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華等
一
一根紅色的橫桿,連著人們的心。當(dāng)它升到2.30米高度時,人們的心也提升到嗓子眼:這是突破沉睡了11年的中國和亞洲最高紀(jì)錄??!6月6日這天下午2點剛過,日本東京國立體育場的跳高架前,不斷升高的橫桿無情地淘汰著來自亞洲各國的運動員,最后只剩下唯一的一名中國選手。無數(shù)期待的目光,許多攝影鏡頭,都對準(zhǔn)著18歲的朱建華。
二
身高1.93米的他,沉著地站在起跑點上,那雙1.20米長的腿,就象高腳圓規(guī)立在那里,惹人羨慕和驚嘆。8年前,上海南市區(qū)業(yè)余體校老教練胡鴻飛第一次發(fā)現(xiàn)這“高腳圓規(guī)”時,也是這樣驚嘆:“說不定是塊練跳高的好料哇!”他剛10歲、小學(xué)二年級就身高1.47米,單是兩條腿就90厘米長??上В眢w太單薄、瘦弱了,經(jīng)常吃藥、打針,還有點微微駝背,有人說他象根“綠豆芽”。正因為如此,母親特別心疼最小的兒子,不讓他蹦蹦跳跳,生怕磕著碰著了,連雙球鞋都不給買。他自己也沒有跳高的興趣和才華。胡教練舍不得放棄這雙腿,反復(fù)說服動員,父母才點了點頭:“兒子是國家的,就讓他去試試吧?!?/p>
有好的天賦條件并不等于成功,玉要琢成器,非一日之功,朱建華面對今天的2.30米高度,正是從跳臺階、跳凳子、跳橡皮筋開始的。上海南市區(qū)業(yè)余體校的訓(xùn)練場地條件很差,人們稱之為“草窩”,但種子是頑強的,園丁是勤勞的。施肥、灌水、修理,給他的不僅是技術(shù),練的不僅是體質(zhì),同時還有對事業(yè)的專注、對祖國榮譽的追求和頑強的作風(fēng)。那自制的跳高架、橫桿,已從單純的興趣的寄托,變成了事業(yè)的象征。所以,教練安排他下腰搭橋10次,他要做20次;要求他高擺腿20次,他要做30次。不論嚴寒酷暑、雨雪風(fēng)霜、傷磕病疼,他總是迷戀在這間80平方米簡陋的“草窩”里。一把把汗水灑下地,一個個高度被征服。記得上海市達標(biāo)比賽的那次,12歲的朱建華汗淋淋地跳過新的高度,從海綿墊上站起來時異常地搖晃了一下。細心的老教練立即讓他脫鞋,襪子被染紅了一片,腳掌上米粒大的傷口在流血。教練問他是怎么回事,他答不上來。結(jié)果從他的傷口里挑出了一根二三毫米長、米粒粗的木刺來。問他是什么時候傷的,他還是答不上來。他的確沒有注意到腳上的刺,只注視著一個個新的高度。從1976年跳過1.66米高度,到1979年跳過2.13米,16歲奪得全國男子跳高冠軍,朱建華每年都在征服一個新的高度。征服新的高度,這就是朱建華的生活。
……橫桿在繼續(xù)上升。小朱感到腿上的份量越來越重,當(dāng)他征服的高度向國際水平靠攏、要到外國去較量的時候,每一次比賽自然就同民族的尊嚴、祖國的榮譽聯(lián)系在一起了。
去年6月,朱建華到意大利參加世界中學(xué)生運動會。賽前,不慎扭傷腳腕,腫得象大饅頭。按摩、打封閉,都止不住疼痛。這對一個跳高運動員又是要起跳的時候,是多么要命的事。怎么辦?不跳嗎?“不!祖國人民派我們出來,不就是為了這關(guān)鍵的一跳嗎?”他將受傷的腳腕用繃帶裹緊,忍痛起跳,竟以2.19米奪得冠軍。沒過幾天,在墨西哥第三屆“圣地亞哥·中澤”國際青年田徑賽上,再次顯示出中國年輕的運動員的信心和意志。
無論從年齡還是身高來說,在這五大洲的13名跳高健將中,朱建華都是排在最末一名的“小弟弟”,何況腳傷還沒有全好哩。從2.15米開始,場上只剩下他和蘇聯(lián)選手穆拉多夫兩人在激烈爭奪。橫桿從2.21升到2.23米,對手都是一躍而過,而朱建華卻是一連兩次落桿。他真正感到了壓力,心有點慌亂了,“高腳圓規(guī)”有點吃不住勁了?!半y道真的就跳不過去么?!”好象是老師、同學(xué)和教練,是祖國親人們在問自己、鼓勵自己?!澳_底下,不是我一個人的力量,而是十億人的力量,怕什么?跳!”他心里一聲令下,神情也鎮(zhèn)靜自若起來,于是躍出輕捷而有節(jié)奏的步子,最后騰空躍起,用背越式輕盈地飛越橫桿。緊接著,他又飛過2.25米高度,再度奪得金牌,并被評為這次比賽的“最佳運動員”之一。
