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出版《嵩縣地名》《嵩縣非遺》等歷史文化叢書。
1
陸渾湖東的背后,是連綿無盡的山脈,不知道它從哪里來,又不曉得它到哪里去,高高低低,層層疊疊,仿佛十萬天軍,等你檢閱。山上少見參天巨木,但連年綠化的樹木,加上野生的栗樹、連翹、酸棗等,成片成片的,倒也不乏草木蔥。這茫茫群峰,數(shù)以百計,大多隱匿于歲月之中,連名字也未曾留下。其中最為人知曉的,當屬七峰山與禹王山。
七峰者,七仙女之化身也。七座山峰緊密相連,傳說是七仙女下凡。而筆者感覺似乎有點牽強,倒不如說是七位兄弟,手挽手、肩并肩,身姿筆挺,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令人心生敬畏。七峰山與伊河對岸的疊翠山,遙遙相對,一陽一陰,恰似一對初戀情人,靜靜仁立,歷經(jīng)千年時光,似有千言方語,卻又默默不語,宛如一場無聲卻深情的凝望,成就一段婉約凄美的故事,也凝結(jié)了“七峰對疊翠”的嵩州美景。
禹王山與沙坡,這兩個鐫刻著歲月褶皺的地名,輕輕一轉(zhuǎn),便將世人的目光拽入五千年前的蒼茫洪荒。彼時,黃河濁浪滔天,泛濫成災(zāi),堯帝命崇地伯鯀擔起治水重任。鯀以筑堤之法與水抗衡,然而九年光陰轉(zhuǎn)瞬即逝,洪水依舊桀驁不馴。田湖一帶依然汪洋恣肆,人稱“五洋江”;九皋之地,沼澤如迷宮般蜿蜒盤桓,暗藏危機。舜帝雷霆震怒,下令處決鯀。剎那間,鯀的鮮血潑灑在連綿山嶺間,染紅了道道山梁,這片浸透血淚的土地自此被喚作“殺坡”,后演變成了如今的沙坡。嶺下那條河被稱為“崇義河”,也是后人對不辭勞苦、崇尚天義的精神品格的謳歌。痛失至親的大禹,化悲痛為力量。他以殺坡為根據(jù)地,在痛定思痛中復(fù)盤父親治水的得失,改“堵”為“疏”,順應(yīng)水往低處流的特性,引河疏浚,讓肆虐的洪水重歸平靜。治水征程中,大禹與居住在三涂山上的三涂女喜結(jié)連理,卻在婚后第四日便匆匆別離。多少次途經(jīng)家門,他都未曾踏入半步。也就是在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里,伊河三闕一一三涂闕、陸渾闕、龍門闕(伊闕),在轟鳴聲中次第開啟,伊水裹挾著千鈞之勢奔涌而出,浩浩蕩蕩匯入黃河。為銘記大禹的豐功偉績,人們將沙坡背后的山峰冠以“禹王山”之名,將他曾筑臺觀水的地方稱作“禹王臺”。那山、那臺,如輾鱸和井,融入民間,成為不朽。
2
在大山與平原交織的緩沖地帶,嶺與溝相依相偎,勾連出許多的滄桑與故事。
飯坡嶺的故事,與人們口口相傳的“王莽劉秀”傳說緊緊相連。遙想當年,劉秀舉兵反抗王莽暴政,卻一路遭受追殺。一日,饑腸轆輾的劉秀剛捧起士兵熬煮的面疙瘩湯,未及下咽,便見遠處煙塵如烏云翻涌,喊殺聲似驚雷炸響。生死關(guān)頭,劉秀無可奈何,將那碗救命湯順著山坡潑灑而出。后來,人們?yōu)殂懹涍@段歷史,便將此地命名為“飯坡”。
