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認為,手機像素越高,拍出來的照片就越清晰、越細膩?,F(xiàn)在的手機瘋狂推像素,動不動就上億,甚至超過了專業(yè)數(shù)碼相機的水平。
眼睛成像原理與相機類似,但不管多少像素的手機,拍出來的照片始終沒有眼睛看到的清晰。那我們的眼睛相當于多少像素呢?
要想知道這個問題,就得知道像素由哪個部位決定的。
相機的像素是構(gòu)成圖像的最小基本單位,展現(xiàn)在屏幕上就是一個小方塊,不同方塊顏色不同,大量的小方塊按照各自不同的顏色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圖像。
因此像素越高,成像質(zhì)量細膩是沒毛病的,越高的像素更能還原圖像的真實細節(jié),像素太低看起來就像馬賽克一樣。
相機的像素由“感光元件”決定,數(shù)碼相機的感光元件就像是膠卷相機的膠卷,能將光線轉(zhuǎn)換成電信號,電信號再轉(zhuǎn)換成數(shù)字信號保存。
當我們打開圖片時,數(shù)字信號經(jīng)過處理,形成我們看到的圖像。
而感光元件上有數(shù)以百萬計的感光點,每一個感光點就代表著一個像素,有多少感光點就有多少像素。
因此“底大一級壓死人”,說的就是感光元件的感光面積越大,相當于像素越多,單個像素尺寸越大,感光能力越好,拋開其他因素來說,成像效果自然就越好了。
對于我們眼睛,瞳孔相當于光圈,晶狀體相當于鏡片,視網(wǎng)膜就充當著感光元件的功能,用于接收光線信號。
在視網(wǎng)膜上,處理光信號的細胞有兩種,分別是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
視錐細胞位于視網(wǎng)膜中間部位,主要負責(zé)感受強光、感知色彩,數(shù)量因人而異,一般在600萬到800萬之間。
視桿細胞則主要感受光線強弱、感知灰度,無法分辨光線顏色,數(shù)量更多,約1.2億左右。
這兩種細胞共同處理圖像,兩者相加不過1.28億像素,如果按照像素的定義,只計算捕捉顏色的最小單位,那就更少了,只有800萬像素,完全被手機像素吊打。
當然,關(guān)于眼睛的像素還有另一種計算方式:通過角度計算。
人眼的水平視野在120度左右,垂直視野為向上60度,向下75度,共135度,這是人眼的可視范圍。
而角度可以細分為角分,人眼在一定距離內(nèi)能分辨出兩條細線的距離是0.01度,這就代表著兩個像素,因此一個像素就是0.005度。
如果將視野算作是一個120度的正方形,那在120*120度的范圍內(nèi)有5.76億個寬高均為0.005度的小像素。
因此人們也說眼睛為5.76億像素,這個算法看似嚴謹,但也存在漏洞。
在我們可見的視野內(nèi),只有視野中心對焦的一部分是清晰的,而偏離中心20度以外余光之處全是模糊的影像。
所以眼睛的像素遠遠沒有5.76億,實際上可能也只有幾千萬而已。雖然像素上比不上相機,但我們擁有強大的大腦。
大腦每天要花費大約65%的精力來處理眼睛所接受到的信息,這也是眼睛雖然像素低,但看到的場景比照片清晰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