三
有人說朱建華的眼光總是向上,不滿足于腳下的高度,總盯著前面新的高度。
的確,他就這個脾氣,可貴的性格。從墨西哥回到上海的第二天,朱建華就冒雨跑到體育場去訓(xùn)練了。他在訓(xùn)練房的墻上用竹色和綠色分別劃了兩條粗橫線表示橫桿,上面是2.36米的世界紀(jì)錄;下面是2.29米的全國和亞洲紀(jì)錄。這,劃的是他那顆永遠奮擊的心??!每次走進訓(xùn)練房,他都要抬起頭深情地看幾眼,然后,把汗水和腳印留在場地上……
今年4月,朱建華在上海躍過2.26米高度,他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要了2.30米高度,第一次向這個全國和亞洲的新紀(jì)錄沖擊。自從中國著名跳高選手倪志欽在1970年創(chuàng)造了2.29米的世界跳高紀(jì)錄后,世界紀(jì)錄不斷被突破,已到了2.36米的高度。但在中國,在亞洲,還沒有人突破,沉睡了整整11年。朱建華要去沖擊了,但失敗了。
接著在南京,小朱又失敗了。在失敗中,他沒有氣餒,而是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有一次,他整個身體已經(jīng)過桿了,只是小腿把桿碰掉了。他自信了:這說明自己已經(jīng)具備了沖擊這個高度的能力。
“不行,還沒有這個能力。”教練好象是故意給他潑了一瓢涼水。這且不說,還要他在2.10米的高度反復(fù)練習(xí)過桿。這不是早已跨過的高度么?,他簡直不費力地跳過去了。“不行,再來!”一次、兩次、二十次……不管他跳的技術(shù)多好,身體重心離桿多高、姿式多優(yōu)美,也不增加高度。小伙子受到一種強烈刺激,憋在心里說不出,暗下決心:不行么?我非要跳得又高又好。2個月的“心理訓(xùn)練”,反復(fù)的刺激,朱建華增強了過桿的信心和能力,建立了正確而鞏固的動力定型。教練滿意地微笑了,可朱建華心里憋著的氣還沒釋放出來。不說,教練心里也明白,嚴肅地對他說:“對你來說,過不了2.30米,與其說是技術(shù)上的原因,不如說是精神上的因素。一升到這個高度,整套技術(shù)都變形了,說明思想太緊張、不過硬。”
朱建華這才恍然大悟,懂得了一個道理:不滿足于腳下高度的人,正是踏踏實實地踩著腳下的高度,才能跨越新的高度。
臨來參加這次第四屆亞洲田徑賽,朱建華進行最后一次訓(xùn)練。高高的萬能架沒有橫桿,架上鋪著厚厚海綿墊。墊升到2.10米高,他一抬腳上去了,2.20米也上去了。架子沒法再升高,同伴們就在架底下墊上杠鈴片,插上鐵管,臨時將萬能架抬高到2.24米,象一座高山堵在面前。朱建華毫不膽怯,縱身一躍,飛上去了,連著又跳到了2.28米高的海綿墊上,整套技術(shù)、動力定型、信心和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
“好哇,真是個好兆頭!”老教練和同伴們在叫好聲中向他預(yù)祝:東京,充滿希望之行!
四
如今,希望就在眼前,考驗也在眼前。
朱建華運了一口氣,朝著這希望之桿沖刺……
第一次,失敗了。在觀眾一片惋惜聲中,橫桿落地了。
朱建華躺在一米厚的海綿墊上,仰望這個2.30米高度。橫桿之上,是藍天、白云……啊,讓祖國的紅旗在這藍天、白云中飄揚,該是多么壯麗……
朱建華來不及多遐想,躍身而起:跨過去,跨過去,跨過去就是祖國五星紅旗的升起。他抖擻精神。彈跳了兩下“高腳圓規(guī)”,著實感到自己兩條長長的腿上象集聚著十億雙腿的力量。于是,他第二次起跑,沖擊,起跳!這有力的一跳,象把他整個身體推進藍天,來摘取白云,去親吻祖國的紅旗……
祖國的紅旗在一片歡呼聲中升起來了。
日本新聞界贊譽:這是“象征中國田徑新時代的壯舉!”
朱建華舉著獎杯向觀眾揮手致意,抬頭仰望,看到的好象不是觀眾揮動的手臂,而是新的高度:再升高6厘米,再升高6厘米……
這是你下一個目標(biāo)嗎?
“是的,2.36米的世界紀(jì)錄,1984年的奧運會?!?/p>
這將是異常艱巨的6厘米。他又在向新的高度沖擊、起跳了……
馮貴家文并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