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4日,錢理群和老伴崔可忻賣了房子住進養(yǎng)老院,至今已近10年時間。
賣房住養(yǎng)老院,這是個大膽的決定。10年前,作為第一批入住那所新建成的養(yǎng)老院的老人,他們可謂大膽且先鋒。他們“摸著自己過河”,開始了一趟未知的旅程。這10年間,錢理群經歷了不少事:老伴患癌離世、自己患癌…每件事都給他帶來不小的沖擊,也讓他寫了好幾本關于養(yǎng)老的書。近日,他的又一本新作《養(yǎng)老人生》出版,從2015年入住時“活力養(yǎng)老”的“老年探險家”,到如今喪妻患病,卻依舊想在精力允許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更多的作品,錢理群有了完全不同的感想。
大眾面前那個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魯迅的知名學者錢理群決定“摘掉面具”,因為“別人會忘記你的,那就完全回歸到純真的自我”。
這里不是世外桃源
人到老年,交友不易—這是兒童文學作家金波的感慨。
金波是與錢理群最早一撥兒入住燕園的老人。他入住養(yǎng)老院之前有過一番設想。人到老年,因為身體或精力的原因,總是力不從心,如果入住養(yǎng)老院,那么生活上有人照顧,精神上可以結交新朋友,開啟一段省心省力的活力養(yǎng)老生活??梢蛔∵M去,金波感受到了另一種情況一老人多體弱,在這里見到的多患有疾病,老人之間談論的話題也是病痛甚至死亡。逐漸地,他感受到一種無奈和孤獨。因為思慮較多,所以又會生出許多怪異的想法。有焦慮,有怨氣,而且找不到人去訴說。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錢理群。
在一次飯后,他也不知道怎么的,就把積攢的滿腔煩惱一股腦兒傾訴給了錢理群。沒承想,錢理群聽后只是用平緩的語氣跟他說:“這里也是個小社會啊?!?/p>
這里也是個小社會!一句話,讓金波從種種困惑中走了出來,也讓他反思住進來后的種種不適應,繼而清醒過來。他開始承認,自己就是要在這個“小社會”里度過余生,這里就是一群無法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老人。無論從前是如何高官厚祿,有多少功名聲望,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取得過多么耀眼的成績,在養(yǎng)老院,大家都是平等的人。這么想著,金波不再別扭,開始參加活動、聚會,結識了更多的朋友,也開始尋找老年生活的新目標。
其實在初入養(yǎng)老院階段,許多老人都有一定能力尋找自己的新生活。養(yǎng)老院組織了各種活動,如舞蹈、音樂、健身、朗誦、讀書會等,還有鄰里關懷走廊。大家每天聚在一起參加活動、聊天,感情逐漸濃厚,陌生人變成了好鄰居、好朋友。
這便是錢理群所說的“摘掉面具”。在《九十歲的一年》里,錢理群讀到了這樣一句話:“為了你,我已擺脫了自我,不戴面具地踐行生活即我內心最深處的那種生活。”他眼前一亮:這句話道出了養(yǎng)老的本質。除了引發(fā)廣泛討論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樣的說法,錢理群在許多文章中都在強調一種觀點,那就是作為一個人,我們從小到大一直是“戴著面具”生活的一童年、少年要學會“聽話”,青年、中年開始步入社會,職業(yè)、身份地位無形之中也成了一種卸不下的面具。當我們作為“群體性”的“我們”存在時,內在有可能會被遮蔽、壓抑、不被承認。錢理群在書中寫道:“現(xiàn)在老了,退休了,脫離了單位,成了養(yǎng)老院里的一個普通居民,沒有頭腦、身份、地位的老頭、老太?!敝钡竭@一刻,才有時間去尋找真正的自己。
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仍是山,這可能就是許多老人對養(yǎng)老生活的體悟。
我的深情為你守候
