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
國家對某些重要的農產品實行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是黨在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每日生活上最重要的必需品,糧食和油脂,已經實行了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同時,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商品種類,看起來一定還要增加。而且,這個政策的實行,必將是相當長期的事情。這究竟是什應意思,我們怎樣來理財它?
有些人說:“我們知道,總路線的目的就是要解決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問題;就是要把農業(yè)的中國變成工業(yè)的中國,就是要把非社會主義的經濟變成社會主義的經濟??墒?,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不過是買和賣的事罷了,既沒有發(fā)展什么生產力,也沒有改變什么生產關系;而且,反而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某些限制和不便利。所以,這兩件事要是能夠不影響人們的生產積極性,要是能夠不影響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就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實際生活越來越迫切地要求我們正確地理財和對待這個問題。
一
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直接目的,是為了解決供不應求的矛盾。大家都記得,頭一個實行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糧食,就是在需求量日益增加。市場開始緊張起來的時候,國家才采取了這個辦法的。
因此,我們應當首先考察一下供不應求的問題。
簡單說來,許多商品的供不應求。在我們的情況下是必然的和相當長期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是在一九五三年,國民經濟已經恢復,國家進入大規(guī)模建設階段的時候開始出現(xiàn)的。它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供不應求絕不是因為生產減少,恰恰相反,生產顯著地增加了,市場上的銷售量也顯著地增加了,但是這些東西卻越來越不夠賣。其所以如此,一般有如下三個根本的原因。
第一,這是我們社會制度和經濟體系優(yōu)越性的反映。我們巳在穩(wěn)步地朝著社會主義前進,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的需要總是走在生產前面,人民購買力的增長總是比生活必需品生產的增長來得快。這是和資本主義根本不同的地方。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少數(shù)人霸占著最主要和最大部分的生產資料,殘酷地剝削勞動人民,把勞動人民的消費限制到最低的水平。既然全體居民中的最大多數(shù)人——廣大的勞動人民,只能買得起很少一點東西,資本家手里的東西當然總是賣不完,市場上的貨物就總是顯得多。資本主義社會之必然周期地發(fā)生經濟危機,正是這種情況的最尖銳的表現(xiàn)。人們把這個經濟危機叫做銷售危機,確實是很恰當?shù)?。資本家手里的貨物越是賣不掉,就越是要用降低工資、提高物價、擴大稅收、通貨膨脹等辦法來剝削勞動人民度過自己的難關,結果勞動人民的購買力更加降低,資本家手里積壓的貨物就更加賣不掉。當這種趨勢發(fā)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所謂危機,就爆發(fā)起來。這時商店倒閉、銀行垮臺,工商關門、工人失業(yè),整個社會的生活和生產都陷入極度的混亂之中。
社會主義條件下。情形恰恰相反。工人階級領導的國家和社會主義所有制的經濟不僅不剝削人民,還要保障人民不受剝削,而且要不斷地提高人民的購買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正是因為最大多數(shù)人越來越買得起更多更好的東西,所以貨物總是不夠賣。這就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基本趨勢。因為即或一般的東西生產得夠多了,人們對這方面的需要滿足了,人們又要求享受更好的生活。需要那些更高貴的產品。有些東西現(xiàn)在還認為是高貴的,將來就會變成為一般的東西了。蘇聯(lián)現(xiàn)在的情形就正是這樣,一般的生活必需品早已基本上不感缺乏;另外一些消費品卻發(fā)生了問題。雖然這些東西的生產也已經在不斷地增加著,卻還是經常不夠賣。
