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人們的味覺系統(tǒng)相對獨立,對鮮味的要求也達到了某種極致。那些被潮汐推送到溫州人面前的鮮味,是他們家中烹飪的起點,或許也是甌菜跨越另一片山海的籌碼。
清晨,樂清灣的海灘慢慢蘇醒,時而屬于陸地,時而歸于海洋。這片海域深受潮汐控制,淺灘之下藏著許多隱秘“居民”。與潮汐同進退的漁民們揮起特制的鐵耙,置入淺灘之中,去刮取沙地的獵物。有了日復一日的熟練功夫,漁民一手撐住充滿氧氣的輪胎,另一只手用力不停搖晃著鐵耙,最后撐起,滿載蛤蜊放入捕撈網(wǎng)中。
待到海面上風平浪靜之時,灘涂上又是另一番熱鬧光景。瞪著圓溜溜大眼睛的“闌胡”悄然冒出頭來,它們的覓食時間到了,扭動著身體,劃動著雙鰭,跳來跳去,在灘涂上尋找遺留下來的浮游生物?!瓣@胡”是溫州方言里對跳跳魚的稱呼,又名為彈涂魚,是一種能短暫離水在陸地上活動的魚類,形似泥鰍,長相丑萌。魯迅先生曾在散文《故鄉(xiāng)》中描述過,少年閏土在鄉(xiāng)下遇到跳跳魚時的新奇情形:“我們沙地里,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是青蛙似的兩個腳”。
善跳的“闌胡”行蹤難覓,但以海為生的人自有妙計。5米長的魚竿,六米長的魚線,捕捉在十米開外,從發(fā)力開始,高手只用八分之一秒的時間,就精準地吊起藏在灘涂里的跳跳魚,放入背在身后的籮筐里。自古以來,肉質(zhì)鮮嫩的“闌胡”就是深受溫州人喜愛的灘涂小鮮之一,甌江入海口一帶至今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正月青蛄二月蟹,三月闌胡蝦蛄彈。”每年三月到九月是捕闌胡的好時節(jié),七八月收獲的最肥。
漁民們籮筐里的“闌胡”很快就會被各方“截獲”,成為溫州人家的盤中菜。幾條跳跳魚經(jīng)過清燉便能化為一鍋靚湯;或?qū)⑻~去骨,加入椒鹽炸著吃;用稻草反復熏烤、滲出魚油后曬成魚干,作為一種調(diào)味品與其他海鮮搭配,提鮮的同時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而當這些跳跳魚抵達市區(qū)南塘河一畔的得爾樂之后,和寧紹平原常見的梅干菜搭配,以紅燒做法成為另一種流傳久遠的溫州風味,特別之處在于,得爾樂堅持用自產(chǎn)的梅干菜,剔除牙尖,且要經(jīng)過古法的“三蒸三曬”,咸香中帶著一絲清甜。正如清代袁枚所著《隨園食單》中所說:“腌菜如育才,非歷歲月不能成其味?!倍@間浙江老字號的溫州酒樓,在十幾年的歲月中堅守著甌菜的正味兒,也有著一批忠實的擁躉。
溫州菜之所以稱為甌菜,源于溫州古時簡稱“甌”。一個“甌”字也正應了溫州山水相隔的地形,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味覺系統(tǒng)相對獨立,保留了很多原始的飲食習慣。被海鮮喂大的溫州人,對鮮味的要求也達到了某種極致,更習慣于不溫不火、不下重味、追求原汁原味的烹飪方式。江蟹生,這道溫州人最愛的餐前小菜,就是甌菜中對鮮味的極致表達。一般會選用甌江中身帶蟹籽的梭子母蟹,遍布紅膏的繁殖期母蟹是最好的原料,用生姜粒、白糖、鹽、胡椒和醬油醋、黃酒一起腌制半小時,蟹黃如啫喱一般,吸附在上顎,入口即化,盡是鮮甜。許多外地來客大多抱著獵奇心理嘗一口江蟹生,但對于溫州人而言,這是一道悉心守護的鮮味“獨食”。
