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乃釗
哈欽斯和他主編的《西方世界偉大著作》
《西方世界偉大著作》(GreatBooksoftheWesternWorld)是一套卷帙多達五十四卷的大型叢書。它匯編了上下兩千多年(從公元前八世紀到十九世紀末),從荷馬到弗洛伊德共七十四位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的四百四十三部代表作的全文。一九五二年,該叢書由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出版,一九八○年第二十三次印行。主編是美國頗有聲望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哈欽斯(RobertMayardHut-chins)。
哈欽斯一八九九年生于紐約城,一九七七年卒于加州。他在高等教育界及社會活動方面的影響遠遠超過他所主持的機構(gòu)的范圍。他少年英俊,才華橫溢,年僅三十,即出任芝加哥大學校長(一九二九)。在職直至一九五一年,前后達二十年之久(后六年任名譽校長)。他除主編《西方世界偉大著作》外,還長期擔任《不列顛百科全書》編委會主席(一九四七——一九七四),并先后參加、領(lǐng)導過很多學術(shù)機構(gòu)和民間社團,從事社會活動。他善言談,工寫作,措辭雋永,富有見地,給人以難忘印象。畢生關(guān)心的問題,據(jù)他自己說,是要發(fā)現(xiàn)什么樣的社會是良好的社會,如何創(chuàng)建這種社會。
哈欽斯編纂《西方世界偉大著作》這套大型叢書的動因,源自他的教育觀點,以及他對西方文化傳統(tǒng)和美國現(xiàn)實社會的看法。在他看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對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有所了解,有所體現(xiàn);歷代名作,經(jīng)過時間考驗,其思想,其智慧,長放光芒,是文化傳統(tǒng)的記錄和代表;因此,好的教育唯有通過閱讀歷代偉大著作來進行。其次,哈欽斯的這一主張,也是針對西方、特別是美國的現(xiàn)實社會情況,提出的匡救時弊的具體措施。哈欽斯認為,當今美國科學、技術(shù)、工業(yè)高度發(fā)展,人民物質(zhì)生活極為豐裕,但精神生活方面卻有很多毛??;這就需要通過閱讀名著,進行文化傳統(tǒng)教育,使人們有智慧,善思考,有理想,方能抵制庸俗、低劣的風習,享受良好的社會生活。關(guān)于這些,哈欽斯在第一卷中作了詳盡、深入的說明。
第一卷的內(nèi)容有兩項,全為哈欽斯所寫。一是相當長的序言,談該叢書的歷史和目的。一是本身可以獨立成書的長篇論述,以《偉大的會話》(GreatConversation)作為書名,共分十章,反復闡明必須通過閱讀偉大著作進行良好教育的道理。哈欽斯把西方世界兩千多年來的文化傳統(tǒng)的實質(zhì),看作一場持續(xù)不斷、迄今仍在進行下去的偉大的會話。所謂“會話”,就是許多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從古到今,對于自然界、人生、社會各方面的重要問題,各抒所見,等于一直在開座談會。前前后后,有些意見是一致的,相似的,有些是互相補充的,有些則是彼此矛盾、對立的,但總是無休息地討論下去。收入這套叢書的七十四位學者的名著,可說是參加座談會的一些重點發(fā)言人的發(fā)言稿。哈氏認為,閱讀這些名著,就能受到偉大思想的啟發(fā)、感染、鼓舞,就是在深入鉆研西方文化傳統(tǒng),就是在受良好的教育。
試譯錄幾小段哈氏原話加以說明:
“西方(文化)傳統(tǒng)體現(xiàn)在‘偉大會話之中,這種會話在歷史的黎明時期即已開始,一直繼續(xù)到今天?!鞣缴鐣斑M的目標是走向這種‘對話的文化(Thecivilizationofdialogue)。西方文化的精神就是探索的精神(thespiritofinquiry)?!瓫]有什么事物不被提出來討論。人人都要各抒所見。沒有什么主張不被提出來檢驗。思想交流被看作發(fā)揮民族潛力的道路?!?/p>
“一個國家所能具有的最好的保衛(wèi)力量是其人民的品格和智慧。這種保衛(wèi)力量的充分強大有賴于對祖國有一種值得保衛(wèi)的堅強信念。這種信念必須基于對祖國所代表所維護的各種價值具有深刻的理解。就美國來說,這些價值要在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去發(fā)現(xiàn)。西方傳統(tǒng)就是‘偉大的會話。”
“這些書是了解我們社會和我們自己的依據(jù)。它們包含著我們自己意識不到的那些支配著我們的偉大思想。沒有什么別的保持我們傳統(tǒng)的寶庫可以和這相比。”
