。
讓我們再來提倡一下拱手致禮,作揖傳情吧。人人都從我做起,習慣了,也就成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