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群
一
現在,在青年群眾相互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時候,特別是某些單位的年輕干部,團的組織向青年進行教育的時候,發(fā)生一種亂扣帽子的現象。所謂亂扣帽子,就是對于人們的行為不愿作實事求是的分析,研究,往往不辨是非,不分輕重,而愛作大而無當,似是而非的批評。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思想教育,本來是好事情,是應當大力提倡和加強的工作;但是,如果把這個工作做得過于簡單化和粗暴化,把不恰當的帽子亂往青年頭上套,不僅不能收到開展批評應有的效果,而且會使青年背上嚴重的思想包袱,限制了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中國青年”編輯部就常收到一些青年來信,申訴他們由于遭受到扣大帽子的批評,使自己束手束腳,失去了青年應有的朝氣。例如本刊本期發(fā)表的“我這樣是‘生活作風不嚴肅嗎”一文的作者,原來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女青年,但是由于領導同志看不慣她的性格和作風,一再給她扣上“生活作風不嚴肅”“資產階級思想意識”“不虛心、嚴重的脫離群眾”的大帽子,結果使她變得消沉起來,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我們應該承認,向別人進行批評,除了個別少數人不是為了團結,為了進步,為了把事情辦好,而是個人攻擊,鬧意氣,泄私憤,圖報復以外,絕大多數人是為了幫助同志改正缺點和錯誤,都是抱著與人為善、治病救人的態(tài)度的。他們毫無害人之心,而有幫人之意;他們愛護集體,不愿意看見集體中任何一個成員有嚴重缺點或犯了錯誤,當他們有的想幫助一個犯錯誤的同志而收不到效果時,往往急得自己坐立不安,甚至有些女同志因此而暗暗哭泣。他們展開批評,還表現出很大的勇氣,因為我們國家成立還不很久,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自由主義思想殘余還相當濃厚,今天還有不少人還不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而是抱著“保持一團和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明哲保身,但求無過”的態(tài)度;而這些青年同志能夠打破情面,直率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這種精神是很寶貴的。
盡管這些開展批評的同志有良好的動機,但是由于他們不善于使用批評的武器,產生了不良的效果,因此,還是應當改變這種亂扣帽子的風氣,以便把批評與自我批評更健康地開展起來。
二
亂扣帽子的現象之所以產生,有不同的原因,改正的方法也應有所不同。
有些同志所以在開展批評中亂扣帽子,主要的是劃不清是非界限,常常對于別人一些本來沒有什么錯誤的行為,誤題為有錯誤,隨即進行了似是而非的批評。例如有人劃不清朋友和小集團的界限,看到有幾個同學由于感情較好,常在一起,就批評他們在搞小集團;有些人劃不清不安心工作與對工作分配提合理要求的界限,對于凡是對自己的工作提出要求的人,一律認為是不安心工作的表現;有些同志劃不清個人英雄主義與革命英雄主義的界限,把凡是在工作中和學習中表現比較活躍,有獨立見解,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都當做標新立異、個人突出、個人英雄主義來加以批判;有些人搞不清政治與業(yè)務的關系,不懂得怎樣才算是不過問政治,對于凡是鉆研業(yè)務、不愿過多地參加社會活動的青年,都叫做脫離政治,單純技術觀點的落后分子。我們不能說這些愛拿帽子扣人的人,是有意地在顛倒黑白,指鹿為馬。他們的主要缺點,就是好從形式上看問題,再加上他們看不見廣大青年幾年來的進步,總是好往壞的方面估計青年,結果,就混淆了是非界限,以致弄得各種帽子滿天飛。
大家知道,我們看問題,不但是要看事物的表現形式,更主要的是要看事物的本質。有很多事物,從形式上看,很類似,但從本質上來研究,就根本不一樣。就以革命朋友和反動小集團來說,從外表來看,都是幾個人或更多的人常?;ハ嗤鶃?,彼此的關系也較親切,但從實質內容來考察,前者是為了互相幫助,互相提高,有正當的目的,有高尚的情操;而后者或者是陰謀反對革命,或者是破壞人民的團結,營營茍茍,狼狽為奸,二者毫無共同之處。因此,決不能因為形式有些相同而把革命的朋友說成是反動的小集團。我們很多青年看過我國杰出的影片“董存瑞”,董存瑞幼年就有個好朋友叫鄧振標,
他們倆一同要求參加人民解放軍,后來一起入了伍,一起練操,一起戰(zhàn)斗;有一次在緊強的戰(zhàn)斗中羅班長受了傷,董存瑞違背了班長的命令帶著戰(zhàn)士沖出陣地去支援七連陣地,后來羅班長為了董存瑞等沒有服從命令要求給他們處分時,董存端和郅振標激烈地爭辯著說自己是這次行動的“主謀”,而一旦看到指導員拿出了一枚團部送來的軍功章時,他們又都急忙說對方是“主謀”。對于這樣一對革命朋友,誰能不看實質只看形式批評他們是搞小集團?又如拿對自己的工作提合理要求和不安心工作來說,從外表來看也有類似之處,二者都要向領導提意見,而意見又都是希望調動自已的工作,但深入考查一下,就會發(fā)現對自己的工作提合理要求的人,確實是由于領導上對他的工作分配得不很恰當,而這個同志平日做工作認真負責,并沒有消極怠工的表現;而不安心工作的人,往往一向個人打算比較嚴重,對工作不鉆研,踏著這出望著那山高;因此,盡管同是向領導上提出工作調動的意見,二者是非界限仍然很分明。我們不能不分是非地把提合理要求的同志當作不安心工作加以批評。