除了江蟹生這種腌制的梭子蟹,溫州人還偏愛清蒸和黃酒燉這兩種做法,而加入黃酒更能提升青蟹(溫州話稱“蝤蠓”)的鮮味。在得爾樂創(chuàng)始人之一劉崇坤的心中,黃酒是甌菜體系里排第一位的調(diào)味料,以酒代水,這在全國烹飪里是絕無僅有的。得爾樂所用的黃酒更是劉崇坤自家獨創(chuàng)的酒引子。劉崇坤的父親是一位釀酒師,帶著祖?zhèn)魇炙囜劻艘惠呑泳?,每年只釀一次,通常在立冬前半個月開始釀,放置發(fā)酵三個月至三個半月,“我老爸釀的酒,放20年、30年都不會發(fā)酸?!眲⒊缋ぷ孕艥M滿地說道。而父親所釀的老黃酒,更成就了家喻戶曉的得爾樂酒飯,讓傳統(tǒng)溫州糯米酒飯擁有了全新的味道。作為得爾樂餐飲創(chuàng)新模式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擁有30多年廚藝經(jīng)驗的劉崇坤,將這道“功夫飯”中的靈魂——酒,替換為一種復釀酒,靈感來源是溫州一道傳統(tǒng)涼菜酒泡黑棗。劉崇坤的復釀酒中加入了黑棗、枸杞和黨參,以三味中藥材提升黃酒的滋補之效,還有清甜的冰糖和醇厚的老紅糖,酒體以父親的黃酒為基底,再加入釀造20年以上的陳酒,為糯米飯解膩。最后用干荷葉封好,發(fā)酵,靜候三個月之久。從創(chuàng)意設計到呈上餐桌,劉崇坤打磨了六年之久,也讓小時候一期一會的功夫酒飯,變成如今每天都有的桌上餐。
溫州緊鄰東海,地處甌江出???,海岸線1300公里。在東海沿海常見的鮸魚,卻受到了溫州人的偏愛。在東海海鮮市場上看到的鮸魚(禁漁期以外),基本都是整條出售,被送到各個菜場,鮸魚肉加淀粉,反復捶打,做成的鮸魚肉口感緊致潤滑,用來熬湯鮮味十足,還可以在蒸熟后做成魚餅,而魚膘做成魚膠凍,淋上溫州海鮮必備配料醬油醋。造就醬油醋的是一種被稱為“烏衣紅曲”的曲種,經(jīng)它點化的老醋芳香醇厚、余味悠長,也是流傳已久的溫州味道。在溫州,醬油醋是每一道海鮮不可少的配料。紀錄片《我的美食向?qū)А分性岬揭环N比喻,溫州的醬油醋和海鮮,似一種松散的親密關系,溫州的廚師負責鮮,咸酸的口感就由食客們自己把握。
劉崇坤感嘆著這張海鮮餐桌的一絲“遺憾”,缺了僅差十天上市的肥美“子鱭”,一位季節(jié)性的溫州“土著”。子鱭,是溫州人對鳳尾魚的俗稱,因上市時間滿腹魚子,故名子鱭。生活在淺海區(qū)的子鱭,最鮮美的狀態(tài)是在甌江下游一帶生殖洄游之時。早在清代著作《隨息居飲食譜》中就已提及:“鳳尾魚以溫州所產(chǎn)有子者佳?!泵磕?~8月,不到二十天的時間里,它們會成群結隊抵達甌江的江心嶼,尤其是在江心寺之后的江面,是理想繁殖場所。子鱭形似長江刀魚,肉質(zhì)鮮嫩,經(jīng)過油煎后口感咸香,或者可以直接清蒸食用,魚骨很軟,不需要剔除。肉質(zhì)很細膩,骨頭是軟的,一般是炸和清蒸?!敖暮蟮镊q魚,潮漲不死潮落死”,這一句具有溫州特色的俚語,也應了子鱭與這座城市生活的微妙連接。
