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攻略
1.景區(qū)內不要到未開放區(qū)域,以防迷路或遭遇危險。
2.假日期間車流集中,需合理安排時間,錯峰出行。
3.山區(qū)天氣多變, 需隨身攜帶防曬衣 或雨具。
4.山路崎嶇,建議 穿舒適的徒步鞋。
在文旅融合的時代浪潮中,那些鐫刻著文明密碼的歷史遺存,正以文化旅游IP的嶄新姿態(tài),重新定義人與時空的對話方式。如同北京西山那條青石板古道,以千年歷史為底色,以非遺技藝為筆觸,勾勒出最生動的文化IP范本,吸引著五湖四海、不同膚色的旅人,開啟一場探尋北京文明底色的奇妙之旅。
還年長八百歲的古剎,以“先有潭柘寺,后建北京城”的民諺揭開序幕。踏入山門,誦經(jīng)聲正從大雄寶殿漫出來。陽光灑進殿內,在塵埃里織出金色的網(wǎng),網(wǎng)住了釋迦牟尼佛衣袂上的鎏金。大殿外的角落里,幾個金發(fā)碧眼的年輕人正對著屋脊的鷗吻拍照,他們的低語混著香火味飄過來:“這怪獸的尾巴居然是龍身倒卷,太神奇了?!钡詈蟮摹暗弁鯓洹睋伍_幾十米高的綠云,樹冠里藏著隋唐的風與明清的雨。而二喬玉蘭則擎著400年的芬芳,枝頭上還凝著昨日游人的祈愿。轉身向東,曲水流觴的古韻在此凝結為建筑詩篇。漢白玉基座上,一道蜿蜒水槽如靈動玉帶,將《蘭亭集序》的風雅定格為一幅圖景。相傳清代乾隆皇帝曾攜群臣于此雅集,玉杯隨清泉流轉,君臣賦詩的歡宴聲似仍在雕梁間回蕩,讓千年文脈在石階青苔間悄然生長。
步人寺院深處,龍王殿的香火穿透歲月煙塵,殿檐懸掛的石魚正講述著魚化龍的傳說。這方歷經(jīng)風雨的遺存,肌理間猶存雕琢的痕跡,輕叩不同部位便有五音相和,如絲竹繞梁。在農耕文明的長河里,它曾是先民對風調雨順的虔誠圖騰,將稻浪翻涌的祈愿,都雕刻進了青灰色的石紋之中。沿著九峰環(huán)抱的寺院拾級而上,龍?zhí)端暸c古柘樹影交織成“潭柘十景”之一,九龍戲珠的飛檐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恰似一幅《深山古寺圖》。在這里,時間仿佛放慢了腳步,讓人忘卻了塵世的喧囂,沉浸在這寧靜祥和的氛圍中,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禮。
告別潭柘寺的莊嚴,沿著古道蜿蜒前行,腳下的青石板縫鉆出倔強的野草,碗口深的石窩里盛著雨水,倒映著藍天。這是元代運煤的騾馬踩出來的,算下來得有700多年了。古道兩旁,綠樹成蔭,枝葉交錯,形成了一片天然的綠色穹頂。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形成一片片斑駁的光影,宛如一幅天然的油畫。野花爛漫,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散發(fā)出大自然的味道。偶爾還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宛如奏響的美妙樂章。古道邊的茶攤飄來清香,老板熱情地用粗陶碗遞上自制的玫瑰棗茶,香甜交織的滋味,恰似這片土地的性格。偶遇挑著鮮果的山民,扁擔吱呀聲驚醒了沉睡的鳥群,撲棱棱飛向百花山方向。
行至檀谷,古道的蒼勁與現(xiàn)代休閑達成奇妙和協(xié)。若是秋日來訪,還能邂逅古道旁的火紅楓葉一一當年馬幫眼中的蕭瑟秋景,此刻化作都市人鏡頭里的“氛圍感”大片。這片被重新發(fā)現(xiàn)的谷地,如今成了都市人逃離喧囂的“心靈棲息地”。這里是一處充滿藝術氣息的地方,各種風格迥異的藝術作品琳瑯滿目,抽象的油畫,色彩大膽而濃烈,仿佛在訴說著藝術家內心深處的情感;精美的雕塑,形態(tài)各異,有的充滿力量感,有的則溫柔細膩;還有充滿創(chuàng)意的手工藝品,每一件都獨一無二,讓人愛不釋手。一家咖啡館里,一群外國游客圍坐在一起,一邊品嘗著香濃的咖啡,一邊暢談著對藝術的見解和對這次旅行的感受。天家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這里卻找到了共同的話題和共鳴。
午后的露天茶席小憩是意外的驚喜。捧著冰萃咖啡的年輕人與撫弄古琴的先生比鄰而坐,咖啡的香氣與林間松針的清香碰撞,讓人恍覺坐在“山水屏風”里品讀。去山谷劇場聽一場評書也是不錯的選擇,老藝人的京腔京韻里,藏著胡同里的家長里短。漫步于書店,書桌上一本《京西古道志》被風吹開,書頁停在記載“琉璃渠官窯”的章節(jié)。書店主人沏著茉莉花茶說:“去琉璃渠的琉璃文創(chuàng)園吧,那兒的老師傅能讓元代的‘火’,在你手里再燒一次?!?/p>
