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奇
種棉花,當棉花苗出土時,因為常常遇到低溫、干旱、多雨等壞天氣,或是病蟲為害,或是整地粗放,造成出苗不齊。一畝棉田缺一兩成苗是常有的事。這樣,一畝棉田就會少收一兩成棉花。為了彌補缺苗,過去有的人采用帶土移苗的方法,這樣很費工;也有采用在缺苗的地方補種的。由于補種種的遲,長出的苗子趕不上大苗的生長,棉株生長差,結(jié)桃少。
棉花補苗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山西聞喜縣東鎮(zhèn)公社涑陽生產(chǎn)大隊農(nóng)業(yè)勞動模范吳吉昌,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簡單易行的補救棉花缺苗的辦法—芽苗移栽。采用這種辦法,幾乎棵棵成活,移栽的棉苗長大后,不比早播種的棉苗差,棉桃也不少結(jié)。
四大要領(lǐng),八項注意
棉花芽苗移栽的方法做起來很簡便。在晴天,選擇剛剛出苗的芽苗(最好是黃瓣苗),用瓜鏟挖起,并在缺苗的地方挖一小窩,澆少量水,等水滲下一大半時,把芽苗栽上,然后輕輕地填滿土,過兩天棉苗就活了。這種方法,吳吉昌把它總結(jié)成“四大要領(lǐng)”和“八項注意”。
“四大要領(lǐng)”:一、天要好。棉花苗喜溫,天好地溫高。天不好,地溫低,易死苗。最好在晴天上午九點至下午四、五點鐘。不要在陰雨天移栽。二、苗要小。苗小毛根少,緩苗期短,扎根早。三、窩要小。窩小水集中,移栽省工。四、水要少。在土壤溫度正常的情況下,每窩二兩水即可。澆水過多,容易降低地溫,造成板結(jié),影響成活。
“八項注意”是:一、移栽的棉苗要取小苗,黃瓣苗最好,這種 苗成活率高。最大不能超過一片真葉。苗子大了,不容易成活。
二、取苗要用小瓜鏟,不能用手拔。取出后,輕輕抖去根土。
三、將取出的幼苗放在水盆里,以防曬根,而且要勤換水。
四、移栽時,原來苗子露出地面多高,還應(yīng)保持多高。栽的過淺容易曬壞苗稈;栽的過深,葉子貼在地面上會燙傷棉葉。
五、移栽時不要先栽苗后倒水,要先倒水。
六、埋土不要過早,早了土壤容易板結(jié)裂縫,影響成活;也不要太晚,晚了干土與棉根接觸,也不容易成活。當窩里水滲下三分之二時復(fù)土為最好,這樣底溫上干,棉苗長的好。
七、栽后復(fù)土時不可用手壓實,以免板結(jié),妨礙棉苗的生長。
八、栽活以后五六天進行一次輕中耕,使棉苗根部的土壤與大田的土壤緊密結(jié)合。
道理何在?
棉花芽苗移栽為什么要選小苗?棉苗不帶土為什么不死?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片真葉以下的小棉花苗,特別是芽苗,它的株小,葉小,葉少,蒸騰量也小,它需要向土壤里吸收的水分也較少;不象大苗,葉大,葉多,蒸騰量大,需要不間斷地向土壤里吸收水分,來補充體內(nèi)的需要。所以移栽大苗,傷了它的根,吸收水分受到影響,苗子就不好活,或者緩苗期長。
另外,小苗體內(nèi)貯藏的養(yǎng)分要比大苗多,暫時不供應(yīng)養(yǎng)分,它還能利用體內(nèi)貯藏的養(yǎng)分來維持正常的生長。所以,不帶土的小苗,傷了一些毛根也不會影響它的生長。大苗株大,根子也多,移栽時傷根較多,養(yǎng)分的來源被割斷,體內(nèi)貯藏的養(yǎng)分不能滿足生長的需要,成活率就低。
據(jù)科學(xué)家分析,棉花芽苗的根子,新生能力很強,移栽時稍稍傷了根子的根冠,反而刺激它側(cè)根的生長,根發(fā)得多,能及時吸收土壤中的養(yǎng)分和水分。對棉花后期的生長反而有利。
吳吉昌的棉花芽苗移栽法是棉花生產(chǎn)上的革新。去年在山東、河北、山西等不少地區(qū)推廣,都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