我國還處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當然還遠遠比不上蘇聯(lián)??墒怯捎谛旅裰髦髁x革命的勝利。我們有了社會主主性質的經濟。國營經濟和合作經濟。并且在一日千里地發(fā)展著。一切苛捐雜稅被廢除了。農民再也不用向地主交納地租了。國家提高了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大力收購了農民的產品。同時,工資普通上調,勞保福利設施逐年增加。這一切都大大提高了人民的購買力。物價是一直穩(wěn)定的、生產是逐步發(fā)展的。所有這些,當然都和我們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體系的優(yōu)越性分不開。隨著大規(guī)模建設的開始,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得更快。于是就業(yè)人數(shù)因為擴大,工人和農民的收入更見增加。這種情況反映到市場上,就使許多商品從一九五三年起出現(xiàn)了供不應求的現(xiàn)象。
我們的社會制度和經商體系的優(yōu)越性是供不應求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這個根本
原因同時決定了這種現(xiàn)象的長期性。所以,一般說來,這種現(xiàn)象之在我國,不過是剛剛開始罷了。
第二,我們必須首先集中主要力量發(fā)展重工業(yè),建立國家工業(yè)化和國防現(xiàn)代化的基礎。這是供不應求現(xiàn)象的另一個原因。重工業(yè)是社會主義的基礎。只有重工業(yè)能夠不斷地提供大量必要的裝備,工人階級領導的國家才能不斷地發(fā)展農業(yè)、交通運輸業(yè)和輕工業(yè)。同時不斷地加強國防,從而才能有效地提高并且穩(wěn)固地保衛(wèi)人民的生活。這在我國現(xiàn)時的情況下尤其如此。這就不能不促進某些商品供不應求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這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重工業(yè)廠礦的建設需要龐大的資金和很長的時間。在這一段長時間內,國家連續(xù)投放的大量資金,都流入人民手中,變成了人民的購買力。重工業(yè)產品的大部分是不能直接供給人民消費的,何況在建設過程中重工業(yè)企業(yè)完全不能生產出任何東西來。換句話說,重工業(yè)的建設在一定的時間內使人民的購買力和可供消費的物資之間產生了一定的差額,因而促進了供不應求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另一方面,由于必須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建設重工業(yè),國家能夠用來發(fā)展農業(yè)、輕工業(yè)的力量,就相對地受到了限制,這無論在資金、物力和人力上都是如此。當然在我國現(xiàn)時的情況下,這一點只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我國輕工業(yè)、比如紡織工業(yè),在今后一個時期內之難于迅速地大大發(fā)展,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原料難于迅速地大量增產。而原料問題,卻主要是農業(yè)問題。至于農業(yè)的發(fā)展,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主要地也還不是擴大投資所能解決的。同時,為了優(yōu)先建設重工業(yè),必須適當輸出一些可以供應國內人民需要的商品去換取機器和其他建設的材料。而且不可能進口許多輕工業(yè)原料和其他日用品來解決人民的需要。這點,對市場商品的供應,是曾在一定的程度上發(fā)生一些影響的。
