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語言編號:____
九這個數(shù)字,在古文中可以虛指多數(shù),不一定實指九。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并非死九次,而只是表明屈原堅定的意志:就是死多次也決無悔恨。又如司馬遷《報任安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前者顯然以“九?!北扔鲝脑S多牛身上拔一根毛,說自己的渺??;后者是指自己遭禍?zhǔn)苋?,愁腸一日多次回轉(zhuǎn)。這里的“九”都不是實數(shù)。對這種文字現(xiàn)象,清代汪中在《述學(xué)·釋三九》中加以闡述說:“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九,以見其極多?!币虼耍覀冊谧x古書時遇到三、九這樣的數(shù)字,除了有明確實指外,一般都可理解為多數(shù)。三潭印月的九曲橋的九曲,應(yīng)理解為“許多曲”,并不是實指。
(摘自1982年3月7日《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