“要想斷送使西方具有特色的這種探索精神,不需要焚毀這些書,只要我們幾個世代不去閱讀這些書就行了。反過來看,從古到今,由于時時不斷地對這些書重行發(fā)生興趣,就為西方提供了新的活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偉大的著作在很多類似我們今天的情況下,曾經(jīng)拯救、保持、傳留了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p>
以上幾段話,是哈氏對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特征、重要性及其和偉大著作的關(guān)系的闡述,從而說明閱讀偉大著作的必要性。下面再看他對西方社會、生活、教育的批評,也正說明他主張閱讀名著的迫切性:
“……成年人已經(jīng)逐漸過上了在物質(zhì)享受上比較豐富的生活,但在道德、理智、精神的格調(diào)方面卻是非常貧乏的?!?/p>
“自從歷史的黎明時期,人類就一直努力求其實現(xiàn)的兩個目標是:征服自然和征服勞役?,F(xiàn)在,這兩個目標在很大程度上似乎已經(jīng)達到。同時,這種成就似乎注定以生活的庸俗化為歸宿。簡直不能相信,人們會長期滿足于現(xiàn)在占用他們大部分空閑時間的那種消遣活動。他們究竟是人嘛。人,雖然也是動物,但又不是徹頭徹尾的動物。人是有理性的,不能僅僅滿足于動物式的生活,更不能靠禽獸都不屑為的那些娛樂過日子。一個人必須用其心智,必須感到自己正在做點什么事,既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才能,也對同胞們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否則,他就不成為一個人。”
“他們(指美國人)享有政治權(quán)力而缺乏教育,這是危險的;他們享有閑暇時間而缺乏教育,這會墮落的,從而也是危險的?!?/p>
“一個國家,強大,沒有經(jīng)驗,缺少教育,能夠?qū)κ澜绾推綐?gòu)成重大的危險?!?/p>
“你們能說美國人會干這會干那,但沒有人想說他們會讀、寫、算,更難說他們懂得西方的傳統(tǒng)——他們生活于其中的傳統(tǒng)。美國中學的產(chǎn)品是文盲;名牌大學的學位不能保證那位畢業(yè)生好到哪里去。美國社會最顯眼的特征之一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和‘受過教育的差別很小。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美國教育機構(gòu)中沒有進行什么教育?!?/p>
這些話,有的近于沉痛,有的未免偏激??傊?,他覺得西方現(xiàn)實世界中,問題很多,很嚴重?!拔鞣轿幕坪跽谝活^栽到深淵里?!倍劝沃溃褪且x名著。他認為,二十世紀忽視這些著作,不用之于教育,這不是進步的象征,而是一種失?,F(xiàn)象,一種災難。針對這種情況,他提出的辦法是“要讓‘偉大會話的聲音重行被聽到,因為我們認為這些聲音現(xiàn)在可以幫助我們學會生活得好些?!薄拔覀兿嘈牛軌虬l(fā)出召喚使西方重行清醒的聲音,就是那些參加了‘偉大會話的聲音?!北M管他一再說:“我們并不認為這些書能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我們并不把這些書當作我們各種病癥的萬應(yīng)靈藥來推薦”,但緊接著他又說:“我們認為這些書對于了解我們?nèi)扛拘詥栴}將提供一些啟示”,“我們認為這些書顯示出我們很多最嚴重的困難問題的根源”,“我們認為這些書所代表的精神,它們所倡導的心智習慣,在今天比在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我們把這些書當作今天對青年人和成年人進行教育的最佳教材教具”。
根據(jù)這種看法,他主編《偉大著作》時選材的總標準是這樣兩條:一是能夠體現(xiàn)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一是能夠用以進行良好教育(原文用的詞是“l(fā)iberaleducation”,有譯為“通才教育”,本文不擬多加探討,姑以“良好教育”代之)?!白钪饕?,這些偉大著作是那些曾經(jīng)給予西方傳統(tǒng)以生命和光輝的著作。這部叢書的完整性不僅在于其中每一本書都是值得閱讀的偉大著作,更深刻的完整性存在于所有各書和同一個傳統(tǒng)的密切關(guān)系之中,這種完整性表現(xiàn)在它們繼續(xù)不斷地討論具有共同性的主旨和問題?!薄八麄?編者)并不自認為西方所有偉大著作都在這里了。如果有人說他們漏選了某一部書,或某幾部書,這(些)書比他們已選入的任何書都還偉大,他們并不感到難堪。如果他們覺得漏選了對liberaleducation至關(guān)緊要的書,或選入了對liberaleduca-tion很少關(guān)系的書,那他們就會深感不安了?!?/p>