第三,一般說來,農業(yè)總是比工業(yè)落后一些。我們既然用社會主義的方法來進行工業(yè)化、工業(yè)的發(fā)展非常之快,農業(yè)就顯得更加趕不上。而且我國現(xiàn)時的農業(yè),卻還處在分散的小農經濟狀態(tài)。這就是我國現(xiàn)時供不應求現(xiàn)象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大家知道,小農經商是一種半消費性的經濟。它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使用著十分落后的工具。它的生產水平很低,它所能提供的商品,能夠賣出來的東西,是很少的。同時,它生產增長的速度極為緩慢,而且有著一個不可逾越的限度。我國現(xiàn)在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雖然不能夠說巳經到了頂,但是要想把它迅速地提高到一個顯著地更高的水平,就非把它由這分散的形態(tài)改造和聯(lián)合成為社會主義的大生產形態(tài)不可。顯然,這不是短期間所能解決的事。而在農業(yè)的這種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完成以前、以這樣落后的農業(yè)來供應大規(guī)格工業(yè)建設的需要,當然不能不發(fā)生困難。何況我國是一個擁有六億以上人口的大國,現(xiàn)有的耕地面積每人平均還不到三畝,這種供不應求的現(xiàn)象,當然就會顯得更為突出,并且必將帶著較為長期的性質。
前面這三個因素決定了:供不應求的現(xiàn)象是必不可免的,同時也表明了:這是符合社會主義經濟規(guī)律的正?,F(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標志著我們的事業(yè)已經獲得了初步的重大勝利,并且標志著我們正在繼續(xù)循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可是另一方面,在我們目前的條件下,供不應求問題的出現(xiàn),卻給我們帶來了困難,要是不加以有效的解決,它就會形成對我們偉大事業(yè)的嚴重的威脅。
本來,既然這種供不應求的現(xiàn)象是以生產擴大,供應增多為特徵,那么,只工進行全盤的計劃和合理的分配,人民所能得到的數(shù)量不僅不會比以前減少,而且應該能夠逐步有所增加。但是我國除了存在著社會主義經濟和半社會主義經濟之外,還存在著資本主義經濟,尤其是小生產經濟還在全部國民經商中占著絕對的優(yōu)勢。列寧曾經指出說:農民經濟仍舊是小商品生產的經濟。這里有非常廣闊,而且根深蒂固的資本主義基礎。在這個基礎上,資本主義得以保留和復活起來,當然是不免要同共度主義進行極殘酷的斗爭。這個斗爭底形式就是經過投機小販和奸商活動來反對國家采辦糧食(以及其他農產品),一般就是反對由國家分配農產品。正是因為存在著這個不受國家計劃調節(jié),并且在本質上是和社會主義相敵對的因素,這個問題就變得十分復雜。
我們看,我國現(xiàn)在農產品的全部,幾乎可以說都是靠全國那大約一億二千萬戶分散的私有著一小塊土地的農民來生產和供應的。這些東西越是供不應求,他們就越是不肯出賣。該賣的不肯出賣。不該買的只想多買,加上資本主義投機勢力的與風作浪,供求關系就會弄得十分緊張起來,物價就存在著發(fā)生波動的可能性。
而市場和物價的穩(wěn)定卻是安定人民生活的必要因素,是保障順利發(fā)展生產和進行建設的必要前提。這是很明顯的。因為要是人民生活上基本的需要不能得到保證,要是物價不能穩(wěn)定,發(fā)展下去,就必然使人心浮動,生產停滯,使國家的一切建設計劃破產。
二
我們把事情說得這樣嚴重,是不是言過其實了呢?
讓我們回憶一下一九五三年糧食市場的情況吧。國家在一九五三年冬季開始對糧食實行了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及時地和勝利地避免了糧食問題上的危機。但是在那以前的幾個月里面,市場情況已發(fā)展到相當緊張的程度。那一段情況,足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個問題。
一九五三年從一月到十月,糧食市場上曾經出現(xiàn)了一種新情況。那就是,一方面國國收購糧食的計劃總是不能按期完成;而另一方面,糧食銷售的計劃,總
是每月都被大大地突破;購進的少、銷售的多,以致庫存一天比一天減少。
這就充分表明,那時糧食問題已經在開始變得嚴重起來。
是的,國家手中的糧食還有一個來源,這就是農民交納的公糧。往年糧食購銷的差額是拿公糧彌補的。但像一九五三年那樣,銷出的比購進的多得那樣多,兩者的差額那樣大,而且到九、十兩月秋糧大量上市的月份,仍舊購少銷多,這就和往年大不相同了。
當時個別地區(qū)購少銷多,一時調度不靈,就曾經發(fā)生過大批群眾排隊擠購的事。和這種現(xiàn)象同時存在的就是市價和國家牌價的脫節(jié)。個別地方市價超出牌價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個別的時候甚至有高到一倍的。這就是說,在這些地方,資本主義勢力正在頑強地向工人階級領導的國家奪取對市場的領導權。不難設想,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決,聽任這種情況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將會發(fā)生多么危險的后果。
我國糧食的生產既然逐年增加,那么糧食到那里去了呢?事情突然發(fā)展得這樣緊張起來,又是由于什么呢?