每每談及甌菜,深陷于溫州的淺海與灘涂之中,那些“細皮嫩肉”的東海小海鮮是少不了的,它們承載著洋流泛起賦予的不一般鮮味。尤其是彼時正值東海的休漁期(5月初至9月中旬),趕海人的目標變成了討小海,跳跳魚、牡蠣、望潮、海瓜子、蟶子、藤壺、泥螺等這些小海鮮,散落在街邊的各個大小食肆里,從下午到午夜,鮮甜的小海鮮就著啤酒,正是酒酣之時。水心柏林海鮮是一家老牌的海鮮大排檔,從1996 年開業(yè)至今,下午四點開門迎客時,就近乎座無缺席,溫州方言此起彼伏,是本地人口中熟悉的氛圍。從涼菜區(qū)到海鮮自選區(qū),你能直擊食材保鮮的真實狀態(tài),其間,一群望潮顯得格外活泛。這個被賦予了詩意名字的小型章魚,溫州坊間說法是,潮汛來臨時,這種小章魚的觸手會上下?lián)u動,好像盼著潮水到來,漁民們根據(jù)這一信號來判斷潮水漲落,于是名為“望潮”。望潮表層的膠原蛋白飽滿,鹽水白灼之后能充分保留它的鮮味,肉質(zhì)脆嫩彈牙,一口咬下,會在嘴里爆漿,涌出了滿滿的鮮味。而生長在溫州洞頭沿海潮間帶礁巖之上的藤壺,這種海生節(jié)肢動物就又“穩(wěn)重”一番。洞頭海岸線上,島礁層疊林立、潮汐落差大,非常適合藤壺生長。外表酷似小火山的藤壺在“抵達”海鮮區(qū)時,已經(jīng)是把為數(shù)不多的肉取出洗凈的狀態(tài),加入洋蔥和蔥段紅燒后的藤壺肉,嫩滑的口感中帶著幾分鮮甜。
海洋總是露出它慷慨的一面,海面上潮起潮落,激發(fā)著一代又一代趕海人的勇氣,也滋養(yǎng)了溫州人敢闖敢拼的性情。莫言曾為溫籍作家張翎所作小說《交錯的彼岸》寫序,其中提到“世界上有鳥兒飛不到的地方,但似乎沒有溫州人到不了的地方”。而如今,許多闖蕩世界的溫州二代帶著豐滿的羽翼,選擇回來扎根于自己成長的這片山海之間,嘉野酒店的創(chuàng)始人鮑成龍便是其中一員。鮑成龍出生在瑞安塘下梅頭,后隨父母在新疆長大,輾轉(zhuǎn)到北京讀書,后來又在意大利米蘭攻讀室內(nèi)設計專業(yè)。2019年帶著年少的記憶回到了溫州,做起了自己有濃厚興趣的酒店設計行業(yè)。
鮑成龍所打造的嘉野酒店就靜然“棲息”于三垟濕地的西側,山水之中,萬物有靈,在這種自洽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亦家亦野”的居停狀態(tài)。夏季暴曬的日光漸漸弱去,光影開始在中式庭院中展現(xiàn)出曼妙變化,穿梭在回廊之間會有一種游園之趣,而在一側盡頭的餐飲空間“山居賦”,正在試圖對甌菜作出新詮釋。餐廳之名取自山水詩人謝靈運所著《山居賦》,而包廂名也順應著向海而生、與季共生之妙,“采石華”與“拾海月”引自《游赤石進帆?!芬辉娭械拿洹皳P帆采石華,掛席拾海月”,石華即石花菜,是海水中的一種藻類;海月又名云母蛤、海貝殼,是一種可食用的殼類。
在溫州本土餐飲的大環(huán)境里,“山居賦”無疑是超前的,大部分甌菜還停留在相對老派的形態(tài),而“山居賦”嘗試用精致餐飲的形式,對本地食材進行更為創(chuàng)意性的詮釋。顯然,“山居賦”已經(jīng)摸到了一些線索,他們創(chuàng)作了隨二十四節(jié)氣流轉(zhuǎn)的創(chuàng)意風土菜單,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優(yōu)質(zhì)食材與傳統(tǒng)甌菜的鮮味之道,發(fā)生了1+1大于2的風味碰撞。本地的奄仔蟹與香格里拉的松茸,海洋和土地里的兩種鮮味精靈,以溫州傳統(tǒng)酒燉的方式相遇,鮮上加鮮;用陜西神木的黑豆手工磨制的黑豆腐與伊比利亞5J火腿片的咸鮮交織;東沙群島東星斑的鮮香與茅臺酒的醬香,在火焰炙烤的過程中迸發(fā)出驚喜的多重風味。