有人問,如果亂扣帽子是由于劃不清是非界限,那么為什么往往把是說成非,把人家的動機總好向壞的方面估計?據我看來,這是因為有些人對青年的進步估計不足,用舊的眼光看今天青年的緣故。幾年以來,青年在黨的教育下,有飛躍的進步,他們一般都具有了初步革命人生觀和工人階級思想。如果我們認識不至這一點,處處懷疑他們的動機,事事挖他們的思想,看到誰要求入黨,就說他是投機;看到誰要參軍,就指責他動機不純;看到有人在業(yè)余寫稿,就認為是名利思想在作崇;這正是證明自己的思想遠遠落后于實際,帶著有色眼鏡看人。
我們也要知道,我們判斷一個人的行為,要把他的動機與效果統(tǒng)一起來,而不要把動機與效果對立起來。一般講來,一個人的行動效果是與動機一致的。有什么樣的行動,就有什么樣的思想。例如一個工人一向響應國家的號召,努力生產,超額完成國家計劃,他的行動的效果是對國家有利的,這個工人應該說是具有先進思想,是個有覺悟的工人;假如我們脫離開這個工人的行動效果來挖他的動機,硬說這個工人努力生產的動機不純,是個人名利思想,是個人風頭主義,那么,什么樣的工人才算是思想純正呢?同樣,一個機關知識青年響應國家的號召要求報考大學,這個要求是和國家今天擴大知識分子的措施是一致的,只要這個青年具備了考大學的條件而被錄取,對提高我國科學文化水平是有好處的,我們也不應當隨便批評他的報考動機不純,是資產階級思想。何況,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里,在一般情況下,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是一致的,我們強調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但并不排斥個人利益。因為如果根本不照顧個人利益,也就沒有集體利益。也正是由于我們這個社會能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統(tǒng)一起來,才顯示出這個社會制度的優(yōu)越性。正因為這樣,所以一個工人超額完成了生產任務,工廠就給予獎勵,這就是集體利益與工人個人利益的統(tǒng)一——既照顧了集體利益,也照顧了個人利益。同樣,一個機關青年報考大學,是對國家有利,也是對他自己有利,兩者是完全一致的。如果有人硬要挖動機,扣思想,無論如何也分不清楚。挖來扣去,只好給別人扣上個大帽子。
由此可見,為了使我們的批評有的放矢,不致似是而非,必須劃清是非界限,而為了劃清是非界限,又應當從事物的突質觀察問題,充分認識青年的社會主義積極性,把他們的行動的效果與動機統(tǒng)一起來。這是我要說的第一個問題。
三
亂扣帽子現象之所以產生,還有另外一種原因,就是有些同志認為:對待缺點和錯誤,應當進行不調和的斗爭,為了使犯錯誤的同志,深刻地認識錯誤,必須把錯誤程度說得非常嚴重。因此,就往往小題大作,對于某些青年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任意加以夸大,說得十分嚴得,明明是三分錯誤,說成七分;明明是當前的一點小缺點,主觀臆斷到將來的發(fā)展;把一些生活上的小問題,硬提到原則高度。在他們看來,如果不如此,批評就不深刻,就不尖銳,甚至算不得批評。因此,就發(fā)生扣大帽子的現象。例如,一個大學某班為了紀念三八婦女節(jié),決定用班費置些禮品分送給女同學,班主席和另一個同學受全班之托前去購買禮品,他們選中了一個洋娃娃,打算送給將要當孩子媽媽的一個女同學。洋娃娃的價錢一元多,比班上原定的款項多了幾角,這兩個同學為了使大家看到這個有趣的禮品感到驚奇,事先藏而未露,以便一旦拿出來,使它一嗚驚人。可是后來事情的發(fā)展大大出乎這兩個同學的意料,他們竟受到嚴重的批評。班上有的同學說,這樣的禮品毫無思想性,不嚴肅等等。他自己也檢討說:買這樣的東西事先沒有征求班委的意見,是不尊重集體領導,獨斷獨行,是個人英雄主義的萌芽;多費了班費,是危害了大家的利益,等等。支部書記也認為提高到原則上應該這樣認識。我們看,這兩個同學如果有不對的地方,只不過是多化了幾角錢,但是別人卻給他扣上這么多的帽子,把問題提到這樣的