是的,由于大規(guī)模建設的進行,就業(yè)人數(shù)增加,工礦區(qū)和城市人口擴大,同時,經濟作物的生產一年比一年發(fā)展。這些都使買糧吃的人大大增加起來。
但是主要的原因卻是,糧食拿在全國那一億二千萬分散的農戶手里,還不可能由國家加以通盤的計劃。個體農民一方面是勞動者,一方面又是以商人姿態(tài)帶著自己的產品到市場上去出資的。他馬上發(fā)現(xiàn)了這種需求增加的情況。小私有者的地位和千百年來的經驗早已教會了他,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手里的東西會要漲價。同時,對一部分比較富裕的農民來說,連年的豐收不是白白過去的。他們的家底子更加厚了一些。他們已經不急于出資,巳經日益有了觀望待價的可能。山東商河縣一個村子的調查生動地說明了這種情況:
階層總戶數(shù) 賣麥戶數(shù)每戶平均賣麥數(shù)
貧農二十三 十八二六九
中農二十四 二十 二○九
富裕中農二十八 七 一三五
土改以前的富農和地主 十 一 一二○
在這個調查中除了土改以前的那幾戶地主和富農的經濟情況我們不知道以外,其他七十五戶的情況表明:越是比較富裕的農戶,賣出的麥子越少。從戶數(shù)來看是這樣,從每一戶出資的數(shù)量來看也是這樣。
列寧曾經十分生動地描述過小農的這種自發(fā)的資本主義趨勢。他說:如果一個農民耕種自己的一塊土地,擁有他本人或家畜都不需要的多余糧食,而其余的一切人卻沒有糧食可吃,那末,這個農民就變成為剝削者了。他所剩余的糧食越多,他所獲得的利益就愈大。讓其余的人去挨餓吧,他們愈饑餓,我這糧食就能賣得愈貴。可見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完全不是偶然的。小生產每時每刻大量地產生著資本主義,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的存在,商人的存在,自由市場的存在。又是促使小生產者自發(fā)勢力活路和發(fā)展的更要原因。那幾個月里面市場的緊張狀態(tài),是和商人投機分子的與風作浪、投機倒把分不開的。他們哄抬價格,或者等在交通要道攔路搶購,或者跑到農家去按門,收買,或者廣托親友代為搜羅。這就使得農民更加不愿出資。有一部分家底子比較薄的農民,因為急需錢用而出賣的糧食。也就大部分落到了商人手里。例加六月間江蘇全省上市的麥子國營公司收購到的僅占百分之十五左右。安徽宿縣專區(qū)五月二十四日上市的一萬四千斤新麥中,糧食公司收進的僅有七十斤。不僅如此,投機商人又故意制造緊張空氣,用各種手段到國家和合作社手中來進行套購。例如廣東省的石歧市糧食公司手中的糧食,就曾被私商套購一空。那是十一月九日早晨,四十多家糧商在一個半鐘頭內把糧食公司八萬多斤上等大米全部買去,然后又到糧食公司搶購糙米,并且造謠說:“國家沒有糧食了,只好賣糙米了?!?/p>
只要有利可圖,資本主義是任什么罪惡的勾當都斡得出的。河北邯鄲、磁縣一帶糧商曾經到安陽市套購糧食,從套購小麥鈣粉發(fā)展到搶購面條饃饃。僅僅是九月二十八日到十月十日查出的二十八個小販所套購的糧食中,除了面粉和大米之外,就還有掛面一千三百斤,饃饃兩千二百斤。據(jù)湖南江西河南等省許多縣分的調查,囤積糧食的人和方法,都可以說是無奇不有。囤糧的人,除了糧商之外,還有屠宰商、中西藥店、酒商、剃頭鋪和一般小商販。
列寧說過:“投機者、奸商、壟斷破壞者。這便是我國“內部”主要的敵人,即蘇維埃政權在經濟設施方面的敵人?!覀兒芮宄刂?,投機業(yè)底經濟基礎,乃是在俄國蔓延得非常廣泛的小私有者階層,以及在每一個小資產者那里都有自己的代辦的私人資本主義。我們知道,這小資產階級多頭蛇的千百萬觸角,時此時彼地纏繞著工人的個別成份;投機業(yè)鉆進到了我國社會經濟生活底全部機體力,排擠國家壟斷制。(11)列寧的這一段話,真是說得明白和確切極了。
由此可見,一九五三年糧食供銷方面所表現(xiàn)的緊張性,它的本質是反映了國家計劃經濟與小農經濟和自由市場之間的矛盾,反映了工人階級領導與農民自發(fā)勢力和資產階級反限制的立場之間的矛盾,歸根結底,是反映了社會主義因素和資本主義因素之間的矛盾。
由此可見,某些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問題是過渡時期具有決定意義的問題之一。這是過渡時期嚴重的戰(zhàn)線之一。工人階級領導的國家,必須在這條戰(zhàn)線上取得勝利、才能保證社會主義事業(yè)勝利前進。
三
既然過渡時期內,在某些重要的農產品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其他重要生活必需品的供銷方面,存在著如此深刻的基本的階級矛盾,既然供不應求是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長期存在的現(xiàn)象,那么這個問題也就不是任何枝節(jié)辦法所能解決的,而必須采取根本的辦法。
