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方都有它的民俗,每座建筑都有它的歷史?!秱鹘y(tǒng)民居》這本書介紹了四合院、窯洞、土樓、吊腳樓等傳統(tǒng)建筑,從北到南,它們各有其美,各有不同。
“錯落參差蒼翠間,依山就勢固如磐??图蚁茸娑囔`巧,拱出蘑菇代守邊?!蹦阒肋@幾句詩描寫的是哪個地方的傳統(tǒng)建筑嗎?沒錯,是福建的土樓。它們就像天上落下的飛碟、地上冒出的蘑菇。我很好奇,土樓真是土做的嗎?它為什么要圍成一個圓呢?查閱資料后得知,土樓還真是土做的。當地人將黏性好、含沙量較多的土壤當作建筑材料,夯實后筑成外墻。而之所以圍成圓形的,是因為在建筑輪廓周長相等的情況下,圓的面積最大,修建墻壁時能量消耗最低、資源消耗最少,遭受攻擊時·暴露在外圍的概率也最小。從西晉開始,北方連年戰(zhàn)亂,北方居民被迫大量南遷,這樣的生存境遇,逐漸造就了這種建筑風格。
一說到“青磚黛瓦馬頭墻”,我就會想到著名的徽派建筑。馬頭墻其實是古代民居的防火墻,因為形若馬頭,被稱為馬頭墻。我在安徽省博物院參觀時還了解到馬頭墻有吉祥的寓意,它借昂首奮進的馬頭造型來預示整個宗族擁有勃勃生機并走向興旺昌盛。
我從各種建筑物的形象和歷史背景里,看到了先輩的智慧,它們就像一首首凝固的詩,寫盡了中華民族這個古老民族的過去,并翹首展望著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