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乾 屠 岸
蕭乾、屠岸通信一束
這是由兒童詩集《一個孩子的詩園》中譯本序引起的一組通信,前兩封一九八二年在《文學書窗》刊載后,蕭乾、屠岸同志又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看法。為使讀者有一個完整印象,現(xiàn)將四封通信一并發(fā)表。
屠岸同志:
病榻上得您新譯《一個孩子的詩園》,喜甚感甚。
這樣以童心為題材的詩,是稀有的品種,經(jīng)你和方谷繡同志移植過來,功德無量。我更為欣賞的,是你為此譯本寫的序——相對而言,可以說是篇“長”序,追述了你四十年來同這本詩集的姻緣以及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你對每首詩在各個不同時期的玩味。序本身是篇優(yōu)美的散文,同時,我認為這一做法在翻譯界有提倡一下的必要。
我時常看到朋友們花了很大力氣把幾十萬字或上百萬字的書譯出來,往往后面只有譯者寥寥數(shù)十行的“譯后記”,交代一下版本而已。我總感到美中不足。讀者往往想知道譯者為什么選這本書來譯,在翻譯過程中,又有些什么體會。自然,也希望譯者介紹一下作者的生平(這一點,往往是做到了的),但更重要的是譯者對原著的觀感,他譯時特別喜歡哪些部分。記得五十年代讀滿濤同志譯的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文集,在每篇之后,都附有一段譯者的“書后”,深為贊賞??上Э线@樣做的不多,原因當然很復雜。我相信大部分讀者是希望譯者(作品介紹人)出來講講的,象《一個孩子的詩園》這樣,以兒童為題材或?qū)懡o兒童的詩,頗有一些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的。我記得湖畔詩人華滋華斯就寫過一些很精彩的,如《露西·葛雷》及《我們是七個》,你何不把這個詩園擴大一些,索興編譯一部“童心詩選”?對我們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那也必將是一啟示,開辟一個新領(lǐng)域。目前的兒童文學大多是用散文寫的。匆問
著安!
蕭乾
十月十二日
蕭乾同志:
您的信是十月中旬給我的,到今天已經(jīng)半個多月了。這中間我們已見了三次面,卻沒有時間交談,所以我仍然給你寫這封信。
《一個孩子的詩園》不是斯蒂文森的代表作。其中有些固然是好詩,有些并不精彩??偟恼f詩格不算高。倒并不是因為那些詩是兒童詩。兒童文學被當作“小兒科”是冤枉的,正如小兒科被當作低級醫(yī)學是冤枉的一樣。安徒生是世界文學的少數(shù)高峰之一。但《孩子的詩園》并不是高峰。
然而,對于這本書我還是比較喜歡的,主要就是喜歡那種兒童心理的刻畫和兒童情趣的描繪?!白g者序”是寫了我在各個不同時期對這本書里的詩篇的感受。一位朋友說,這個序有個缺點,就是仍然是大人腔,而且是文化人口氣,如果改成對兒童說話的調(diào)子,也許更好些。我認真想了想,覺得這意見是有道理的。不過我估量了一下自己的能力,又感到大概難于做到。
你提出的問題很值得思考。譯界同仁大都有點顧慮,或者不是顧慮而是長期形成的習慣,就是在序跋中不談自己,不談作為譯者對所譯作品的感受和體會。當然在序跋中要談談對作者和作品的看法,但大都是客觀的介紹和分析,而把譯者自己的心掩藏了起來。原因是什么?你說原因很復雜。確實如此。但我想,原因之一也許是怕導致個人思想感情的流露。不過,在“左”的指導思想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時候,即使不怕,寫了出來也還是不可能發(fā)表的。我寫這篇序的時候,也曾考慮過要不要這樣寫,最后還是這樣寫了,而且得到有些同志的支持,終于發(fā)表了。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思想解放的結(jié)果。如果沒有三中全會,我也不會這樣寫。當時我想,如果有人批評,那倒也好,認真聽著就是,如果批評得有道理,就接受。結(jié)果從各方面吹來的倒還是鼓勵的風。特別是你的鼓勵,使我很感動。不過,這篇序確實有毛病:冗長。至于“優(yōu)美的散文”,那是過獎。
你提到的華滋華斯的《露西·葛雷》和《我們是七個》,我都譯過,發(fā)表過。華滋華斯還有一首《阿麗絲·費爾——或貧窮》,我也譯過,發(fā)表過,還有菲利西亞·希曼斯的《卡薩并卡》,當我還是高中學生的時候,我曾把它譯出,發(fā)表在“孤島”時期上海的報紙上。此外如惠特曼的《有一個孩子向前走去》以及《夜里,在海邊》我也譯過,收在我譯的惠特曼詩集《鼓聲》里。這些都是描寫兒童的好詩。你建議編一本“童心詩選”,確是一個好主意。但我一個人力量太弱,又缺少時間。憑你的博學,是完全有能力來編一本的。不知你是否有興趣來當主編,搞一本多人原作多人譯的《童心詩選》?如果你有興趣,我一定踴躍供稿。
即頌
冬祺!
