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光
“立春”過去了,“春節(jié)”也過去了。天空飄著春天的潮氣,泥土散發(fā)著春天的氣息,枝頭的鳥兒奏著“迎春曲”,人們聽到了春天的腳步……
然而,春天該從哪一天算起呢?
我國陰歷以正、二、三月為春季,四、五、六月為夏季,七、八、九月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為冬季,看來正月初一該是春天到來的第一天了。俗諺“一年之計在于春”的“春”也是從這天起算的。
然而,陰歷并不精確地反映季節(jié)的變遷。這是因為陰歷是以月亮的盈虧來計算月份的;而季節(jié)的變遷則應當以地球的運行為依據(jù)——地球運行到哪一段路上,北半球接受到的陽光最多、最熱,就是夏季;反之,在哪一段路上北半球接受到的陽光最少、最冷,就是冬季;介于這兩季間的是春季和秋季。用陰歷正月初一作為春天的起始,則從這一春到下一春可能要經過三百五十四天(平年),也可能經過三百八十四天(閏年),日數(shù)相差達三十天。就農時、就人們生活習慣來說,都是不恰當?shù)摹?/p>
于是,就有了以“立春”作為春天開始的計算方法。
“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它固定在陽歷二月四日或五日。許多人以為節(jié)氣是按陰歷推算的,其實是按陽歷推算的,是我們祖先為補救陰歷不能反映自然界季節(jié)變遷的創(chuàng)造。節(jié)氣的確相當精確地表述了自然界的變化。
例如冬至,這是指地球走到這樣一段路上:太陽光直照在南半球南緯二十三度二十七分的地方,而整個北半球接受的陽光都很傾斜,熱力少,因而寒冷。又如春分,此時太陽光直照在赤道上,北半球接受的陽光正好不多也不少,天氣溫和適中。冬至和春分相距九十一天,立春則正在兩個節(jié)氣之間,即在冬至后四十五天光景。
如果光以天文學上地球的運動為依據(jù),那末“立春”作為春天的開始大概是正確的,因為此時正是陽光從最南的位置到適中的位置的過渡階段,即是冬季到春季的過渡階段。
然而如果真的這樣計算,那還是不符合天氣變化的實際的?!傲⒋骸比照恰拔寰拧睂⒈M而“六九”開始之際,天氣尚相當寒冷。在我國北方,“立春”日可以冷到攝氏零下二十度左右。北方生爐子的人家,要等“立春”一個多月以后才開始撤爐子。
問題在什么地方呢?原來我們感到氣候的冷熱,并不是直接隨太陽光的角度變化而變化的,而是隨大地接受到太陽光的照射后,放出熱量的多少而變化的。地球本身就是一個熱的容器,從春分(陽歷三月二十三日)以后,太陽愈來愈高,大地接受到愈來愈多的溫熱,到夏至(陽歷六月二十二日)為頂點??墒谴蟮匾畈欢噙t一兩個月才積累到足夠的熱量,使北半球氣溫達到最高點,因此北半球一般最熱的日子不在六月,而在七、八月。到了冬季,太陽從南方斜斜地照著地面,大地開始喪失熱量,入不敷出;到冬至(陽歷十二月二十二日)太陽在最南的位置,可是此時入不敷出尚未達頂點,要等再過一兩個月后北半球才因喪失熱量過多而氣溫降至最低,此時正好是“立春”前后。因此,往往冬季要到立春前后才最冷。
如果以氣溫變化來決定季節(jié),那末春天的開始應當在三月中旬以后,此時正是“春分”(陽歷三月二十三日)。因此天文學上是以春分為春季的開始的,并以夏至為夏季開始,秋分為秋季開始,冬至為冬季開始。這樣的四季起始日期也確實反映了自然界的變化,如樹木發(fā)芽、雷雨出現(xiàn)、落葉、首次見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