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中外的揚州“獅子頭”屬于淮揚菜系,傳說和隋煬帝有關。當年,隋煬帝下?lián)P州賞瓊花,讓御廚創(chuàng)制菜品以紀念揚州之行。御廚以揚州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為主題,做成了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葵花斬肉四道菜,而葵花斬肉就是“獅子頭”的前身。隋煬帝看到后龍顏大悅,遍賜群臣,于是這些菜在江南風靡起來。
至于“獅子頭”的得名,據(jù)說是源于唐代郁國公韋陟??腿伺e杯恭維韋陟半生戎馬,應該配九頭獅子帥印,韋陟指著桌上的葵花斬肉說,此當改作“獅子買”,于是這道硬菜橫空出世。然而,歷史上的韋陟是顯宦出身,其父韋安石被封為郁國公,韋陟的國公襲自父親,他自己則是中書舍人、吏部尚書之類的文官,并沒有戎馬半生,掌帥印屬于無稽之談。也有傳言說,“獅子頭”和“葫蘆雞”系韋陟家的廚師創(chuàng)制,但時間久遠,已無法辨其真假。
“獅子頭”其實到清代才開始盛行。徐珂在《清稗類鈔·飲食類》說:“獅子頭者,以形似而得名,豬肉圓也。豬肉肥瘦各半,細切粗斬,乃和以蛋白,使易凝固,或加蝦仁、蟹粉。以黃沙罐一,底置黃芽菜或竹筍,略和以水及鹽,以肉作極大之圓,置其上,上覆菜葉,以罐蓋蓋之,乃入鐵鍋,撒鹽少許,以防鍋裂,然后以文火干燒之。每燒數(shù)柴把一停,約越五分時更燒之,候熟取出。”他將“獅子頭”的構成、做法、外形都說得明明白白,“以形似而得名”,倒是和傳說并無二致,豬肉丸子像獅子頭,就取名“獅子頭”,也符合菜品命名的一般規(guī)律。
到了現(xiàn)代,“獅子買”的制作方法越來越多樣,主料有用豬肉的、有用豆腐的,烹飪方法可以燉、蒸還可以紅燒,配料有蟹粉、河蚌、風雞等。其中,紅燒獅子頭又稱四喜丸子,畫家張大千擅做此菜,所用的豬肉三肥七瘦,講究細切粗斬,切成米粒大小即可,太小不好受油。
在滄州,當?shù)厝税选蔼{子頭”玩出了新名堂。電視劇《神醫(yī)喜來樂》中,食為天飯館的老板賽西施擅做“鐵獅子買”,令食客們贊不絕口?!拌F獅子買”就是“獅子頭”,實乃豬肉丸子,主料、配料、外形等都和揚州“獅子頭”差不多。揚州“獅子頭”名聲在外,賽老板大概是學了訣竅仿制的,所以改了名字。但她不是胡亂改的,保留了“獅子頭”,因為在清代“獅子頭”已經(jīng)風行,成為全國名菜,加了一個“鐵”字,則和滄州本地的老物件鐵獅子有關。
滄州古城內(nèi)的鐵獅子造于后周廣順三年(953年),身高3.9米,頭高1.5米,身長6.8米,寬3米,重超40噸;背負巨盆,直徑2.1米;獅子頭發(fā)是波浪形,少許毛發(fā)旋卷。據(jù)《滄州縣志》載,獅子“頭頂及項下各有獅子王’三字,右項及牙邊皆有‘大周廣順三年鑄七字,左肋有‘山東李云造’五字。腹內(nèi)牙內(nèi)外字跡甚多,然漫滅不全,后有識者謂是《金剛經(jīng)》文。頭內(nèi)有‘竇田、郭寶玉’五字,曾見拓本,意系冶者名字,體為古隸?!?/p>
一道從古傳到今的“獅子頭”,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原料、做法和名字,雖然其內(nèi)在千變?nèi)f化,但是外在形態(tài)卻始終如一,一直是一枚圓滾滾的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