而在“山居賦”的另一側,一間地道的溫州海鮮排檔“南樓”正在一磚一瓦地構建中,將于8月初開業(yè),新中式庭院還原著傳統(tǒng)溫州人家用餐時的溫情場景,而這些海之味閃爍著的,是潮起潮涌時漁船歸來的那一道道微光。在院落中的回廊區(qū)域,還可以散落圍坐品茶。傳統(tǒng)菜、創(chuàng)新菜,兩種形式。如藤蔓一般交錯,但殊途同歸,最終都匯聚在三垟濕地這些食肆里。適口者珍,那些被潮汐推送到溫州人面前的鮮味,是他們家中烹飪的起點,或許也是甌菜跨越另一片山海的籌碼。
作為港口的漳州,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航之地,幾個世紀以來,無數(shù)漳州人輾轉(zhuǎn)在北上南下之間,但不管漂泊在何方,食物是他們跨越大洋和山巒,與故鄉(xiāng)的一種親密連接,因為家里的這口鮮味,一直治愈人心。
全長258公里的九龍江,是福建第二大河流,亦是漳州人的母親河,緩緩穿過了這座已有1300多年歷史的漳州城。玫瑰色的晚霞讓大朵懸掛空中的云彩染上了浪漫的漸變色層。橫跨九龍江的南山橋上,幾座四腳亭內(nèi)都坐滿了納涼的本地人,人手一把蒲扇,借助江邊晚風習習,為燥熱夏日覓得一絲清涼。
而傍晚時分,正是“船底人”放釣捕魚的黃金時刻。待到八九點再去收線,通常能釣到幾條鰻魚。古法所講究的手拋網(wǎng)捕魚,容易捕獲到鱸魚、草魚、鰱魚、鯉魚和青魚等大體積的魚類,但這種放二三百米長漁網(wǎng)的捕魚法對體力要求較高,如今很少有人在用。捕來的魚,有時留一兩條家燒,招待客人時也會做全魚宴,從清蒸到紅燒再到煲湯,鮮味十足的船上家宴。但大部分新鮮的漁獲,會在每天早晨就被附近“懂行”的居民挑走,說到鮮,他們信得過“船底人”。
這些“船底人”,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船上。南門溪上,一艘艘連家船形成了一片水居社區(qū),保持著與陸地上不同的生活方式。雖然沿海地區(qū)不乏“疍民”之稱,但船上人更愛稱自己為“船底人”。“一條破船掛破網(wǎng),長年累月漂江上;斤兩魚蝦換糠菜,祖孫三代住一艙?!边@首流傳在九龍江畔的民謠,道出了“船底人”艀居水上生活的艱辛。如今只有30多戶人家生活在金峰碼頭附近的船上,大多都搬到了岸上居所。
在九龍江舊中山橋頭,漳州僅存的一座祭祀神明的水上廟宇“進發(fā)宮”,船艙里供奉九天玄女、王爺?shù)纫槐娚衩鳎?00多年來,保佑著在這片水域世代生活的“船底人”,他們依舊堅持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迎請平安王、九月十三送王船的系列儀式。2020年12月17日,中國與馬來西亞聯(lián)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xù)聯(lián)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正式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紀錄片《水居之民》中曾這樣解說道:“面對水岸關系的變故和不確定的未來,老鄭、小鄭們(守護進發(fā)宮的船底人)延續(xù)著人與船的理想關系,用迎王送船的傳統(tǒng)語言,在水面上重現(xiàn)船底人內(nèi)心的永恒故鄉(xiāng)。”
