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鷹
給孩子們看的書,常常也適合于成人一讀;然而成人讀的書,對孩子們卻未必合適。童話,有兒童讀的童話,也有成人讀的稱謂“童話”的書,魯迅譯高爾基著的《俄羅斯童話》便是一例。
魯迅重視兒童文學,大聲疾呼要求社會給兒童以精神食糧,并且翻譯了好幾種外國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以激勵、推動國內(nèi)作家對這個門類的創(chuàng)作。但是,他翻譯這本《俄羅斯童話》,卻顯然不是出于這個目的。他在當初《譯文》雜志發(fā)表其中第一篇時寫的《后記》中曾介紹說:“……雖說‘童話,其實是從各方面描寫俄羅斯國民性的種種相,并非給孩子們看的。”在一九三五年這本書出版單行本時他擬的廣告中,又介紹說:“……就是我們中國人看起來,也往往會覺得他好象講著周圍的人物,或者簡直自己的頂門上給扎了一大針。”高爾基在革命前寫作這本書,是為了揭露和打擊當時俄羅斯文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頹廢派的反動本質(zhì),這些文藝流派散布悲觀厭世的思想情緒,對革命力量起著瓦解作用。從以上魯迅的介紹中,也可以看出他翻譯本書的目的,也是對國內(nèi)當時有相同病癥的人“扎針”的。所以,無論本書的作者或介紹者,本意都不在為孩子們的;這本書雖稱童話,卻并不在“兒童文學”之列。
我國一般辭書,都稱“童話”為兒童文學中的一種。這是常例,按說也不錯。但從上述特例來看,要是說得更加周全些,也許還更好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