選材范圍,從時間方面說,為何以十九世紀為下限?并不是他們認為到了二十世紀,偉大的會話就停止了,就沒有偉大的著作發(fā)表了,而是覺得,現(xiàn)代作家、作品,時間上離我們很近,任何人都還很難有足夠的客觀鑒賞力,不能恰如其分地判斷其優(yōu)劣。從地域方面說,不限于英美,也包括歐洲其它國家,俄國也在內(nèi)(卷五十一,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卷五十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這和當今國際政治上把蘇聯(lián)、東歐國家看作“東方”是不同的。
題材方面,這套叢書不是文學選集,更不是只限于英美文學,文、史、哲、經(jīng)、政、法各方面的名著都有,馬克思、恩格斯的《資本論》和《共產(chǎn)黨宣言》也包括在內(nèi)(第五十卷),而且還有數(shù)學、自然科學方面二十四位學者的代表作。哈氏堅持“不讀自然科學名著不能算受了良好教育”的觀點。他認為科學家對自然現(xiàn)象的奧秘具有很深刻的洞察力,這是很有認識意義和思想意義的。在今天高度科技化的社會里,公民們越早了解數(shù)理基本原理越好。
入選的作家,也并不是其所有的著作都加選錄,但所選的代表作都是全文刊載,而不是摘錄(有三人例外)。除在每一作者的著作前有一個“生平簡介”外,編者也不寫什么引言、評介、注釋之類的材料。他們堅持的原則是讓作者自己說話,讓讀者自己去判斷。
和哈氏志同道合、長期合作共事的副主編艾德勒(M.J.Adler)用了七年時間,組織了數(shù)十名編輯人員,為本叢書編寫了本身可以成為一部著作的綜合索引(Syntopicon),詳細列出全書四百四十三部著作分別在哪一章節(jié)談到某一專題,并注明頁碼。讀者對自己感興趣、想鉆研的專題,有此索引,按圖索驥,很容易在這套叢書的全部名著中找到所有有關(guān)的材料。
哈氏這種重視文化傳統(tǒng)、提倡閱讀名著的看法和做法,有所見也有所蔽。我們不能采取過去那樣的作法,將其斥為西方社會精神危機下以復古讀經(jīng)為救世良方而予以簡單否定,而應(yīng)從我們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細細體會他的論點,在如何看待中西文化傳統(tǒng)、如何編寫大型叢書等方面,很可以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
哈氏把西方兩千多年的文化傳統(tǒng)說成是一場“偉大的會話”,又說西方文化的精神就是“探索的精神”。這是氣魄很大、評價很高的一種提法。什么叫做“偉大的會話”?或許,可以用我們中國人所說的“百家爭鳴”來解釋,但“會話”本身卻還包含著反對攻乎異端,主張兼容不同觀點的含義在內(nèi)。什么叫做“探索的精神”?它既包含對真理所抱持的猶如臨深履薄的謙卑態(tài)度,也體現(xiàn)著求索真理,生死以之的頑強意志。近代以降,西方科學技術(shù)的長足進步,生產(chǎn)力的高速發(fā)展,民主氣氛的不斷高揚,顯然都與這種“會話”、“探索”的精神有關(guān)。任何時代、任何社會,要想使科學進步,學術(shù)繁榮,社會發(fā)展,生活康樂,離開了這種民主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都是不可想象的。
針對美國工業(yè)化高度發(fā)展后,人們不善于安排大量閑暇時間,乃至物欲橫流,病態(tài)的生活方式泛濫成災的弊端,哈氏大聲疾呼要以注重文化傳統(tǒng),注重精神理想的教育來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與良好的社會。哈氏所指出的弊病,有些屬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痼疾,但也有不少屬于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都會產(chǎn)生的一些帶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目前,在我們實行經(jīng)濟改革,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的新形勢下,不是也出現(xiàn)了以權(quán)謀私,貪污受賄,巧取豪奪,乃至見利忘義,圖財害命等惡劣現(xiàn)象嗎,對此,除了嚴刑峻法以懲其奸外,我們還當早為之計,防患于未然,避免重蹈一些工業(yè)化國家走過的彎路。從這一意義上說,哈氏的某些主張,不乏可資借鑒之處。