在閩南人的江海生活中,民間信仰早已融入世代生活中。和先人們一樣,這種“拜拜”精神為漳州人增添的是面對未知風浪的勇氣與支撐。據(jù)漳州民族宗教局統(tǒng)計,全市民間信仰活動場所有4700座,近200多座寺觀宮廟被列為縣級以上文物單位。閩南人保留著早晨迎接神明的習俗,一早在家附近的廟宇拜拜,已然是稀松平常之事。九龍公園在歷史上是漳州的東湖,也是從20世紀90年代起承載了許多漳州人童年的古早公園,在公園東側的新華東路上,有一座當鳳宮廟,清晨都有附近居民在廟宇內(nèi)跪拜神明,而院落里往來的人們保持著一個默契的習慣,站在院落里朝著神明所在方向拜一拜,再走進廟宇一側的鹵面攤吃早飯,人神共處的場景格外融洽。
漳州的早晨,是被一碗鹵面的鮮味喚醒的。當鳳宮的鹵面,從早晨七點開始,只賣到中午十二點就收攤。鹵面的歷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而鹵湯是這碗鹵面的靈魂,先用豬骨熬湯,再加入豬肉片、鮮蝦、魷魚干、干貝、香菇等食材提鮮,淀粉加水后勾芡,再把打散的蛋液均勻灑在鹵湯中,熬制出一大鍋,看似濃郁,但口味鮮淡。滿滿一大勺鹵湯澆到頗具韌勁的堿面之上,配料如鹵蛋和大腸,Q彈的豬皮和酥脆醋肉等,都入味十足。正如《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在社交媒體分享道:“一只笊籬,一把剪刀,一勺鮮鹵,便成就了一碗漳州鹵面的所有?!弊陂艠湎碌陌郎?,陌生人習慣性地拼桌,但沒有街邊面攤的喧嚷,認真吃好飯,是一種儀式感,出去前再拜一拜,走出當鳳宮那道圓拱形紅色磚墻,開啟平安順遂的新一天。
對漳州人而言,合家吃面是一種追本思源的事,遇到紅白喜事、固定節(jié)日聚集在一起吃鹵面,已然成為一種習俗。除了鹵面,沙茶面、手抓面、鴨肉面、椿臼面、拌面線、海蠣面線……漳州的面食種類繁多,相比而言,這些“面”只是表象,里面的湯底和提鮮配料才是主角。在漳州飲食傳統(tǒng)中,豬骨熬制的鹵湯是一種鮮味基底,講究“三次點鹵”的豆花也是如此。這一口豆花味道南轅北轍,北方人習慣咸豆腐腦,南方人愛吃甜豆花,但在漳州,豆花的風味卻出奇地一致:粉絲是豆花的最佳拍檔。
中山公園東門一側的北橋水仙花園豆花,是一家開了三十多年的老店,從1989年起,最初是鄭叔和甘阿姨夫妻倆推著三輪車沿街售賣,后來才搬到水仙花園。鄭叔負責煮豆花和鹵料,甘阿姨負責打配料。軟糯又不失嫩滑的豆花,怎么“沖”是關鍵。用本地黃豆磨成的豆?jié){,加入地瓜粉攪拌后沖石膏,二十分鐘后成豆花,再用缸存儲。水仙花園的豆花粉絲,味道基底是祖?zhèn)鼷u湯,鋪上一層彈脆順滑的蓮蕉粉絲,再盛上幾勺綿軟的豆花,有鹵有炸的50多種配料自由搭配,食物們恰如其分。
閩南敘事的古早味,大多都是圍繞著這四方古城展開的,勾勒在老城生活的慢節(jié)奏之中。這座依水而興的古城,街道里多是煥新的閩南典型紅磚建筑,整齊劃一。保留較完好的幾座明清石牌坊、文廟建筑群、中國第一座中山公園,依舊鮮活訴說著閩南故事的古往今來。古城里隨處可見的小吃店也是藏龍臥虎,食物的新鮮程度有保障,畢竟就地取材,北橋市場就在古城北不到兩百米開外。早上六點到九點是最忙碌的時間段,來自漳州各個區(qū)域的鮮貨滿滿當當,所謂“十里不同風”,潮汕人愛吃的堿面和炸料、燉湯用的新鮮草藥、配粥的閩南咸牛奶、漳浦的魚丸、東山島的活鮮海產(chǎn)和白蘆筍……這些清鮮的食材,來自漳州的山和海之間,彌足珍貴,是漳州人有關家中餐桌的記憶,也是他們對踏實生活的一種歸屬感。
