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祖發(fā)
一個人進步不快,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總的說來只有兩個,那就是主觀努力和客觀影響。李志同志認為自己想在抗美援朝斗爭中出生入死當英雄,而組織卻分配他搞文化工作;自己想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轟轟烈烈的大干一場,而組織上又分配他搞“平平淡淡”的行政管理工作。而這些都不是第中線的工作,沒有辦法爭上游。倒底什么叫第一線?怎樣才能力爭上游呢?這里我想談談出席這次群英大會的代表魏高厚同志的一段故事。
不久前,魏高厚同志以優(yōu)異的成績趕過了全國聞名的技術(shù)革新能手廖世剛,成為大家所稱贊的“智多星”。1958年躍進以來,他提出了771項革新建議,現(xiàn)在已完成了1963年的工作量,并準備在今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再完成三年的工作量,向1966年邁進。但是,在此以前,魏高厚同志也曾經(jīng)認為自己干的檢驗工作不是第一線的工作,最多只是把別人已經(jīng)做好的產(chǎn)品,另件,照圖紙對照對照,量量樣板罷了,有什么偉大可言,怎么能大躍進呢?要想躍進,就只有離開這個工作崗位,于是他向領導提出把自己調(diào)到生產(chǎn)的第一線上去。黨總支書記了解了這種情況后,就
對他說:檢驗工雖不像別人那樣看幾臺機器,可是檢驗工也有好多比搞生產(chǎn)更有利的條件……,只要你有一顆對黨無限忠誠的紅心,眼光看得遠些,都是可以找到技術(shù)革新的竅門的?!边@一番話是又誠懇又實銳,給魏高厚找出了自己不能躍進不能技術(shù)革新的關(guān)鍵,并給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魏高厚認識到不是檢驗工不能躍進,而是自己的思想沒有鉆在工作中去。從此,他把自己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處處都作“有心人”。每天上班他都隨身帶著尺子、本子、鋼筆到處看,從看的問題當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有了問題就可以技術(shù)革新。他就是這樣從點點滴滴的技術(shù)革新過程中,掌握到本車間技術(shù)革新的規(guī)律:“加快轉(zhuǎn)速”“加深吃刀量”“多刀多刃”“減化工序”等等。這樣他從開始提高工效一倍達到196倍,一直到最后大家尊稱他為“智多星”。魏高厚就是這樣從平凡的檢驗工作中,創(chuàng)造了不平凡的事跡。
同樣的工作,環(huán)境并沒變,魏高厚卻由對檢驗工認為是絆腳石而變成了“智多星”??梢娨粋€人能否有創(chuàng)造、爭上游不在工作環(huán)境的好壞,而在于他對工作是否有了真正的認識。只有對工作有了正確的認識后,才能看到工作中的有利條件,真正成為工作中的“有心人”,才鉆得進去。只有在鉆的過程中,才會感到竅門越搞越多,門路越鉆越寬。在出席這次全國群英大會的六千多名英雄、模范中,有清潔工、紡織工,倉庫管理員等等,他們所作的都不是什么出生入死,轟轟烈烈的第一線工作,但是,他們成了英雄和模范,對國家對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誰能說他們不是站在第一線的勇士,和力爭上游的人呢?可見,一個人能不能力爭上游和站在第一線,并不在于他是否干的是“第一線”的工作,而在于他是否以力爭上游的精神對待工作。我們應該看到在我們這個輝煌的時代里,任何工作都是第一線,只要你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在工作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第一線的勇士,成為時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