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元
競爭與友誼,并不是事物中對立的兩個方面,它們之間不存在兩者不能共存的情況。
可能有人持異議,并且還能舉出幾個競爭影響友誼的事例,但問題的關(guān)鍵是:這些“事例”是不是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zhì),是不是反映共性的東西。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建立在不同基礎(chǔ)上的友誼。有一種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志同道合基礎(chǔ)上的,這種友誼決不會因競爭而遭破壞。古代齊國的管仲和鮑叔,自幼“貧賤結(jié)交”,后因各為其主,兩人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但獲勝的鮑叔和失敗的管仲之間的友誼并未破裂,相反,鮑叔推薦管仲為相,“位在己上”,兩人“同心輔政,始終如一”,終于使齊國大治,齊桓公成了霸主。這種事例,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同樣存在。去年我們班上幾個報考外語的男同學(xué),在外語學(xué)習(xí)上你追我趕,各不相讓,結(jié)果不僅使他們的外語成績有了提高,而且他們之間的友誼也在競爭中得到鞏固和加深。現(xiàn)在他們都上了大學(xué),至今對高中時同學(xué)間學(xué)習(xí)上互幫互助、感情上情同手足的純潔友誼還深深地懷念著。
而另一種“友誼”則是建立在互相利用或志趣不同的基礎(chǔ)上,或者是建立在金錢酒肉等基礎(chǔ)上的。這種“友誼”即使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也好景不長?!妒勒f新語》記載:管寧與華歆“同席讀書”,但由于兩人志趣迥異,最后管寧不得不與華歆“割席分坐”了。
另外,對競爭的目的認識不同,往往也會影響相互的關(guān)系和友誼,但這種影響不是競爭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思想認識的差距造成的。有的認為競爭是為了通過比較,互相取長補短,以期共同提高。在競爭中,后進者能找出自己與先進者的差距,虛心求教,迎頭趕上,而不妄自菲薄或怨天尤人,更不是不擇手段,打擊先進。試問,后進者取這種態(tài)度,能影響與競爭對手的友誼嗎?作為競爭中暫時的先進者,如果誠懇、耐心、熱情地給后進者查原因、想辦法、談教訓(xùn)、傳經(jīng)驗,真正做到雪中送炭,試問,先進者這樣做了,會影響與競爭對手的友誼嗎?
而有的人卻錯誤地把競爭理解為出風(fēng)頭、爭名利、撈資本。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不惜在競爭中搞封鎖、設(shè)陷阱、徇私舞弊,甚至發(fā)展到互相攻擊、造謠中傷。那就不僅影響友誼,甚至?xí)挂恍┤朔缸铩5@種后果,不是競爭帶來的,而是對競爭目的的錯誤理解造成的。
競爭與友誼并行不悖是無疑的。我們在討論競爭與友誼的關(guān)系時,一定要注意對友誼的基礎(chǔ)和競爭之目的作客觀、具體的分析,克服思想上的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