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寬
最近重翻了周作人早期的幾個散文集子(如《雨天的書》、《周作人書信》),細讀了他的散文代表作《鳥篷船》,頗有點兒感觸。
《烏篷船》是篇書信體的散文,寫于一九二六年一月十八日,曾收在一九三○年版的《周作人選集》中。這篇散文,寫的是:船。一個層次寫烏篷船的構造。一個層次寫坐烏篷船游山陰道的趣味。別看《烏篷船》小,很有點兒特色。
第一,是:散。散文貴“散”,不散,何以叫“散文”?那么,散者何意?竊以為“一切在不經(jīng)意中”之謂也。先得有這么個“不經(jīng)意”,爾后才能“經(jīng)意”。比如兩人閑話,起迄無止,行云野鶴;又并非東扯葫蘆西扯瓢,漫無意旨。又比如打太極拳,先要排除雜念,沉肩墜肘,意想丹田;而打起來,又得“用意不用力”,就是達到放松神經(jīng)、以柔取剛、剛柔相濟的效果。
《烏篷船》恰恰這樣淡淡如水。比如,說船是水鄉(xiāng)的代步,由遠及近,很似電影手法的“淡入”:
我所要告訴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風土人情,那是寫不盡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會明白的,不必羅嗦地多講。我要說的是一種很有趣的東西,這便是船,你在家鄉(xiāng)總坐人力車、電車、或是汽車,但在我的故鄉(xiāng)那里這些都沒有,除了在城內或山上是用轎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p>
給朋友作導游,無板著臉兒的矯揉,有促膝談心的自然,是很得散文之體的了。
第二,是:味。術語說,散文要求“形散神不散”,或者說“形散神聚”,真正做到,談何容易。這里的神,即神韻,也就是味兒,寫得有味,也難。古人很是講究“形神兼?zhèn)?,氣韻生動”的;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中,氣韻生動,幾乎成為傳統(tǒng)?!稙跖翊返淖髡呤巧钪O此中三昧的,在文中他著意于神韻的追求,味兒的表現(xiàn)。如寫白天坐船“看景”的情趣:
……你坐在船上,應該是游山的態(tài)度,看看四周物色,隨處可見的山,岸旁的烏桕,河邊的紅寥和白蘋、漁舍,各式各樣的橋,困倦的時候睡在艙中拿出隨筆來看,或者沖一碗清茶喝喝。(著重點系筆者所加)
而寫夜間乘船“聽聲”,又“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倘若路上不平靜,你往杭州去時可于下午開船,黃昏時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這一帶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記了。夜間睡在艙中,聽水聲櫓聲,來往船只的招呼聲,以及鄉(xiāng)間的犬吠雞鳴,也都很有意思。(著重點系筆者所加)
這兒,繪景畫聲,先景后聲,一景一聲,聲景交融,純用白描筆法,不事雕飾,而水聲山色,如在眼前耳畔,頗得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之妙。這種感覺,只有在讀《桃花源記》時才會有的罷。
第三,是:語言?!稙跖翊氛Z言的樸素、洗煉、明白如話、趣味橫生,而全文只有一千來字不心贅述;周作人散文語言的個性化,可說“成一家之言”。
話再說開去。我國現(xiàn)代散文,在建國三十年來,碩果累累,盡人皆知。但有的散文在處理剛和柔的關系時,往往不適當?shù)貜娬{“剛”,鄙棄“柔”,就是說,注意硬度,忽視韌性。其實,形式上的“剛”不一定真“剛”,“柔”中倒可以有“剛”的。再比如,有的散文,粗具散文之形,而乏散文之神,味道不濃,不耐咀嚼。有的散文摒棄了文藝的趣味性、娛樂性,因而滿身盔甲,使讀者望而卻步。還有,一些作者,底子薄些,技巧較差,語言無味,喜為長文,也構成一種缺陷。
我想,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有許多條,其中的一條應是借鑒。如何借鑒?可以借鑒古人(如唐宋八家,明人小品等),可以借鑒外國,可以借鑒五四,——而五四散文尤其是個寶藏。朱(自清)派雋美,值得學;冰心派細膩,也是佳花,郁(達夫)派的游記別具風味,而當年名噪一時的周(作人)派散文,也是不必摒棄的。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