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中
一九四五年,在埃及吉奴布斯其安(Chen0boskion)一個僧倡院附近沙漠地區(qū)的小洞內,發(fā)現了一份基督教諾斯替派的經典。這份經典又名“納格·漢馬迪圖書”(The Nag Hammadi Libra-ry),發(fā)現時放在一個缸內,一共有十三部科普特(Coptic)文字寫的古書,其中十一部皮裝,另有許多零頁已被埃及的農民當燃料燒掉了。據研究,經典是從希臘文譯來的。
諾斯替派(Gnosticism)原來是希臘羅馬世界的一個秘傳宗教,基督教產生后,成為其中一個教派。在公元三百二十五年,羅馬皇帝君士旦丁召開尼西亞教會會議,目的是建立一門統(tǒng)治羅馬帝國的神學體系。參加這場會議的人多為講希臘語的主教,甚至講拉丁語的羅馬城主教也沒有出席。會議后,不少基督教異議分子被放逐,他們的經典被搜集焚掉,諾斯替派也在這時受到迫害。羅馬皇帝基督徒狄奧多西一世(他曾是軍人)在公元三百八十九年進一步下令焚燒亞力山大城圖書館,共燒掉七十萬卷經典與其他文物。據推測,現在這部諾斯替派經典就是在狄奧多西一世焚書時由僧侶秘密收藏下來的。現在,這部經典已在一九七八年全部譯成英文出版(J.M.羅賓遜編,哈帕和羅出版社出版)。
自從亞力山大帝征服了中東后,巴勒斯坦的猶太人開始東移西走,散布在中東和地中海沿岸地區(qū)。從巴比倫至迦太基,差不多每一個城市都有猶太人的足跡。在希臘文化熏陶下,猶太人接受了希臘的語言和他們的宇宙神的觀念,這對諾斯替派有很深的影響。
諾斯替派的學說基礎是顛倒式的柏拉圖哲學。他們和基督派一樣,奉耶穌為導師,尊重耶穌的話,發(fā)展他的學說,視之為超越時間、空間和歷史的二元心理學。他們認為每一個人的內心皆藏著自由的火點。這個概念曾給摩尼教很深的影響,而摩尼教曾傳至中國。諾斯替派的僧侶生活、風俗還帶有佛教的色彩。他們認為,蛇神代表一個智者,象征這種人生觀是一“蛇咬尾”符號(見上頁題頭插畫),認為人類歷史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諾斯替派認為世界上有三種人:物質主義者、唯心主義者和講精神者。有些諾斯替派認為耶穌并未有死,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只不過是一幻象,這樣的學說通稱為幻影說,這影響伊斯蘭教思想甚重。諾斯替派女人的地位很高,耶和華的母親是智慧女神蘇菲,她給劣神的誕生是一個錯誤。耶穌在生時極為尊重瑪德爾琳,并常常吻她,告訴其他門徒好好地待她,因此眾門徒很妒忌她。
有關諾斯替派學說的記錄都是它的敵人(如圣愛利納斯[St.Irenaeus,一二五——二○二年]等人)傳下來的。西方研究這一門宗教的學者認為那些經典居然可以被發(fā)現,是上帝所特別留下來的。加上西方社會中,人們感到精神上的威脅,一直在尋求一個心靈的避難所。在這種背景下,諾斯替經典的發(fā)現風靡了西方幾十年。
諾斯替派的教師,有名的是異端神學家馬西昂(Marcion),他活動在一四四年左右。還有如華倫提諾斯(Valentinus),生卒不詳,活動在一四0年至一六0年;巴斯列德(Basilides),活動在一三0年左右。這些人后來都被基督教正統(tǒng)派視為壞蛋,以致被消滅。其實,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套理論散布在西方思想內,影響后世甚巨。受影響的主要的有英國僧人煉金學家羅吉爾·培根(Roger Bacon,一二一四——一二九四年);詩人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一七五七——一八二七年)。他們的作品皆含著深沉的諾斯替概念。據近代大不列顛女學者弗南斯·耶茨(Fra-nces Yates)說,文藝復興乃漢密脫科學與諾斯替教的復活,看來是頗有根據的。
