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 甫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
惟有葵花向日傾。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宋代夏縣(在今山西省)人。他在政治上比較保守,反對王安石變法。他的杰出成就,是編了一部編年體的歷史書《資治通鑒》,成為歷史書中的名著之一。他的詩不大有名,《千家詩》里選了他這首詩,是寫初夏風光的。寫初夏風光的詩,要推這一首寫得好,寫得很有意思。
題目叫《客中初夏》,古代的詩人寫了無數(shù)客中的詩,免不了要反映思鄉(xiāng)或客中寂寞的情緒,這首詩里一點沒有,這就高出一般寫客中的詩。初夏是陰歷四月,這就想到謝靈運的名句,在《游赤石進帆?!防镎f:“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清和”,非常確切地說明首夏的氣候。謝靈運在詩里說:“水宿淹晨暮,陰霞屢興沒?!彼鋈?,從早上到晚上,看到陰云多次升起,又多次消散,是乍陰乍晴,同這里的“雨乍晴”相似。這里只能用三個字,省去一個“乍”字,是“乍雨乍晴”的意思,即忽然下雨,忽然放晴。謝詩寫了“陰霞屢興沒”后,就放開了,只成了寫景的佳句。這里不是這樣,作者結合忽雨忽晴來寫山,跟下句密切結合,就很有意味了。
“南山當戶轉分明”,從乍雨乍晴來說,對門的南山,在下雨時,云霧籠罩,望出去一片模糊,南山就看不清楚了。到天氣放晴,云霧消散,南山就看得清楚了。這個意思,用七個字來表達,就要分出輕重來,是側重寫雨中的南山呢,還是寫放晴后的南山呢?作者寫了后者。作者的本領,不光寫了放晴后的南山,還寫出了雨后的南山轉變到放晴后的南山,他只用一個“轉”字,就說明這種轉變。這種轉變,是結合著“雨乍晴”來的,所以含有這個意思,這里看出作者用詞精練之至。為什么不寫雨中的南山,要寫放晴后的南山呢?因為南山轉向分明,作者是喜歡這種分明的,在這里含蓄地透露出作者喜悅的心情。
作者寫到這里,好象把晴雨和南山放開了,筆鋒一轉,轉到寫門前的景物,柳樹和葵花上去了。這首詩的妙處,似放開而又不放開,就寫景說是放開,就景中含情說又是不放開。作者喜悅的心情,是從南山的轉分明中透露出來的,又是從寫柳樹和葵花中透露出來。這樣,從含蓄的心情說,前后聯(lián)系起來了。
初夏,柳絮因風飛舞的景象剛過去,所以點明“更無柳絮因風起”,寫得非常自然,那時“惟有葵花向日傾”了。柳絮不能自主,風吹向東,它就飛向東,風吹向西,它就飛向西。再用一個“起”字,說明柳絮完全是憑著風力飛起來的??ú灰粯?,它始終傾向太陽,用一個“傾”字,有傾心的意思。柳絮和葵花兩者完全不同,對柳絮說“更無”,對葵花說“惟有”,“惟有”是只有,是獨一無二的。再加上一個傾心,這也雙關作者的傾心,這里含有作者對葵花喜愛的心情,這種心情跟喜愛南山的分明相應。
這首詩,表面上看完全是寫景物,但它有側重,從側重里含有感情。表面上看前后無關,從景中含情看,又密切相關。它不用表達感情的字,感情都是通過景物來表達,表達得又那樣真切,所以是一首很有意味的好詩。
(插圖:呂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