琉璃,作為北京的傳統(tǒng)非遺工藝,承載著無數(shù)匠人的智慧與心血。走進琉璃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園,仿佛進入了一個琉璃的世界??諝庵酗h散著窯火特有的焦土氣息,窯爐里躍動的火焰將砂礫化作曼妙的藝術品。晶瑩剔透的琉璃花瓶,瓶身的花紋細膩而精美;栩栩如生的琉璃動物,每一根毛發(fā)都清晰可見,仿佛下一秒就會活過來;還有色彩斑斕的琉璃擺件,造型獨特,充滿了創(chuàng)意。在這里,還可以親身體驗琉璃制作的過程,感受泥土在指尖的變幻,見證一件琉璃作品的誕生。從揉泥、塑形到燒制,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耐心與細心,每一次嘗試都充滿了驚喜與挑戰(zhàn)。
老師傅將一塊金色泥坯遞來時,才發(fā)現(xiàn)非遺琉璃燒制竟如此“接地氣”一揉泥就像和面,塑形時要運著太極般的柔勁。游客們小心翼翼地揉捏著泥土,努力塑造出自己心中的形狀。然而,琉璃制作并沒有他們想象的那么簡單。一位游客的手總是抖個不停,塑出的形狀歪歪扭扭,像是一個喝醉了酒的小人;另一位游客則用力過猛,把泥土捏得變了形,原本想做一個杯子,結果卻成了一個不規(guī)則的塊狀。但他們并沒有放棄,在老師傅的耐心幫助下,一次次地調整,一次次地嘗試。老師傅一邊指導一邊鼓勵他們:“別著急,慢慢來,琉璃制作就是要慢工出細活?!睂⒛蠛玫牧鹆乃瓦M窯爐的短短幾分鐘,仿佛握住了時光的接力棒。窯門閉合的剎那,火焰如赤龍?zhí)K醒,從窯膛深處騰起,坯體在 1100°C 的窯火中靜默地脫胎換骨。當窯溫緩緩冷卻,戴上厚厚的手套,用長鉗將親手制作的琉璃壞從窯爐取出,突然讀懂了這個“中國琉璃之鄉(xiāng)”的驕傲。有孩子舉著自己制作的“小獸”興奮不已,老師傅睞著眼笑,“這手藝傳了六百年,就盼著年輕人多摸摸,別讓它涼了。”
傍晚的山風裹著松香,把游人送到被稱為“京西隱世桃源”的紫腸山莊。這片隱于山嵐之間的村落,將北方民居的粗獷與江南庭院的雅致揉碎了重建一灰瓦白墻的民宿群依坡而建,每家院落都藏著一方天地:或是一架老葡萄藤撐起的陰涼,或是墻角一叢肆意生長的野菊。游客在此卸下背包,便成了山居歲月的臨時主人。
暮色漫過山谷時,紫腸山莊的燈籠次第亮起。獨立小院像綴在山坡的螢火蟲,露臺正對北斗七星的軌跡。竹影婆娑的庭院里,管家遞上的熱茶與遠處潭柘寺的暮鼓聲同時抵達,深谷中的夜色像一層墨藍的紗,包裹住都市人久違的深度睡眠。屋檐下的紅燈籠晃著暖光,把木柱上的青苔照出幾分柔亮。若推開雕花木窗,還能望見古道上的馬蹄印在月光下泛著微刻成了連接古今的時空坐標。
站在京西古道回望,整條路線就像串起珍珠的絲線:潭柘寺是歷史的琥珀,紫腸山莊是山水的詩行,檀谷是未來的可能,琉璃工坊是火焰的樂章,古道則是串聯(lián)一切的時光長廊。最動人的,莫過于讓每個參與者都成了文化續(xù)寫的執(zhí)筆人一當捏塑琉璃時,是在重塑北京非遺絕藝的基因;當在民宿露臺發(fā)呆時,正與馬致遠“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隔空擊掌。
如今的北京,正以這樣的方式,讓“遠來者”不再是匆匆過客,而成為讀懂它皺紋與榮光的知己。就像那條豌蜒的京西古道,唯有放慢腳步,才能在每一道褶皺里,找到這座城市最動人的表情。
潭柘拾遺
帝王樹:潭柘寺內古樹名木數(shù)不勝數(shù),最著名的當屬矗立于毗盧閣前的銀杏“帝王樹”,據(jù)推測已有1400多歲高齡,依然枝葉繁茂。
二喬玉蘭:潭柘寺二喬玉蘭植于明代,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歷史。這兩株玉蘭每年都會開出粉白雙色的花朵,一樹雙色,相映成趣,堪稱京城春日一絕。
石魚:潭柘寺龍王殿檐下,懸掛著一條青黑色的石魚。它是潭柘寺的一寶,傳說人若生病或身體某個部位受傷,只需用手輕輕觸摸石魚上相應的位置,便能奇跡般地痊愈,因此老北京人有到潭柘寺摸石魚的傳統(tǒng)。猗(yi)玕(gan)亭:潭柘寺行宮院內的一座方亭。亭內漢白玉石鋪地,石面上鑿刻有蜿蜒曲折的水槽,石槽構成的圖案從南向北看為龍頭形,從北向南看為虎頭形,堪稱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