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一弛,菩提妙用;中與不中,無非我心?!贝速?,蘊含深意,點明少林禪弓之修行,其核心并非系于弓弦之精準、箭矢之中的,而是借由這一古老的弧矢之道,向內觀照,體悟心性流轉,傳承千年不絕的文化智慧。弓箭,誠如學者馬明達、馬廉禎先生所論,自遠古走來,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工具,更是承載了體能技藝、社會理念、哲學思索乃至宗教感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窺見人類早期文明智慧與精神追求的重要窗口。放眼當下中國,文化復興蔚然成風,以嵩山少林寺少林功夫為代表的少林文化,歷經(jīng)三十載不懈努力,實現(xiàn)了令人矚目的復興性發(fā)展,不僅恢復了諸多傳統(tǒng)功法,更使其蘊含的文化精神與價值理念重煥生機,已然成為中國當代傳統(tǒng)文化復興圖景中不可或缺的亮色。
在此宏闊背景之下,少林禪弓的挖掘與弘揚,意義尤為凸顯。它并非單一技藝的復原,而是中華射藝的古老傳承、中國化佛教文化(特別是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智慧)以及少林寺千年“禪武合一\"獨特精神三者交互影響、深度融匯而成的文化結晶。因此,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文化溯源與時代價值的深入探討,不僅有助于理解這一獨特文化形態(tài)的來龍去脈,更能在全球化語境下,彰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與當代生命力,為文化自信的構建提供堅實的支撐
延強法師在少林寺禪弓比賽上發(fā)言
一、中華射學:禮樂文明之基石
中華射藝,源遠流長,其內涵遠超武技本身,深深嵌入了華夏禮樂文明的肌理。射箭在中國古代長期位列武藝之尊,更是被鄭重納入教育體系,“六藝\"之中,“射”占其一??鬃犹岢吧湟杂^德”,并非輕視射箭的實用功能或競技屬性,而是慧眼獨具地發(fā)掘并強調了其獨特的教育價值與社會功能。在周代及后世的射禮中,繁復的儀節(jié)、揖讓的風度、對節(jié)奏韻律的把握,乃至射后不中反求諸己的態(tài)度,無一不是對參與者品德心性、行為規(guī)范的嚴格錘煉與集中展示?!吧洳恢髌ぁ?,更進一步點明了其超越功利目標的價值取向,強調過程中的專注、心態(tài)的平和以及內在德行的修養(yǎng)。可以說,中華射學不僅僅是一門關于弓箭的技術學問,從選材制作到訓練傳承無不精微;更是一套完整的文化體系,它將身體的鍛煉、技能的掌握與倫理的規(guī)范、心性的修養(yǎng)乃至宇宙人生的哲學思考融為一體。這種深厚的文化積淀,使得中華射藝天然具有了“載道”的品格,為后來佛教文化,特別是禪宗智慧,選擇弓箭作為觀照自心、砥礪精神的法門,預設了契合的文化土壤與堅實的實踐基礎
延弢法師習練禪弓
二、禪意入弓:中國化佛教文化的智慧融入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土,歷經(jīng)漫長歲月,與中華固有之儒、道思想及民間文化相互激蕩、吸收、融合,最終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體系。禪宗,作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宗派之一,尤以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主張,深刻契合了中國人的思維習慣與文化心理,對后世哲學、藝術、倫理乃至日常生活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已遠非純粹宗教信仰層面所能涵蓋,而升華為一種內化于民族精神的文化智慧與生活哲學。少林禪弓,正是這種中國化佛教文化智慧與傳統(tǒng)技藝相結合的生動范例。南朝釋寶林《弘明集卷第十四》\"禪弓煙舉而云興,慧箭雨灑以流虛”之語,形象地表達了弓箭在禪者眼中,已從殺伐之器升華為開啟智慧、破除迷惘的象征。禪弓的修習,摒棄了對獵物或敵人的外在指向,轉而以內在心性的覺察與調伏為核心。開弓、滿弓、放箭的過程,被賦予了新的哲學意涵:開弓如發(fā)心,需端正純粹;滿弓如定慧等持,需身心合一、氣息調和;放箭則如智慧抉擇,需果斷無礙、放下執(zhí)念。撫州慧藏禪師的故事,堪稱經(jīng)典注腳。他從執(zhí)著于“射鹿”這一外在目標的獵人,經(jīng)馬祖點化“自射”,轉向了對自我起心動念的觀照而“三十年張弓架箭,只射得半個圣人”的感慨與最終的“拗折弓箭”,并非否定弓箭本身,而是象征著超越了對外在形式和功果的執(zhí)著,體悟到真正的“道”在于內心,在于放下“我執(zhí)”后的自由無礙。這種由技入道、借事煉心的轉化,正是禪宗智慧與中國本土文化中內省修身傳統(tǒng)相結合的體現(xiàn),其指向在于提升個體的自我認知深度與精神自由度。這與“書禪”“畫禪\"異曲同工,禪弓亦是借助一項具體的身體實踐與技藝磨煉,作為契入禪境、體悟生命真諦的獨特文化路徑。