隨著閩菜出走他鄉(xiāng)后,在全國范圍內(nèi)影響力擴展,福建食材的山海鮮味也頗受關注。位于福建最東南端的東山島,順其自然地接受著大海的饋贈,靠海吃海,以鮮入味,在大大小小的海鮮大排檔里,東山小管都是寵兒,當?shù)厝朔Q這種小魷魚為“一口管”或“小管仔”,每年夏天洄游到東山島繁衍。因小管喜光,夜晚的海面上,常能看到漁民們點亮白熾魚燈吸引小管們聚集后以便捕撈。而呈上餐桌的白灼小管,鮮嫩微彈,還帶著海水的味道。
除了小管,東山島養(yǎng)殖的巴浪魚油脂度高,也是關注度很高的福建食材之一?!鞍屠藶懿烁?,好吃毋分某(妻子);菜脯炣巴浪,好吃毋分翁(丈夫)?!睆倪@句流傳在島上的俗語,不難窺見東山島上居民對巴浪魚的愛。巴浪魚幾乎是東山人的餐桌必備,即便在休漁期,也有曬干的巴浪魚。當?shù)厝诉€常常用巴浪魚與東山縣產(chǎn)的白蘆筍煲湯,白蘆筍的多種游離氨基酸都在湯頭里,湯頭格外鮮甜。與其他蘆筍相比,東山縣產(chǎn)的白蘆筍蛋白質(zhì)含量高出20%,糖分含量高出30%,而蛋白質(zhì)含量越高,味道越鮮,這里的白蘆筍就以“又甜又鮮”在蘆筍家族中脫穎而出。后來因為種植面積縮小,又呈現(xiàn)出“物以稀為貴”。
“地上香瓜熟,枝上紅荔枝。新筍園中剝,早起食諳糜(粥)。臚膾莼羹好,嘸值(不比)水(田)雞低(甜)?!笔橇终Z堂在晚年間用閩南話語音寫的一首五言詩,在鄉(xiāng)音噥噥間,是他對故鄉(xiāng)漳州風味的回憶與思念。作為港口的漳州,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航之地,幾個世紀以來,無數(shù)漳州人輾轉(zhuǎn)在北上南下之間,但不管漂泊在何方,食物是他們跨越大洋和山巒,與故鄉(xiāng)的一種親密連接,因為家里的這口鮮味,一直治愈人心。
潮州人自有一套時間系統(tǒng),很松弛,不疾不徐。“不著急、慢慢來”,是源于時間長河里的一種積淀,早已流淌在這座城市血脈里,就像他們喝功夫茶一般。但在這套時間系統(tǒng)里,談到吃,出于潮州人對鮮的執(zhí)念,就要切換到“爭分奪秒”模式了,從小時追到分鐘,甚至精確到幾秒,都要搶在時間的前面。
這座城市的蘇醒速度,會比其它地方更緩慢一些。即便晨光像潮水一般從街邊餐館的墻面上漲起來,但店主們有自己的時間系統(tǒng),待到時間指針七點半、八點、八點半……他們才不慌不忙地陸續(xù)拉開卷閘,熟練地將塑料凳擺在路邊,在狹窄的街巷里迅速劃分出自己的美食地盤。
潮州人自有一套時間系統(tǒng),很松弛,不疾不徐?!安恢?、慢慢來”,是源于時間長河里的一種積淀,早已流淌在這座城市血脈里,就像他們喝功夫茶一般。但在這套時間系統(tǒng)里,談到吃,出于潮州人對鮮的執(zhí)念,就要切換到“爭分奪秒”模式了,從小時追到分鐘,甚至精確到幾秒,都要搶在時間的前面。
一切都在爭分奪秒。清晨六點左右,大塊大塊的新鮮牛肉,隨著廚師肩臂上肌肉起伏被不斷捶打,至少反復30分鐘,力量均勻,中途不能停止,持續(xù)捶打、挑筋,如此反復數(shù)次,才能形成細致綿密的牛肉糜。而打好的肉糜,必須馬上開始攪拌,保持在恒定的低溫中進行,再到溫水中定型,隨后分為軟漿和硬漿兩種,而軟漿牛肉丸頗受本地人喜愛,口感細滑、肉質(zhì)更彈牙。
