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康等
中學時期,是青年成長的重要時期。我們希望通過《中學時代》這個欄目更廣泛地反映當代中學生的學習、思想的新風貌,反映他們的學校生活、同學友情、師生關系、課余愛好等。我們熱切希望中學的同學和老師們把你們在學校內(nèi)外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寫給我們,共同把這個欄目辦好。
——編者
編輯同志:
我們班大多數(shù)同學不愿學古文,他們說,學古文花費的時間多,又沒什么用處。當我們解釋,說,學古文可以吸取古代語言精華,與其他科目同樣重要時,他們聽了卻大笑起來,說:“現(xiàn)在有誰講話‘之乎者也的。再說,古文都有現(xiàn)成的譯文,需要時翻翻就行。”我們被駁得無言以答,只好求助于你們?,F(xiàn)在學古文還有沒有用?
江西分宜一中胡小康李和生
胡小康、李和生同學:
你們信中提出了一個在中學生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要弄明白學古文有沒有用,首先得搞清楚一個前提:這“用”指的是什么?中學階段的任務是打下牢固的知識基礎。一個人的知識基礎是不是廣博深厚,直接影響著他將來的成就。這就好比建造金字塔,要想建得高,底面積就要大。古文,就好比是這塔基中的一塊石頭,雖然距離塔尖很遠,但是少了它卻不行。如果這樣看問題,那么就應該承認,學古文是有用的。
在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寶庫中,古典文學源遠流長、豐富多采。這些古典文學作品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學習和閱讀古文對于我們提高思想和藝術欣賞力有很大幫助。要繼承寶貴的文學遺產(chǎn),熟悉中華民族的特點和風格,了解我國的悠久歷史,都必須閱讀古文。其他科目不僅難以代替,而且在中學階段學的這點古文還遠遠不夠呢。
也許有的同學說,我將來想學理工科,鉆技術,對古文不感興趣,不學也沒關系。且不說興趣從哪兒來,只就鉆技術來說,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總離不開使用語言吧?科學論著的語言通常是極其簡潔準確的,有的甚至簡練到類似文言。不學好古文,有時就不可能看懂專業(yè)書籍,說不定還會鬧出笑話來。歷年高考時不少人因為看不懂稍微“文”點的題而丟分,就是例證。其次要寫。怎樣才能把文章寫得條理清晰、語言干凈而又活潑?從優(yōu)秀的古文中吸取營養(yǎng)是不可少的方法之一。我國老一代科學家,很多都是古文修養(yǎng)很深的人。象蘇步青、華羅庚,都能做很好的古體詩。著名的中年科學家王梓坤,可以說酷愛古代詩文。看看他寫的《科學發(fā)現(xiàn)縱橫談》吧,假如抽去他所引用、聯(lián)系的古代史實和詩文,能寫得那么引人入勝嗎?!
同對社會的了解一樣,學習或研究一門科學,也需要了解它的發(fā)展史。兩千多年前的《墨子》里保存著有關光學的相當科學的論述;《左傳》《史記》等書里有大量古代天文的記錄,至今還不時地被天文學家所引用。從事水文地質(zhì)、農(nóng)田水利和土木建筑等工作的人,需要閱讀有關的古書,并不是偶而有之的事,甚至預報地震工作也離不開古書呢!學習和研究祖國的醫(yī)和藥,那更是一步也離不開古文。附帶說一句,情況并不象你們同學所說的那樣,“古文都有現(xiàn)成的譯文”,恰恰相反,有譯文的只是滄海一粟,與科技工作有關的古文,幾乎全要我們自己去讀。
我在這里還沒有說到古代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可以陶冶我們的性情,啟發(fā)科學靈感,因為這離開了你們同學提出的命題。我也沒有說,對于有志于從事文學或古代文化研究的同學來說,古文的用處更大、更直接,因為打算學文的同學,一般是不會不愛學習古文的。
你們說,“學古文可以吸取古代語言精華”,這是對的。但還不全面。我認為,中學課程,包括古文,作為一個整體,將對人的一生有著重大的影響,盡管這種影響可能一時看不出來。你們再試著從這個角度和同學們討論討論看,也許能說服他們吧。
許喜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