這就是除了堅決實現(xiàn)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以加強社會主義因素,削弱資本主義因素,同時努力增加農業(yè)生產,以緩和供求矛盾之外。在供銷問題上、也必須采取根本性質的辦法,來加強社會主義的陣地和削弱資本主義的陣地。一方面必須保證國家能夠充分地把這些重要商品的貨源掌握起來,在農產品方面,這就是計劃收購。同時國家必須在全體居民中對這類商品進行合理的分配、這就是計劃供應。這個政策的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取消這些商品的自由市場,把農產品的生產和分配基本上納入國家計劃的軌道。就是要在這些商品的交換上面,把商人資本主義推開;就是要加強計劃性,反對盲目性。就是要在基本上消滅對這些商品的投機,而不只是要打擊和限制投機。只有這樣,才能解決供求的矛盾,才能保障工人階級領導的國家對市場和全盤經濟生活的領導權。
截至現(xiàn)在為止,國家實行了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已經有兩種最重要的商品,這就是糧食和油料。事實證明這個政策是完全正確和恰當?shù)?,工人階級領導的國家在這個戰(zhàn)線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從而沿著總路線的軌道繼續(xù)推動了國家前進。為了方便起見,我們還是以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為例。
首先,糧食市場上購銷不平衡的險惡局面不再存在了。以全年度計算,國家收購的糧食大大地超過了上一年度,其實農民所出售的并沒有比上一年度增加很多,問題在于以前被私商買去的部分現(xiàn)在都賣給國家了。所以雖然銷售也比上一年度增加,但是收銷相抵,國家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庫存,加強了這種極端重要的物資的后備力量。另一方面,農民手里仍然保有一部分余糧。在糧食計劃收購工作結束以后,各地農村建立了由國家管理的沒有私商參加的糧食市場,以便農民互通有無,并繼續(xù)向國家出售余糧。在這種市場上,今年三、四、五這三個月里農民賣給國家的糧食,竟比一九五三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九。一九五三年那個時候、自由市場還存在著,投機勢力正在發(fā)展,商業(yè)資本正在用各種方法爭奪糧食,農民惜售待價的思想越來越嚴重。今年,自由市場取消了,就使情況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
同時人民基本的需要得到了保證。由于建設事業(yè)的進展,今年城市和工礦區(qū)的人口又有了大量的增加。這就是說,今年糧食的供應任務已極大大加重。而供求關系始終正常,在糧食問題上,無論是對國家和個人。大都心中有數(shù),大家都很安定,人們不可能也再用不善去搶購,因為一定數(shù)量的糧食總歸買得到,這就充分表現(xiàn)了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好處;去年那樣的混亂現(xiàn)象,現(xiàn)在是一去而不復返了。
其次在全部經濟生活方面,和糧食供求關系的正常狀態(tài)同時存在的就是糧價和全盤物價的繼續(xù)穩(wěn)定。如果說去年個別地方糧食市價曾經高出牌價百分之三四十以致百分之百,那么今年就基本上消滅了這種牌市價嚴重脫節(jié)的現(xiàn)象,何況今年國家的建設撥款又比去年擴大了許多,人民購買力提高得更高更快,而我們還是能夠繼續(xù)鞏固地保持著糧價和整個物價穩(wěn)定的局面,可見這具有多么重大的意義。
總而言之,國家對這一極端重要的農產品實行了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就妥善地解決了它的供應問題,保證了并且更加加強了工人階級領導的國家對整個市場的領導權。不用說,這對國家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對社會主義工業(yè)化是極端必要的。不僅如此,這個政策還在國家的社會主義改造方面起落極其重要的作用,發(fā)生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大大地鞏固了和擴大了國營商業(yè)和合作社商業(yè)的陣地,從而促進了國家對私營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國家掌握了原料,也就加強了國家對有關的資本主義工業(yè)進行加工訂貨的力量,從而把這些工業(yè)進一步引上了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這一點,本身就是很明顯的。