馬駒嶺的傳說,則充滿了神秘的奇幻色彩。在七峰山西面的神馬溝里,相傳住著一匹通體閃耀金光的金馬駒。某個盛夏,這匹金馬駒踏著熾熱的日光,來到一座草木葳蕤的丘陵之上,歡快地啃食著鮮草,然而大快朵頤之后,口渴如焚。它四處尋覓,終于在一條山溝的石槽中發(fā)現(xiàn)了清冽的泉水。于是,金馬駒暢快地飲水解渴,又在水中嬉戲洗澡,隨后鉆進一旁的石洞里乘涼歇息。當它起身返回時,在石槽邊的石板上,赫然留下了兩個深深的馬蹄印。從此,人們將那個石槽喚作馬槽,那處石洞稱作金馬洞,這條山溝名為馬槽溝,而這座承載著神奇故事的丘陵,便成了如今的馬駒嶺。
命運的絲線穿梭千年,將八道溝與被尊為“元圣”“廚師鼻祖”“湯藥鼻祖\"的伊尹緊緊纏繞。傳說,伊尹之母伊姑,棲居伊河北岸距城五里的泥河村。一日,她于伊河清波間邂逅一枚仙桃,便細細咀嚼吃下。未曾想這一食,竟種下生命的奇跡。眼見肚子一天天大起來,招來鄰里的冷眼與非議。臨盆之際,伊姑羞對父老,一個人獨涉伊水,向東前行十里,尋至一處溝畔的古桑林。那棵中空的老桑樹,似是上天安排的搖籃,她蜷縮其中,誕下了后來名震天下的伊尹。從此,被伊姑產(chǎn)子鮮血浸染的土坡,化作紅土坡、赤土坡,這片溝谷得名空桑澗、桑澗溝,今又稱沙溝。伊姑的母親與嫂子聞聽后,曾攜帶雞蛋和米面前來探望,來面灑落之處,成了白土元村;支鍋生火做飯之地,喚作支鍋石村。
誰承想,剛剛出生的伊尹和其母親,時運不濟,命途多舛,接連遭受打擊??耧L(fēng)裹挾著暴雨,洪水如猛獸般襲來,虛弱的伊姑在風(fēng)雨中飄搖。無奈之下,她含淚將啼哭的幼子置于樹洞,翻越重巒向東奔逃。那一步三回首的眷戀,驚碎了魂魄,感動了天地。她最后回望愛子的高地,成了今日的臺上村;聲聲呼喚之處,化作念子溝;彷徨無措之所,喚作焦溝;眼見與骨肉漸行漸遠,只能黯然離去的地方,被后人稱作揚長溝。最終,心碎神傷的伊姑,倒在了這片承載著太多悲歡離合的土地上。突然,風(fēng)卷黃沙,將伊姑身軀葬人幽深的山溝中,形成至今仍巍然屹立的巨冢一一伊姑冢。這條溝,后人叫作落溝、洛溝。溝的中游有一個瀑潭相連、風(fēng)景旖旎的地方,名喚龍?zhí)稖稀O掠伍_闊,王地肥沃,被稱作干澗溝,現(xiàn)為飯坡鎮(zhèn)大坪村所在地。
伊姑拋下幼子向東離去,但生命的奇跡悄然上演。尚在襁褓中的伊尹于絕境中頑強存活,被途經(jīng)此地的采桑女發(fā)現(xiàn)。采桑女越過山嶺、穿過溝壑向北而行,將他送至有莘國國王府上。此后,伊尹由王府廚師撫養(yǎng)成人,而這條承載送子之路的“抱子溝”也由此得名。有莘國的核心區(qū)域位于牛寨、上坡一帶,此地田疇平曠,沃野連綿,物產(chǎn)豐饒,富甲一方。出仕之前,伊尹隱居于此,“耕有莘之野,樂堯舜之道”,牛寨附近的莘莊、莘樂溝都留存著他生活的痕跡。他天賦異稟又勤勉奮進,不僅鉆研烹飪技藝,還深入探究三皇五帝與堯舜的治國方略,最終引得求賢若渴的商湯三顧茅廬,成就了“三聘伊尹\"這一流傳千古的佳話。
山嶺和田疇的前面,是那條流淌干年的伊河。伊河發(fā)源于欒川熊耳山南麓,自西向東,于崇山峻嶺間奔騰馳騁,待流經(jīng)三涂闕與陸渾闕之間的廣袤原野時,方才放緩腳步。在此,它沖積出巨大的扇面地形,滋潤、養(yǎng)育了兩岸百姓。
記憶中,汪莊有大片蔥郁的竹園,外婆家就坐落在竹林間的小溪之旁;樓上一帶,數(shù)百畝蘆葦蕩隨風(fēng)搖曳,每逢端午,這里便是人們采摘粽葉的好去處。牛寨、寺莊等地,稻田成方,楊柳成行,蛙聲陣陣,水車吱呀,恰似江南水鄉(xiāng)。
