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正是踏浪尋芳的好時節(jié)。暑假伊始,我們一家決定來一場海南環(huán)島行,翌日清晨,我們便背著行囊踏上了愉快的旅途。車窗外綠意綿延,蟬鳴與歡笑聲交織,連空氣里都透著歡樂的氣息。
我們抵達儋州東坡書院時,暑氣正盛。踏入園區(qū)的剎那,荷風(fēng)裹著墨香撲面而來。東坡橋橫跨碧潭,田田荷葉間,荷花或綻如粉霞,或苞如碧簪;風(fēng)過處,花影與橋影共舞。遙想當(dāng)年蘇軾在此要是也能有如此景致相伴該多好!
前行至“載酒亭”,橫匾“魚鳥親人”四個字蒼勁有力。這座蘇東坡會友議事的古亭里,圓桌木凳猶存,仿佛還能聽見宋代雅士的高談闊論。東園的東坡笠屐銅像尤為傳神:他頭戴竹笠,足蹬木屐,躬身與鄉(xiāng)民交談的模樣,正是“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的鮮活寫照。展廳內(nèi),郭沫若題詩碑與歷代碑刻相映成趣,訴說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是如何在貶謫歲月里以樂觀豁達悟熱了海島的文三亞市第一小學(xué)小記者 邢煒彤化荒原。
在文昌航天科普中心,“千年飛天夢”有了具象注腳。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到火箭升空的壯舉,從“東方紅一號”升空到“嫦娥五號”探月采樣,展廳內(nèi)的火箭殘骸與模型陣列,勾勒出中國航天的攀登軌跡。攬月館里,長征系列火箭模型直指穹頂;問天館中,航天員訓(xùn)練設(shè)備令人驚嘆。當(dāng)講解員說到“自主創(chuàng)新是我們的航天密碼”時,看著玻璃柜中斑駁的火箭零件,我突然懂了什么是“自力更生撐起飛天夢”。那些金屬劃痕里藏著中華民族叩問星辰的倔強。
旅程中,我們還邂逅了落差百米的瀑布,水流如銀河傾瀉;探訪了馬鞍嶺火山口,黑色玄武巖記錄著地球的脈動。環(huán)島一周回到三亞時,夕陽正為南海鍍上金邊,椰林的剪影在沙灘上搖曳成詩。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碑?dāng)東坡書院的荷香與航天城的金屬氣息在記憶里重疊,我忽然懂得:旅行的意義,是在東坡橋的晨光里觸摸文化的厚度,是在火箭殘骸前感受科技的溫度,更是用腳步丈量山河時,讓眼界與胸襟一同生長。這片被海風(fēng)與陽光浸潤的海島,終將成為我生命里一本永不褪色的立體書卷。
指導(dǎo)老師:曾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