更重要的是這個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國家對小農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農業(yè)生產的互助合作運動,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了工農聯(lián)盟,更進一步地鞏固了社會主義在農村的陣地。
有些人曾經以為這個政策對農民不利,因此一定會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并從而削弱工農聯(lián)盟。事實證明這種認識是完全錯了。
這個問題的焦點是在于:有些人以為聽任農民把自己的產品多賣幾個錢是對農民有利的。自由市場存在的時候,在供不應求的條件下。農產品是會漲價的、有些人因此就以為這對農民有好處。而取消了自由市場,國家實行了統(tǒng)購,價錢不能漲了,有些人就以為這對農民是不利的。其實事情恰恰相反。
聽任農產品自由漲價,特別是聽任糧價提高究竟對誰有利呢?首先像糧食這樣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漲價、就勢必引起增加工資。擴大一切產品的生產成本,國家的開支也必須增加,結果就是整個物價的上漲。這對國家和全體人民都極端有害。這是很明顯的。另一方面從農村來說,我國農村現(xiàn)在還有一部分農民每年必須購進一部分口糧來彌補生產的不足。還有一部分農民自己生產的糧食剛剛夠用,但是為了資金周轉的需要,一般地他們要在秋收以的賣出一定的數(shù)量、然后再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買進一定的數(shù)量。如果聽任用價上漲、首先吃虧的就是這一部分農民。他們就不可免地要遭受富農和投機分子的盤剝。同時,聽任農產品特別是糧食自由漲價,富農和一部分比較富裕的農戶就要利用手中多余
的產品進行投機而大發(fā)其財。這樣發(fā)展下去,少數(shù)的農戶當然會富起來,但是最大多數(shù)的農戶一定會重新陷入窮困破產的境地。不少的事實已經證明,土地改革完成以后,農村階級向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已經開始發(fā)生了。有些農戶剛剛翻過身來,因為家底子薄,還沒有站得住腳,就又在借高利貸,賣青苗,把那剛剛分到手的土地一點一點地典賣出去了。
不僅如此。在供不應求的條件下,自由市場的存在,曾經大大刺激了農民資本主義自發(fā)勢力的發(fā)展。去年有些農村里面,富農、投機分子,特別是商人資本家曾經成了有些農民羨慕的對象?!榜R無夜草不肥。農不經商不富”,“一年能發(fā)江湖客,百年難發(fā)種田人”等等的說法。在許多農村里面十分流行。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有什么生產積極性可說呢?去年,有人為了投機,聽任殼子黃在田里不割。有些地區(qū)個別的農民甚至賣掉了一部份土地和耕畜去囤積糧食。江西省鉛山縣有幾個農民竟組織了所謂采購組,在距城三里地的地方攔路抬價收購稻殼。同時有些生產互助組卻渙散了,有的乾脆散了移。有些地方的斡部號召抗旱,甚至會都開不起來。當然,這不能不使農村的政治空氣越來越稀薄,并且不能不使工農聯(lián)盟發(fā)生渙散的現(xiàn)象。
糧食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和關于總路線的宣傳教育立即扭轉了這種形勢。由于消滅了糧食自由市場,取締了糧食批發(fā)商和成千上萬的小糧販,對糧食零售店、糧食加工廠等等實現(xiàn)了社會主義改造,工人階級領導的國家就在農民經濟生活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割斷了農民和資本主義的聯(lián)系,堵塞了資本主義對農民群眾的影響。總路線的宣傳教育又從思想上大大提高了農民的覺悟。走社會主義道路呢,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呢?農民群眾憑著他們本身生活的經驗,認識到共產黨是他們可靠的領導者,認識到走資本主義道路是使大多數(shù)農民貧困破產的道路。