隨著陸渾水庫建成,許多承載著歷史記憶與文化的村莊和建筑被淹沒在汪洋水澤之中。那香煙繚繞、莊嚴肅穆的湯王廟,巍峨聳立、氣勢恢宏的永定寺,寨墻高筑、防御堅固的牛寨,還有那船來船往、一派繁榮的大石橋碼頭,都永遠沉睡在了水底,只給人們留下一聲嘆息,仿佛一場遙遠而縹緲的舊夢。
3
當目光從村名考究的微觀視角抽離,湖東于我,宛如一本厚重的典籍,緩緩翻開,每一頁都鐫刻著歲月的密碼與人文的光輝。
溯其源,可見歷史長河奔涌不息。自大禹治水的遠古傳說,至伊尹伊陟父子的賢明佳話,五干年光陰流轉(zhuǎn),湖東始終是河洛文明長卷中濃墨重彩的篇章,亦是嵩縣深厚底蘊的生動注腳。歲月在此沉淀,將古老的故事揉進每一寸土地,讓歷史的余韻在街巷阡陌間悠悠回蕩。
觀其貌,滿自皆是自然與匠心共繪的畫卷。此地山水,自古便以形勝揚名。嵩縣“八天景\"中,七峰疊翠的雄渾、曲里溫泉的氤氳、陸渾春曉的綺麗、伊水秋聲的清越,皆在方圓十幾公里的天地間次第鋪展。近年來,經(jīng)精心雕琢,湖東舊貌換新顏,昔日的山水秘境化作游人如織的勝地。每逢節(jié)假日,熙熙攘攘的人群紛至沓來,這片承載著自然靈韻的土地,更因迷人風(fēng)姿贏得“中原洱海\"的美譽,聲名遠揚。
品其韻,方知鐘靈毓秀,人杰輩出。一方水土的興衰,總與家國命運緊密相連,而標志性的人物,則是這片土地的精神脊梁。隋唐之際,梁毗、梁肅一族名震朝野;明清之時,伊河南岸“五大家族”一汪莊汪氏、衙里陳氏、牛寨王氏、寺莊崗上傅氏與雷氏,如璀璨星辰,照亮嵩州的歷史天空。這些家族文脈綿延,勛業(yè)輝煌,先后有13人登進士第,17人高中舉人,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少保、監(jiān)察御史,有知府、知州、知縣等。他們?yōu)楣僬咝膽鸭覈?,或主政一方,或位列朝堂,以清正廉明之姿,書寫惠民濟世的政績,身后得享鄉(xiāng)賢祠的尊崇;為文者浸潤河洛靈秀之氣,或吟詩作賦,或修史立言,留下諸多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成為后人探尋歷史、感悟山水、品味文化的寶藏;為武者臨危不懼,無論是武夫干總,還是貧民書生,面對外敵侵擾,皆能舍生取義,以血肉之軀捍衛(wèi)家園。為人處世,恪守孝悌忠義,敦親睦鄰,樂善好施,以高尚德行滋養(yǎng)鄉(xiāng)風(fēng)文明。近代以來,湖東文脈從未斷絕,一代代英才承先輩之志,續(xù)寫著新的傳奇。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白居易筆下的江南盛景,在陸渾湖東亦能覓得幾分神韻。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以其深厚的歷史、絕美的風(fēng)光、卓越的人文,令我深深眷戀。愿這份熱愛,如伊水長流,生生不息。愿湖東的魅力,似日月光輝,永遠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