三、少林傳承:禪武合一的精神烙印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禪武宗”。嵩山少林寺作為禪宗祖庭,其千年傳承最鮮明的特色便是“禪武合一”。在此文化語境中,“武”不僅僅是防身技藝或體能鍛煉,更被視為磨礪意志、澄凈心念、實踐禪法的“動中禪”。習武過程中的專注、忍耐、戒律、次第以及對身體細微狀態(tài)的覺察,無不與禪修的要旨相通。而“禪”則為“武\"注入了靈魂,提供了精神指引和價值依歸,使少林武術超越了一般的格斗技術,升華為一種蘊含深厚哲學底蘊和人文精神的文化形態(tài)。雖然關于少林僧團歷史上系統(tǒng)性修習禪弓的直接文獻記載尚付闕如,但程沖斗、程子頤叔侄的經(jīng)歷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線索。這兩位深受少林武學(特別是少林棍法)熏陶的弟子,其后不僅整理傳承了少林棍法,更耗費心力撰寫出《射史》《蹶張心法》等高質量的射學專著。這至少說明,在明末少林寺的武學體系或其影響范圍內,射藝作為一項重要的武備技藝與文化形式,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重視與精研。可以合理推測,程氏叔侄的射學思想與實踐中,必然或多或少地融入了他們在少林寺習武參禪期間所接受的文化熏陶與精神影響,例如對身心合一的強調、對次第修習的重視,以及可能存在的將射箭作為鍛煉定力與專注力輔助手段的實踐經(jīng)驗。因此,當代少林寺選擇復興與弘揚禪弓,絕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對其自身“禪武并重、兼容并蓄”文化傳統(tǒng)的有機延續(xù)與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是將少林獨特的文化精神與智慧,在弓箭這一古老而富有魅力的載體上進行時代性的激活與呈現(xiàn)。
四、時代價值:活態(tài)傳承與文化自信
當今世界,文化多樣性面臨嚴峻挑戰(zhàn)。如何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保護、傳承并發(fā)展本民族獨特的文化遺產(chǎn),提升文化軟實力與國際影響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少林禪弓的復興,正是對這一時代命題的積極回應。少林寺不僅恢復了禪弓的練習,更通過舉辦賽事、研討教法、擬定標準等一系列舉措,探索其“活態(tài)傳承”的有效路徑。這種傳承,并非將歷史遺存封存于博物館,而是讓古老的智慧在當代社會中找到新的生命形態(tài),繼續(xù)發(fā)揮其涵養(yǎng)心性、強健體魄、凝聚認同的文化功能。少林禪弓,以其三重文化基因的獨特性一一既有中華射藝的禮樂之風,又有禪宗文化的內省之智,復具少林武學的剛健之氣一一構成了一種極具東方韻味的文化符號。對于國人,尤其是青少年而言,參與禪弓的實踐,不僅能學習一項技能,更能沉浸式地體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直觀地感受蘊含其中的哲學思想、倫理規(guī)范與審美情趣。這種親身體驗帶來的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是任何形式的理論宣講都難以替代的。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如少林禪弓這樣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普適性身心價值的文化項目,更能作為一張亮麗的“中國名片”,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與當代活力,從而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獨特的\"少林智慧\"與“中國方案”。
延弢法師與中國著名女子射箭運動員、教練員孟繁愛女士合影
五、結論
綜上所述,少林禪弓是一座蘊藏著豐厚歷史積淀與多元文化意涵的寶庫,而遠非一項單純的體育運動或武術分支。它上承中華射學之源,中匯中國化佛教(禪宗)之智,下接少林禪武合一之脈,凝聚了禮、射、禪、武等多重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東方身心修煉體系與文化表現(xiàn)形式。在以少林功夫為代表的少林文化于過去三十年實現(xiàn)復興性發(fā)展的背景下,少林禪弓的挖掘、整理與推廣,不僅是對一項瀕危技藝的搶救性保護,更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內核的深度激活與時代重塑。其當代價值,不僅在于為現(xiàn)代人提供了一種新穎的健身方式和競技平臺,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種可觸可感的途徑,讓人們得以連接古圣先賢的智慧,于弓弦開合之間,體悟天人合一的哲理,涵養(yǎng)中正平和的心境,砥礪堅韌不拔的意志,從而在全球化時代浪潮中,堅定文化立場,挺立文化脊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人源于本土傳統(tǒng)的深厚文化力量。
(作者為少林寺禪弓院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