同時,社會主義光明大道又空前清楚地擺在他們面前,這就是通過互助合作逐步實現(xiàn)農業(yè)的集體化和機械化。因此,廣大農民群眾熱烈地擁護了國家對糧食的計劃收購,積極地把自己的余糧賣給了國家。這是糧食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這樣一個艱巨的任務能夠勝利完成的重要保證。同時,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地提高起來,農業(yè)的互助合作運動也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在短短幾個月的工夫,全國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由一萬五千多個發(fā)展到了九萬多個。拿湖北省來說,全省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由七個發(fā)展到七百二十一個。全省二十四個縣內的長年互助組由六千多個發(fā)展到三萬多個,增加了四倍半;臨時互助組由六萬多個增加十一萬多個。全省六十九個縣內,信用合作的組織由三百四十多個發(fā)展到三千九百多個,股金總數(shù)達到二百四十多億元。從一九五三年九月到一九五四年一月,全省共計備肥將近三億斤。比上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半。農民群眾的政治熱情也大大提高起來,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工作中涌現(xiàn)了大批新的農民積極分子。僅鄂城一縣,就有一千八百個積極分子被評為模范。在這個基礎上,共產黨和青年團發(fā)展了自己的組織。農村的面貌改變了。共產黨在農村中的影響更進一步地加深和加強了,社會主義在農村中的陣地大大地鞏固和擴大了。
列寧說:“當還有可能買賣糧食和利用饑饉來作投機事業(yè)時,農民仍是(這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相當一個時期內是不能避免的)半勞動者,半投機家。一方面,他們是投機家,所以他們……總想去同資產階級及其主張糧食自由貿易的……忠仆們謀妥協(xié)。但另一方面,農民又是勞動者,是無產階級國家底朋友,是工人們在反地主反資本家斗爭中最忠實的同盟者?!保ㄈ?/p>
我國農村的情況又一次證明了列寧這個光輝的論斷。工人階級領導的國家取消了糧食的自由市場,就大大地削弱了農民的資本主義自發(fā)勢力。削弱了農民的投機家本質的一面,同時也就大大地加強了農民的勞動者本質的一面,從而有效地更進一步地鞏固了工農兩大階級的聯(lián)盟。不用說,這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最重要、最可靠的基礎。
當然,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既是一件十分復雜的工作,又完全是一件新的工作。所以,無論糧食或油料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都發(fā)生了一些缺點,這是不可避免的;今接一定能逐步加以改進,也是毫無疑問的??傊?,糧食和油料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結果充分證明:國家對某些重要的農產品實行計劃收購和對某些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實行計劃供應,不僅在當前的條件下可以解決這些商品的供求矛盾,更加切實地穩(wěn)定物價,和有利于在消費上節(jié)約這些產品,而且這是把分散的小農經濟納入國家計劃建設的軌道之內、引導農民走向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道路,和國家對農業(yè)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所必須采取的一個重要步驟。這也就充分證明這是黨在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積極地擁護和保證這個政策的完滿執(zhí)行,就是我們重要的任務。
(一)列寧:“無度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列寧文選》兩卷集,莫斯科中文版,第二卷第六三七頁。
(二)列寧:“論左派幼稚性和小資產階級性”,轉引白“論糧食稅”,同右書,第八四八頁。
(三)列寧:“偉大的創(chuàng)舉”同右書,第六○三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