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君
“低谷”,是人們對思想政治工作處境的形象比喻;“爬坡”,是團干部對團的思想教育現(xiàn)狀的客觀估計。吉林團省委認為,即使在“谷底”也要奮力“爬坡”。
黨的十三大后,團省委沒有按常規(guī)的思路去設計教育方案,而是由幾個書記分頭帶隊,深入到全省各地青年中。所到之處,無論是正面的話,還是發(fā)牢騷的話,包括一些偏見,都從各個角度折射出青年們對改革的關注與期待。同時,也顯現(xiàn)出青年們的改革主體意識還未確立。他們認為,黨的基本路線教育,要體現(xiàn)初級階段青年的需求與特征,它不應是語錄式教育,而是一種責任與奮斗精神的教育,是危機意識與代價意識的引發(fā)和升華。于是,開展改革與奮斗主題教育的思路確立了。
為使教育內容與形式更貼近青年,各個單位都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形,將“改革與奮斗”的大主題分解為“改革與奉獻”“立志與成才”“奮斗與發(fā)展”“求知與自強”等幾十種題目,努力突出時代特色、青年特色和地方特色。這些活動足可以編成一個系列片,下面展播幾集。
第一集鹿場放進了幾只狼
延邊農(nóng)學院“成才與奮斗”即興演講會上,一位特邀參賽的老畢業(yè)生講到:過去大學生是一級包裝,二流商品,國家統(tǒng)購統(tǒng)銷,對學生學習缺乏必要的激勵。他在校時滿足于60分萬歲,結果走上社會后,力不從心,追悔莫及。他的話音剛落,果林系一年級學生丁保偉走上講臺:改革以后,二流商品上的一級包裝撕掉了,貨真才好銷售。他引用了一個典故:一個鹿場主為拯救因鹿種退化而瀕臨倒閉的鹿場,放進了幾只狼,結果一部分鹿被狼吃掉了,剩下的鹿卻健康地生存下來,使鹿種得以強化,鹿場開始復興。接著,他大聲疾呼:“我們大學生就是‘鹿,國家分配制度的改革就是“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同學們,發(fā)憤學習吧,狼來了!”
第二集設立一個出氣筒
“起早貪黑八個點兒,不夠一盒洋煙卷兒”,“只要大小是個官兒,就能撈滿大白邊兒”,“受累倒霉不討好,就數(shù)咱們小青年”?!@些牢騷話見于吉林市江北機械廠青年“流動日記”。流動日記是江北機械廠團委在“改革與奮斗”主題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教育形式。它以團小組或團支部為單位,由青年們輪流記??梢蕴峤ㄗh、談思想,甚至可以發(fā)牢騷。團組織從中把握青年的思想動態(tài),把青年的意見和要求篩選出來,或就地解決,或反映給黨政領導予以解決,使青年們順心暢氣。黨政領導稱“流動日記”是青年參與民主管理的陣地,青年們卻譽它為“我們的出氣筒”。
第三集提問箱與回音箱
在通化鋼廠運輸處門前,設置兩個信箱。一個標明“提問箱”,一個標明“回音箱”。原來該處團委考慮到青工們的有些想法不便在與領導直接對話中談,便設立了提問箱,讓青工與領導進行背對背對話。針對青工的提問,再請有關領導作出答復,放進“回音箱”。暗對——收到了出奇不意的效果,很多尖銳的批評、有分量的建議被送到了決策者手里,青工們也得到一種真參與、被尊重后的滿足,與廠長更加聯(lián)責聯(lián)心了。
第四集衣食住行大對比
通化團市委在全市青年中廣泛開展改革對比活動,層層搞對比,人人搞對比,不講大道理,就看數(shù)目字。團市委把改革前后作對比的“形勢政策教育宣傳圖解”發(fā)到下屬團組織,基層團組織再把本單位的對比數(shù)字介紹給青年,并組織青年進行本人家庭衣食住行條件大對比,開展了“從農(nóng)貿市場看改革”“從百貨大樓看商品經(jīng)濟”“工廠十年形勢縱觀”“衣食住行變化小征文”“個體戶從業(yè)前后座談會”等生動形象的活動。一次對比,勝過十場形勢報告。
第五集周末主題縱橫談
省蔬菜研究所的青年們又迎來了一個周末。每個周末他們都利用一段工余時間開展周末主題縱橫談活動,即圍繞一個主題各抒己見,解除困惑,振奮士氣。此次的主題是“改革、人才、機遇、挑戰(zhàn)”,一青年忿忿地說:“改革需要人才,可論資排輩的陋習氣死人,青年是條龍也得壓著,只能當‘下手……”一石激起千層浪,與會者好不氣惱。這時,農(nóng)大畢業(yè)生徐麗站起來發(fā)言:“改革是要除掉一切弊端,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在沒有掃除陋習前怎么辦?我的體會是,甘當‘下手,積蓄實力,爭當‘主攻手?!毙禧惖陌l(fā)言引開了大家的思路。她不就是8年甘當“下手”,去年終于開始獨立承擔科研項目,成為所里最年輕的“主攻手”了嗎?看來,爭取機會比牢騷管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