屠岸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九日
屠岸同志:
沒料到你那么重視我在病榻上寫給你的那封信,你回了那么長的一封,還在《文學之窗》上發(fā)表了。看到你建議由我來編一部《童心詩選》,我大吃一驚。我有時不自量過,唯獨對于詩,我一向尚有自知之明,所以生平?jīng)]寫過一行。我懂得崇敬詩,一向把它(真正的詩)奉為文學藝術(shù)的頂峰。但我這凡胎則只配遠遠地瞻望,卻無力攀登。幸而青少年時即有此認識,如今老了,更不會去冒失。這點心意當能邀到你的鑒諒?!锻脑娺x》的理想譯者,國內(nèi)不乏其人。你、文井、金近、獲帆、徐遲等同志,不少位既是寫詩的國手,又通外文。這樣一部詩選,理應印得更精美些,由一位或幾位富童心的畫家插插圖,是完全可以上萬國書籍博覽會的。
關(guān)于寫序的問題,我還有些未盡之言。
文學翻譯的進行,不外乎三種方式:一種是作為業(yè)務硬派下來的,一種是完全出于個人愛好,還有一種是二者的結(jié)合:既是任務又符合本人興趣。對第一種方式的翻譯不能要求過高,除了交代一下版本及作者生平,譯者有時寫不出更多的東西。這不能強求。你譯的《詩園》我想應屬第二種,正如我去年譯的《培爾·金特》。后兩種方式的譯者都會情不自禁地要談談對所譯的作品的體會。所以我不但為《培》劇寫了序,交稿后,還又補了篇“代跋”,因為我渴望讀者們分享那部劇作曾給予我的藝術(shù)感受。但五十年代,除了為《大偉人江奈生·魏爾德傳》寫過一篇較長的序言之外,其他作品我譯完總是只簡單交代一下作者生平及版本而已。我認為(一)這里存在著一種對“老大哥”的依賴心理。當時不少譯品沒有譯者的序跋,倒往往附有一篇俄文本的序言或蘇聯(lián)什么人對該書的評論——也許作為庇護。一九六二年當我譯加拿大里柯克的諷刺小品時,我首先查到莫斯科外文出版社出過他的俄譯本,我才敢放心地去譯。(二)隱在這種依賴心理后面的,是一種自覺或不自覺的恐懼。那時期,我好象喪失了原有的一點鑒別力,“主觀能動性”好象罷了工——至少也是怠了工。
最近在《讀書》上看到張隆溪同志對蘇聯(lián)人寫的一本《英國文學史綱》的批評,痛快極了。五十年代,搞英國文學的曾把那本文學史的中譯本奉為圣經(jīng)——在那之前,記得是穆木天翻譯的蘇聯(lián)“教學大綱”?!袄洗蟾纭币舱娌焕槊弊哟髱?。拜倫、雪萊是“革命浪漫主義者”,華滋華斯就硬被賜以“反動的浪漫主義者”,而對十八世紀具有廣泛影響的約翰生博士,干脆被從作家行列中革除了。當時,最保險就是跟著“老大哥”的文學指揮棒。譯完什么去寫序,那是沒罪找枷扛。在這一點上,我向已故張滿濤同志衷心表示敬意!他甘于去冒那風險。
確如你信中所說,直到三中全會,才斬斷了捆綁我們達三十年之久的那套無形枷鎖。所以你才為《詩園》寫了那篇較長的序。我認為在我國文學翻譯事業(yè)上,這種做法本身具有重大意義。它標志著我國翻譯工作者的思想解放:我們終于擺脫了長期形成的唯“老大哥”馬首是瞻的心理狀態(tài),是“二百”方針在文藝工作中真實的體現(xiàn)。因此,我認為是一種應該大力提倡的風氣。中國人翻譯外國作品要有中國人的觀點,中國人對原作的體會詮釋。
因為文學翻譯(不論是詩歌還是散文),在本質(zhì)上和科技翻譯是不同的——也正因此,我懷疑能把它機械化,電腦化。文學翻譯是原作者與譯者思想感情交融的結(jié)果。在整個工作過程中,譯者同書中的人物哭過,笑過,思索過,感動過。怎能一譯了事呢?
