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張、李兩家鄰居,在修院墻時,總是你占我一寸,我擠你一尺,針鋒相對,各不相讓,鬧得不可開交。一次,李家又往張家這邊擠了幾尺,把整個胡同占沒了,張家無可奈何,便給在外做官的哥哥寫信,想借助權(quán)勢來懲治李家。不久,接到哥哥的回信,拆開一看,卻是這樣一首詩:
兩家相爭只為墻,
讓他幾尺又何妨。
而今只見城墻在,
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
張家主人看后,沉思良久,終于領(lǐng)悟。于是,主動把院墻向里讓過來幾尺。李家見此深受感動,也向里挪動了幾尺。從此,胡同又變得寬綽了,兩家也重歸于好。人們?yōu)榱吮硎举澷p,便把這條胡同稱為“仁義胡同”。
這個故事揭示做人要謙讓的道理,使人頗受教益。后人對張、李兩家不再以鄰為壑,而是“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友善關(guān)系,寫詩贊道:
彼此為近鄰,
友誼長積累。
不老如青山,
不斷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