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深淵
《讀書》第二期《拋棄烏托邦》意味著我們必須直面深淵。問題的嚴重性更在于時間已不容許我們面對深淵作悠閑的生存“選擇”或文化“選擇”。中國用大量可增殖性社會財富從國外換取高檔消費品(小汽車、彩電、冰箱等),使生產性的資金投入嚴重匱乏,甚于以白銀換鴉片;能源生產和使用上的不合理,將引起跨世紀的能源供求“大裂谷”;投入不足使交通“爬行”;可耕地面積減少和農業(yè)政策的失誤,將會使我們重提“糧食還會有嗎”這個本世紀初的問題……
人們應當從烏托邦和某些虛假的繁榮中醒來,提倡“直面”和“實證”。一切不切實際的空論應當廢止,一切切中肯綮的理論應該付諸實踐。從前者說,這需要一種“世俗化”精神,從后者說,它又需要一種超越“世俗化”的勇氣和決斷!
徐珊
為什么要拋棄?
嚴搏非在《讀書》一九八九年第二期認為,“……附麗于現代化概念的多種主觀臆解卻又一次次重新升華為現實行為的依據和準則,這種烏托邦式的追求成為糾纏于中國現代化的久久不散的陰影?!?/p>
我感覺到,嚴先生的實用主義態(tài)度太嚴重了。
其實,即使在極端經驗主義的實用主義大師威廉·詹姆士那里,“把實用主義的方法用在科學方面和用在道德或宗教的終結問題方面”,也是有重要區(qū)別的。經驗判斷、客觀事實這些科學的屬性并不能“說明一切可能的真理領域”。詹姆士認為:在一切牽涉終極價值本身的問題上,每個人的決定都是“缺乏明確證據的”。
這正如卡·波普指出的,對自由的非理性的信仰是一切自由的基礎。
當“輝煌的夢落回到沉重的黃土地上”時,我們能說,夢想是使黃土地耽于沉重的“陰影”嗎?
問題也許在于我們是不是擁有,在何種意義上擁有一個“輝煌的夢想”。
我不知道我們?yōu)楹尾荒苷?,不能直面,而必須“拋棄烏托邦”?/p>
秦朔
因大失小
王蒙的《欲讀書結》有趣,更有味。幾十年來,我們談論大道理太多了。不少大道理成為假大空。積習太深,改之甚難。講了多年精兵簡政的大道理,而今的具體問題解決得怎么樣了?如今,控制物價,為政清廉的大道理,誰都會講了,而到底如何控制、如何清廉,我們是不是著實研究了呢?王蒙問得好:“全國知識分子(楊按:亦可說全國人民)都為一、二個熱門題目大發(fā)宏論,各行各業(yè)都在討論大道理、熱衷大道理、爭執(zhí)大道理,在可喜的同時有沒有可憂之處呢?”多研究些具體問題,少奢談些抽象宏論,實在很有必要。在不可因小失大的告誡中,也應有切忌因大失小的提醒。
楊德淮
龐大并非偉大
無論多著名的書真正的眼讀心賞者在一時代總是屈指可數的?!岸臣娂娬勯_寶,幾人眼見宋元詩”!錢默存先生曾指出:“文學非政治選舉,讀者之多寡不足定作品之優(yōu)劣”;“以龐大為偉大”是未脫兒童之見也。印刷品價毛了,倒也未可全非,竟是功德無量——節(jié)省了好大一筆物力財力時力呀!您不覺得印刷垃圾壓迫得地球自轉唯艱么?
范明輝
切莫撒手
剛在蛇年第一期《讀書》上聽趙一凡談笑風生地議論法蘭克福而欲罷不能,怎么第二期便沒了動靜?
為了《讀書》,奉勸趙君切莫撒手。人說“虎頭蛇尾”,趙君若上來就是“蛇頭”,惹得讀者眼巴巴地干等,實在太殘忍了。
山東社會科學院-讀者
這樣的讀者
第二期“編后”中關于豬肝的一段話,令人頗多感慨。早有幾句話想說,總覺得意思不大。今天看來倒是說一說的好。不知你們是否注意到《讀書》還有這樣一批讀者:他們沒能生活、工作在知識界,卻異??释R。而《讀書》就是他們與知識界相連接的一根神經,他們通往知識的一條臍帶。為了這根神經和臍帶,他們是不惜少吃豬肝甚至青菜的。
我,就是這樣一個讀者。
張衛(wèi)華
聽其自然吧!
《讀書》的“編后絮語”頗有特色,只是近來不大耐煩這絮叨了,原因不說自明。辦刊不易,辦嚴肅刊物尤難?!蹲x書》真有辦不下去的那天,也就完成了歷史使命。愛《讀書》者,自當愛之。不愛《讀書》者,白送不領情。還是聽任其自然發(fā)展的好,何必一而再地向讀者諸君打拱作揖迭申苦情呢?!
王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