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待久了,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鑒別是不是“老北京”的方法,就是看他怎么念“大柵欄”這三個字,若他按普通話讀作“da zha lan”,則多為外地朋友;而能念出“da shi lanr”(兒化音),大抵便是地道的老北京了。
說起北京,外地人首先想到的天安門、故宮,可對普通北京百姓而言,大柵欄的胡同無疑是北京的根與魂,那里有著最地道的京城煙火氣息。
自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這座城市逐漸形成了今天所見的格局,明清兩代在此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使北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宏偉的都城之一。在明清時期,紫禁城是皇帝和嬪妃的居所,位于皇城之內,而皇城則環(huán)繞紫禁城,為皇宮提供各種生活服務。內城以皇城為中心,主要由貴族和家眷居住,而普通民眾則主要居住在城外,即外城。內城是個方方正正的口字形,再加上南邊的外城,就變成一個簸箕形狀了。北京身為全國政治經(jīng)濟之心臟,吸引著各地人士前來辦事。為求便利,他們往往尋訪老鄉(xiāng),故而外城的湖廣會館、安徽會館等早期“駐京機構”應運而生。
王公貴族在城里待膩了,想出來走走,吃喝玩樂一條龍就在城南一帶興起了,有吃飯的八大樓、看雜耍的天橋……還有做買賣的瑞蚨祥、謙祥益、內聯(lián)升等店鋪。現(xiàn)在的大柵欄屬于外城,可以說紫禁城和大柵欄相伴相生。紫禁城是皇權的象征,大柵欄是百姓的空間。
大柵欄名稱的由來的確和柵欄有關。據(jù)傳,自明朝伊始,京城街巷口便設柵欄以維治安,宵禁制度亦隨之施行。紫禁城南門正陽門外,商鋪林立,富賈云集,所建柵欄高聳巍峨,至清朝時,此地便被百姓冠以“大柵欄”之名。后來,一場大火把商鋪和柵欄燒了個精光,但大柵欄的名稱留了下來。
今天的大柵欄街道辦事處面積僅一平方公里多一點,有114條胡同。這里有北京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長約30米;有北京最窄的胡同——錢市胡同,最窄處僅0.4米寬。
大柵欄的街道中,許多名叫“斜街”的街道,這是老百姓種地砍柴走出的小路,如鐵樹斜街、棕樹斜街等。其中有一條號稱北京舊城改造的典范——“楊梅竹斜街”,名字聽起來非常雅致,現(xiàn)在是條網(wǎng)紅街,其實,它原來的名字是“姓楊的媒婆住的斜街”。大柵欄還有一條胡同叫王廣福斜街,原名是“王寡婦斜街”。名字雅化的胡同還有原名“羊尾巴胡同”,現(xiàn)在改名為“揚威胡同”,相鄰的“羊肉胡同”順便改成了“耀武胡同”。
大柵欄街區(qū)最熱鬧的地方當屬前門大街,平時日均客流量10萬多,街道兩旁有幾十個網(wǎng)紅舉著密密麻麻的自拍桿現(xiàn)場直播,節(jié)假日期間,前門大街游人數(shù)量能達到30多萬,在這里,你能體會到什么是摩肩接踵、水泄不通。
隨著時代的進步,北京舊城改造也在進行。最成功的是前門大街西側的北京坊片區(qū),打造成了最具現(xiàn)代感的游購中心。這里有被譽為“最美書店”的PAGE ONE,書店二樓正對正陽門,每當夕陽西下,正陽門的琉璃瓦閃耀著燦爛的金光。書店圖書種類豐富,綠植環(huán)繞其間,閱讀體驗極佳。書店的隔壁是維維尼奧香氛藝術館,里面可以體驗世界上各種香水的味道。北京坊星巴克旗艦店是北京最大的門店,每天都有許多人在這里排隊,一天的營業(yè)額據(jù)說有二十多萬。
在大柵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時尚與煙火氣,完美地融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