午后,待喝完這杯茶,就到火鍋店解牛師傅“爭分奪秒”的時候了,他們要在四小時內(nèi)完成對牛肉的分解,有時牛肉還處于跳動的狀態(tài),不僅避免乳酸堆積,這也更迎合了潮汕人對鮮食的追求。一個小時內(nèi),一頭牛被分解出十幾個部位,而解牛師的刀工技術決定了肉的紋理與厚度,更影響著每個部位的口感。譬如,牛后腿部的嫩肉,瘦中帶肥;牛肩胛部的匙柄,入口柔軟又彈牙;牛后腿肌腱的五花趾,一絲嚼勁又爽脆;還有可遇不可求的脖仁,肥嫩又有嚼頭。
興起不到三十年的時間,潮汕牛肉火鍋已經(jīng)開遍全國。但古時,潮汕并沒有食牛肉的傳統(tǒng),而且在農(nóng)耕時代,牛是重要的伙伴,有令禁宰耕牛。后來隨著客家人沿著韓江南下,把這種飲食習慣帶到了潮州。如今,在潮州城內(nèi),各種帶著“官塘”標識的牛肉火鍋店數(shù)不勝數(shù),距離潮州市區(qū)十幾公里外的官塘鎮(zhèn),聚集著眾多屠宰場,“官塘”也成為新鮮牛肉的地理代名詞。在潮州古城外的老曲牛肉火鍋,是一家開了三十來年的老店,販售的牛肉也一直來自官塘。在這家兩代經(jīng)營的火鍋店,餐位不多,基本是來吃晚飯小聚的鄰里街坊。
店家麻利地上菜起鍋,鍋底是80攝氏度的低溫清湯,還有放好的牛肉丸和牛筋丸,待到水滾起來,提醒我們可以關火燙肉了。不能太熟,是潮汕牛肉火鍋對食鮮的另一個要求,至于燙多久,一切都在精準的計算中。五花趾只需要“三起三落”,爽脆中帶有一絲韌度,胸口油涮足三分鐘,爽脆而不膩口。對于食鮮的潮汕人而言,搭配牛肉火鍋的只有沙茶醬,但這沙茶醬是從南洋傳來的風味,鮮咸中帶點甜辣,提鮮增味?!坝浀眉佑团?!”隔壁桌的幾位本地人,突然轉(zhuǎn)頭來提醒我們?;秀绷艘幌拢趴吹轿沂种信e著的一盆麻葉,“涮麻葉之前,加點油到鍋里,能減少麻葉的澀味?!钡昙亿s忙來補充道。麻葉是潮汕人偏愛的一種應季蔬菜,采摘時,只有葉梢五到六片的嫩葉適合食用,日常家中餐桌上常見的多是普寧豆醬炒麻葉。
為這場鮮味十足的牛肉火鍋收尾的是粿條,作為潮汕地區(qū)最重要的主食之一,這種用大米加工而成的米制品,在湯底中充分吸飽了各個部分牛肉的鮮美,口感細韌滑口。潮汕人的生活,從早到晚,都離不開這碗粿條湯,甚至帶到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有潮汕人在的地方,就有粿條湯。通常在檔口小鋪,會有加牛肉丸或鮮牛肉的多種選擇,滿足口腹之欲的最好方式,是不妨連湯底都喝個精光。
對于潮汕人來說,生吃是享受海鮮之味最好的方式之一,要搶在時間的前面享受那份鮮甜,了解到潮汕風味最鮮的一面。而中國人吃魚生的習慣,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潮汕地區(qū)五百多公里海岸線,四季有著不同的物產(chǎn)。比起汕頭,潮州離海更遠一點,背靠韓江的潮州,就以淡水魚為主,秋季是淡水魚最肥美的季節(jié),也是吃魚生的最佳時機。經(jīng)過十分鐘風干后的魚肉緊致又有彈性,輕薄的魚片最大程度保證了魚肉的鮮嫩。搭配清涼爽口的各種蔬菜,還有由豆醬、芝麻油和沙姜末調(diào)制而成的靈魂蘸料。