以上也許都是謬論,但是埋在心底二三十年的謬論。在你的啟發(fā)下,傾吐出來了。不對頭處,請指正。即頌
著安
蕭乾
一九八二.十二.十三
蕭乾同志:
你十二月十三日寫給我的信,我讀了至少三遍。
這封信才真正是“那么長的一封”?,F(xiàn)在提倡文章要寫短些。但短而言之無物劣于長而言之有物。書信也是文章的一種。我讀到這封長信中關(guān)于譯本寫序問題的高論——確是高論——時,深感到:幸而這封信沒有寫短了。
你說到對“老大哥”的依賴心理。確實如此。我譯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初版于一九五○年。那時剛剛解放,對“老大哥”無限景仰。我這個譯本在出版之前,送給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的領(lǐng)導去審查——那時我在上海市文藝處劇藝室工作,而文藝處劇藝室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黨員發(fā)表作品要經(jīng)領(lǐng)導審查。當時有一位同志看后說:這本詩集專談什么愛情呀,友誼呀,老是勸朋友結(jié)婚生孩子呀等等,對今天的青年讀者有什么好處?副處長陸萬美同志說,這是英國古典文學,你可以送給黃副處長(黃佐臨,當時兼文藝處副處長)去看看,他是內(nèi)行。我即把稿子送給黃佐臨同志去看。過了幾天我再去找他,請示他能否出版。他說可以。我如釋重負。我在初版“代跋”中特別講了蘇聯(lián)如何重視莎翁的著作,講了蘇聯(lián)詩人馬爾夏克譯的莎翁十四行詩獲得了斯大林文學獎金,再附上我請左
你提到的張隆溪《評<英國文學史綱>》一文,我也很贊賞。阿尼克斯特的這部專著,確實失之偏頗——當然,也不是一無可取之處。不過我想到咱們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對外國文學的態(tài)度,想到林彪吹捧的江青《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中所謂“要破除中外古典文學的迷信”的論點,想到我上面提到的戚本禹的報告中的說法,那就不能不承認阿尼克斯特的“革命”還是不徹底的,很不徹底的了。
我不僅希望我們的外國文學翻譯工作者寫出自己對作家、作品的觀點、詮釋、感受、體會(有不少譯者已經(jīng)這樣做了),而且希望有中國研究家撰寫的外國文學史,外國文學的國別史,斷代史,流派史,流派論,作家論,作品論。我更擁護周揚同志在五十年代就提出的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體系。這項艱巨的任務也許需要一代至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也許不斷發(fā)展下去,無所謂最后“完成”。但不知道有關(guān)方面是否已訂出規(guī)劃。
你多次提到你對詩有“自知之明”,所以不寫詩。不過,世界上往往有這樣的事:懂詩的人不寫詩,不懂詩的人卻大寫其詩。詩,似乎總是要分行寫的。但是,分行的不一定是詩,不分行的不一定不是詩??赡苡星腥f行的文字,卻并不是詩。我寫過一些分行的句子,到底夠不夠得上稱作詩,只有聽任讀者去評判,時間去選擇了。不過,我倒也有一點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分量。我寫的東西里,達到詩的標準的,如果不是零,那也微乎其微。而你的一些作品,如《蠶》,如《道旁》,等等,我是當作前輩的力作拜讀過的,它們雖然以小說形式出現(xiàn),但我認為,這些作品是真正的詩。
至于《童心詩選》這個好建議,我想在物色主編人選方面再作一些努力。否則太可惜了。
《培爾·金特》不知何時演出?單行本今年能出版否?那篇長跋,我將拭目以待。
知道你和潔若同志即將訪問新加坡,今秋還有赴美講學之行,這說明你的體力甚好,而且工作熱情高漲。我祝你出訪順利,并望多加珍攝。
專此即復,順祝
新年愉快!
屠岸
一九八三年一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