近代學者屬于諾斯替派思想一路的還有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G.Jung)、德國文學家海塞(H.Hesse)、德國宗教學者漢斯·喬納斯(Hans Jonas)、德國解釋學神學家布爾特曼(R.Bultmann)和法國左派女哲學家魏爾(Simone Weil)。波蘭哲學家柯拉科夫斯基(L.Kolakowski)認為馬克思思想也是來自諾斯替宗教,并且認為這是一歷史上的普洛米休士情結產生的悲劇之重演。
二十世紀的存在主義同諾斯替派有密切關系。兩者有下述共同點:一、均無教條,并均注重靈力。二、以“人”為主體,并反對集團下意識行為。三、均反對群眾公認的現實,而強調個人內在的事實。四、看到世界上還有其他的實存的事物,如個人的內在變化,以迎合那內在的真實。均注重真實性的生活。五、皆有深奧的心理學知識,雖然他們不否定事物的存在,但真實的存在是內在的“自有”。
西方的哲學自從蘇格拉底之后,都注重物質主義,將存在的主體(人)漸漸疏忽,終至拋棄。烏托邦思想、達爾文主義都是向外的(extraverted)。近代以生產為目標的機器時代,也慢慢地取人而代之。換言之,將“人”吞噬了。同時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人”,又漸漸的脫離了各種學科;科技成了人崇拜的偶像,終而產生了異化的苦惱。而且這種苦惱與日益增,到了令人無法忍受的程度。存在于世界上的事事物物,越來越復雜,人的精神也越來越無法負荷,更無法加以紓解。存在主義和諾斯替教思想的核心都在追求真實的創(chuàng)造性。
從神學觀點看,受諾斯替派影響大的有克爾凱戈爾(一八一三——一八五五)。這位丹麥的神學家是反對黑格爾的國家主義和清教主義的健將,也是存在主義的鼻祖之一。他引用了圣經中的亞伯拉罕受神的委托之后,殺子獻給神的故事,由是不知不覺接受諾斯替教思想,并深受影響。他指控上帝為劣神,咱們有權選擇而不應被囿在“不是……就是……”的范圍內,劣神帶頭領導我們殺死自己的兒子而且把他奉獻給神!在那一剎那之間,亞伯拉罕告訴他的兒子說:“我兒必不害怕,因為那是神所規(guī)定的”。如此荒唐的安慰,已將哲學、神學、道德一概委棄道旁了。因之,惟有“咱們”的斷定才是實事求是的最佳方法。在這恐怖與忿怒的狀況下,亞伯拉罕只有走向黑暗、絕望一途。但也惟有在黑暗中,他才看到光明。那是神的上帝給他的光亮。克氏認為如此的個人主義,方可保持咱們的生活、道德和自由,才是真實的。
克爾凱戈爾的心理并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動態(tài)的,真實的??耸戏穸ㄟ壿嫷睦碚?,也反對法國伏爾泰的理論。上帝是真理么?法國大革命之后,啟蒙主義抬頭,于是一步步的邁向今天的高科技。人類現在處于星球大戰(zhàn)的危機中,不也在無形之中成了魔鬼的工具了嗎?那么,克爾凱戈爾的反叛則使他成為不折不扣的虔誠基督徒了。
諾斯替思想和對猶太宗教的不滿而視耶和華為劣神的思想早已傳至歐洲。在教會的控制之下,它們無法表達而被壓在歐洲人的潛意識內。正如榮格所說,上帝是在下意識的倉庫內。很多西方人經常以百戰(zhàn)不撓以及臥薪嘗膽的精神來應付生活對他們的挑戰(zhàn)。不少人永不放棄他們的追求,更不言投降,其苦行僧般的精神,實際上來自諾斯替思想。
筆者是一個無宗教信仰的中國人,這篇文章只是利用居留美國幾十年的機會,搜集對宗教研究和參與所獲到的知識,在余閑的時間寫下給讀者們參考的。在歷史上,不論東方或西方。都曾有大同小異的事件發(fā)生。事實上,諾斯替思想恐怕不只影響西方,怕也影響過中國。要弄清這問題,便得考察道教和佛教曾給西方的影響;摩尼教如何成為古維吾爾族的國教;摩尼教怎樣傳入中國;諾斯替思想和白蓮教與太平天國的聯(lián)系等等。中國近百年來內傷是很嚴重的,他們正等待著中國的補天女媧氏,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靈魂。筆者深信將來我們現代化的成功和我們對西方的研究有密切的關系,而我們對西方的宗教心理學的研究,仍是處于幼稚的地位。若果通過拙文能聽到有人嚴肅地討論這些問題,就是莫大的報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