原則高度。又如一個學生被選為課外科學研究小組長,他不愿意擔任,于是別人就嚴厲地批評他說;“現在不愿擔任小組長,將來畢業(yè)后一定不服從國家分配,這是無組織無紀律的行為?!蔽覀兛?,這個同學不愿擔任小組長,當然也不大好,但是,無論如何這和服從國家分配是完全兩回事。人們不能因為他不愿意擔任小組長,就推論到將來他一定不服從國家分配。這種推論,本來有點荒唐,但是,現在卻有不少同志好作這樣荒唐的推論。例如有一個機關公務員,想回家從事農業(yè)生產,團支委批評他說:“你脫離機關就是脫離革命,脫離革命就是不革命不革命就是反革命。”……我們雖然不能說這些同志主觀上是裝腔作勢,借以哧人,但是在客觀上確實起了這樣的作用。魯迅說:“辱罵和恐哧決不是戰(zhàn)斗?!蓖瑯?,扣大帽子也決不是批評。如果大家在進行批評時,把任何一點小問題都加以夸大,加以發(fā)展提到原則高度,那必然弄得天下黑漆一團,是非莫辨,使犯了輕微錯誤的同志感到惶惶不安使真正犯了嚴重錯誤的同志倒覺得天下烏鴉一般黑,自已的錯誤也算不得什么,反而會泰然自若。這豈不與開展批評的本意大大背道而馳!我記得在“三反”運動時我所在的機關很多同志本著嚴格檢查自己的精神,紛紛檢討目己有貪污浪費行為。一個同志用公家信封信紙寫了私人信件,自己檢討是貪污;另一個同志多用了兩個鋼筆尖,檢討自已是浪費;我自己也因為在開會時吸了公家的香煙,在大會上作了檢討。后來領導同志問我們指出:像這樣把什么芝麻大的事都說作是貪污浪費,深刻檢討,倒反而使真正的貪污浪費分子看著可笑,因為既然大家都是貪污浪費分子,那么,彼此彼此,只不過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他還告訴我們:原則高度本是與非原則高度相對而言,如果把什么問題都提到原則高度,就等于取消了原則高度。我想,我那個領導同志教導我們的這些話,對于廣大青年同樣有教育意義。為了要避免扣大帽子的現象,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具體事物作具體分析,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既不以個人的喜怒好惡的情緒來看人看事,又不以自己的主觀片面的態(tài)度來判斷是非輕重,而是老老實實,分析研究,是就是,非就非,根據錯誤的性質和程度,進行恰如其分的批評。只有這樣,才能使錯誤的同志心悅誠服,自覺地改正自己的錯誤。
對待錯誤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我們的黨和毛澤東同志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范例。毛澤東同志在“學習和時局”一文中就為我們指出:“對于任何問題應取分析態(tài)度,不要否定一切。例如對于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時期中央的領導路線問題,應作兩方面的分析:一方面,應指出那個時期中央領導機關所采取的政治策略、軍事策略和干部政策在其主耍方面都是錯誤的;另一方面,應指出當時犯錯誤的同志在反對蔣介石、主張土地革命和紅軍斗爭這些基本問題上面,和我們之間是沒有爭論的。即在策略方面也要進行分析。例如在土地問題上,當時的錯誤是實行了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的過左政策,但在沒收地主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這一點上,則是和我們一致的。列寧說:對于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我們許多同志缺乏分析的頭腦,對于復雜的事物,不愿作反復深入的分析研究,而愛作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簡單結論。今后應該改善這種情況?!苯衲?月5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的“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一文,同樣是以唯物主義態(tài)度分析事物的典范。我們廣大青年,都應當努力學習這種態(tài)度,把批評進行得實事求是。
我還想勸告我們的青年同志,在開展批評的時候,不僅不應當扣大帽子,而且要把批評的矛頭經常指向那些原則性的錯誤。至于一個人的生活作風問題,除非它直接影響了工作或者危害到集體的利益,就不必多所指責。譬如,一個學生的基本任務在于學習,假如一個學生不用功學習,隨便曠課,這就是個原則問題,必須加以批評。至于這個學生在課余時間內愿意參加集體文娛活動或是單獨自己去散步,卻是非原則問題,不應當因此就批評他是脫離群眾,個人主義。如果我們專好在雞毛蒜皮問題上加以挑剔,對于一些具有原則性問題,往往反而忽略掉,這就叫做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因小失大,得不償失。這是我想說的第二點。
總之,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是工人階級改進工作,克服缺點和錯誤、推動社會前進的一個有力武器,我們青年由于知識和經驗不足,思想方法上還有一些主觀片面的缺點,在使用這個武器上不可避免地要產生一些不健康的現象。但是,這只不過是我們前進中的缺點。我們的任務,不是因噎廢食,為了避免扣大帽子的現象而取消了批評(在被批評者也不應因批評者態(tài)度不好,分寸不當,不接受其中有益的意見),而是要經過不斷的學習和鍛煉,把這個武器更好地掌握起來。我們相信,只要青年們能夠堅持不懈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發(fā)揚正確的一面,克服不健康的一面,一定會把這個工作進行得更好,使廣大青年從中得到益處,使社會和國家也得到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