潮汕人對烹飪海鮮的要求是“鮮而不腥,嫩而不生”,被當?shù)厝朔Q為“毒藥”的生腌便成了最好的方式,吃一次就戒不掉。幾盤生腌,一碗白粥相送,是他們對風味的極致追求。而這種極致也延續(xù)到了腌制時間的精準控制上。小海鮮腌制的時間,基本是從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有后身硬殼的腌制時間也不會超過24 小時,將蒜末、辣椒粒、芫荽、醋、酒、醬油、香油等調(diào)味料攪拌均勻,味道層次更為豐富,而腌制后的海鮮呈現(xiàn)出彈牙的膠狀,令人第一時間嘗到最佳口感。
“打冷”,是當?shù)厝藢ο沟恼f法。在古城外居民區(qū)一側的楓春白粥,通常晚上是店里最熱鬧的時候,一直至凌晨三點。兩層樓的用餐區(qū),坐得滿滿當當,生腌蝦、生蠔、膏蟹、血蚌、海螺、墨魚仔,都是當?shù)鼐用駛兊摹按蚶洹笔走x,還有新鮮的午筍魚、黃花魚、白鱸魚和巴浪魚,蒸煮讓鹽分滲入使得肉質(zhì)更加鮮美,自然攤晾后制成了這道魚飯。雖然名稱是“魚飯”,其實里面沒有飯,只是沿海地區(qū)漁民把魚當作一種日??诩Z,用最簡單的烹飪方式,保留了最原始的海洋風味,至今已傳承了千年。
這套完整的潮汕飲食話語體系,都可以在潮州這座“活著的”古城里,找到一個個鮮活的微型文化窗口。古城里仍有5.8萬原住居民,自然而然的日常生活氣息,交織成剛剛好的動人煙火。潮州古城以太平路為中軸線,720多條街巷,古韻猶存。牌坊街上,在不到兩千米的道路上,23座石牌坊沿街矗立,訴說著1600多年歷史。散步其間,時間又有了自己的法則。你不知會突然身處在哪個歷史的節(jié)點,或走進了誰的故事里。
一處名為“松廬”的古厝,則傳遞著一代國學大師饒宗頤的百年目光。“南有饒宗頤,北有季羨林?!别堊陬U18歲時,在這個潮州家中藏書十萬余冊的“天嘯樓”,完成了《潮州藝文志》的編撰。而在頗具蘇州園林雅致的“莼園”中,登上方亭,便可遠眺城中古厝新居,層層疊疊,猶如置身電影《星際穿越》超立方體中,以一種超越時間的方式與過去對話。眼前緊鄰是一座典型的傳統(tǒng)潮汕院落,名為“不驕”,是有熊酒店在潮州打造的“潮”派生活地之一。從“松廬”院落一側,便可推開木質(zhì)門來到桐華書屋,亦是有熊酒店辦理入住的區(qū)域,擺放著中國各地傳統(tǒng)文化與古建相關的書籍?!凹壹喝?,來食茶!”而這一杯地道的潮州鳳凰單叢茶,則是“潮”派游園的開始。
穿過光陰斑駁的門廊,是兩進院落式客房“不驕”和“無悶”,取自《易經(jīng)》中的“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在隱居中覓得內(nèi)心的一絲平靜,而客房院落中心是一壇正在以勃勃生機迎接夏天的荷花。清晨坐在院中飲茶區(qū),彼時生命力具像化了,是柔光穿透樹葉時隨風搖曳的斑駁光影。陽光會在下午四點準時抵達屋內(nèi),穿過木雕門框,緩緩落在木質(zhì)紋理的桌椅之上,不疾不徐,入鄉(xiāng)隨俗,應了潮州人的性情。
在這座現(xiàn)代園林中,游園之妙體現(xiàn)在立體式“借景”上,一步一景,豁然開朗。一棵200多年的蘋婆樹高聳其間,用一片盎然飽滿的綠意,悉心擁抱著整座“趣園”。抵達集中式客房所在樓的二層和三層時,電梯打開的那一刻,從不同角度與“莼園”方亭來了一次溫柔對望。在三層露臺上,是靠近下水門的一段潮州古城墻,換到茶室(拙窩)一側,又可俯視饒宅全貌。一點新、一點舊,一片自然、一片古建,彼此呼應、相襯成景,也許這就是新式潮派生活的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