在哈氏的筆下,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也并非全然都是美妙的。他一方面以“西方常被它的朋友們看作全世界科學技術(shù)的源泉”而自詡,另一方面也坦率承認,“西方有那么些方面,東方覺得是極可怕的——它的物質(zhì)主義、貪婪和種族優(yōu)越感”(……materialismrapacity,andetnocentricpride)。他進而指出:“盡管這兩種因素在‘偉大的會話中都能夠找到,西方的理想不是‘會話中這一個因素或另一個因素,而是‘會話本身?!惫险湎ё陨砦幕瘋鹘y(tǒng)的價值,但對其中存在的缺陷和弊病,也敢于正視,在書中慨乎言之。這不僅提醒我們在對待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上應(yīng)持分析態(tài)度,而且在我們?nèi)绾慰创久褡逦幕瘋鹘y(tǒng)的問題上,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啟發(fā)。
方今世界,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日新月異,不同類型文化間的接觸、交流乃至沖突日益頻繁。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需要對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傳統(tǒng)具備廣泛而深入的了解。要做到這一點,從體現(xiàn)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名著入手,無疑是重要途徑之一。遺憾的是,僅就《西方世界偉大著作》收入的名著而言,也還有一些我國迄無中譯本,這與時代的要求是極不相稱的。筆者認為,編纂出版一套《中國偉大著作》乃至《世界偉大著作》之類的大型叢書,提倡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作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并用以對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一代進行精神文明的教育,是我國出版界面臨的一項艱巨的任務(wù)。
在如何編纂出版這樣一套大型叢書方面,哈氏的《西方世界偉大著作》,也可為我們提供一些借鑒。如何選取數(shù)千年來最足以代表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著作,并非一件簡單的事。哈氏就承認,他們所選定的七十四位作者的四百四十三部著作,只是他們的一種選擇,其他專家學者還會有不同看法;但終究是一種選擇,大多數(shù)作者和著作,是沒有什么爭議的。我們從他們所選定的人和書來看,至少可對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代表著作有一個總括的印象?;仡^看來,如何選定我們中國歷代的代表作呢?這確實要有氣魄,有學識,有計劃,善組織。哈氏的編寫原則是全文收錄,不加評述,不作注釋。這從便于廣大群眾的閱讀和理解看,有其不利之處。他們對這些書的“易讀性”,估計未免過頭。要求閱讀的份量也嫌過重。十年閱讀計劃,確是洋洋大觀,設(shè)想和安排也很細致周到,但一般人恐難分出這么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們編寫這類文化叢書時,應(yīng)以普及為主要目標,在這些古今名著與廣大群眾之間架設(shè)起橋梁,使名著大眾化,普及化。因此,還是選錄主要內(nèi)容(不必是全文,作者則可多一些)并附有評介性文字及注釋為好。哈氏一再強調(diào),編寫叢書、百科全書之類的著作,必須注意“辯證的客觀”(diaIecticalobjectivity);他們之所以對原作不加評介,也是為此。連西方學者都能有見及此,對于我們以繼承全人類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為己任的馬克思主義者來說,自應(yīng)更能高瞻遠矚,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中西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從而創(chuàng)造出帶有我國民族特點的社會主義的新文化,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蓬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