錢理群的老伴崔可忻是位醫(yī)生,在初入養(yǎng)老院時,她反復問丈夫:“這樣整天吃吃喝喝,有什么意義?”于是,人老了去哪里尋找生命的意義成了令他們苦苦探索的問題。退休前醫(yī)生忙碌、充實而有成就感的生活,令崔可忻比錢理群更不適應年老帶來的孤獨感,對此錢理群也無能為力。不過崔可忻是位極有行動力的女性,她想到了結合自己的專業(yè),從醫(yī)學的角度看待養(yǎng)老問題。她得知北京大學成立了健康醫(yī)療大數(shù)據(jù)中心,便敏銳地察覺到,老齡化的中國似乎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當然,這也是新的機遇。她立即著手研究關于養(yǎng)老社區(qū)結合大數(shù)據(jù)的設想與建議。
兩人為此想法興奮不已。不過在書中,錢理群也不無遺憾地寫道:“我們還是太天真,太過超前了。當時,幾乎無人真正理解其重要性,遇到點實際困難,就被束之高閣,最后不了了之?!边@使得兩人的養(yǎng)老生活遇到了一大挫折。
不過,崔可忻并沒有灰心。很快她發(fā)現(xiàn),養(yǎng)老院的老人對醫(yī)學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看病的時候時常病急亂投醫(yī),社會上還有種種針對老年人的保健騙局,于是她意識到有必要在養(yǎng)老院開展老年醫(yī)學講座。她收集了市面上幾乎所有的醫(yī)學教科書,還特意購買了一臺筆記本電腦,制訂了一個詳細的教學計劃,計劃開展100次講座。不過因為種種條件限制,遺憾地沒有完成。
錢理群形容兩人是“屢戰(zhàn)屢挫、屢挫屢戰(zhàn)”。直到2018年8月,兩人幾乎同時確診患了癌癥。
先是錢理群在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做穿刺檢查時,發(fā)現(xiàn)了前列腺癌癥病灶。接著崔可忻感到胃疼,血糖突然升高,這是胰腺癌的征兆。在2018年8月20日的日記中,錢理群這樣寫道:“多年來一直擔心得癌癥,現(xiàn)在這一天還是來了。雖然不見得是絕癥,但確實是我住院時預料的那樣一我的人生最后一段路,終于由此開始了。”但這些話他并沒有跟老伴說,因為他們已經就此討論過許多次。在住進養(yǎng)老院時,兩人就對“錢”和“死”兩件大事達成了一致—錢該花就花,讓自己的晚年生活盡量舒服,甚至不惜賣掉房子;對于生死也從不忌諱,用錢理群的話說:“自己已經活到80歲了,再多活幾年少活幾年,已經無所謂了?!彼藻X理群照樣寫文章,崔可忻照樣唱歌。
一段時間治療過后,不幸的事情發(fā)生了,崔可忻的胰腺癌已經轉移到腹腔,留給她的時間不多了。兩人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不再治療,不求延長活命的時間,只求減少疼痛,有尊嚴地走完最后一段人生路。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崔可忻提出,在養(yǎng)老院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舉行一場“告別演出”。演出排練期間,她疼得不行,只能吃止痛藥;演出當天,她上午在醫(yī)院輸液到中午1點,換服裝、練聲,下午4點就站在了舞臺上,完成了“天鵝的絕唱”。后來,錢理群寫下了《我的深情為你守候》一文,作為《崔可忻紀念集》的序。
圓人生最后一個夢
錢理群入住養(yǎng)老院的這些年,筆耕不輟,寫了十六七本書,500萬字。樊寶珠是錢理群在養(yǎng)老院的好鄰居。隨著大家逐漸熟識,養(yǎng)老院定期舉辦沙龍,而崔可忻就是第一批居民中最有影響力的“沙龍女主人”。因為崔可忻,樊寶珠認識了錢理群。在樊寶珠眼中,錢理群大部分時間都把自己關在書房里,那一畝三分地是他的精神花園。因此,他也很少參加社區(qū)的活動,崔大夫主持沙龍,錢先生便靜靜坐在客廳的角落,不說一句話,卻可以感受到他的投入。
錢理群清楚,在80歲后,他逐漸進入“精神上向頂峰攀登,身體卻日漸衰退”的尷尬處境。盡管他盼望“米壽”(88歲)時仍然能保持思維活躍和創(chuàng)作豐富,但他心里明白自己已經不可避免地進入老年期的第二階段:身體與精神的失能,很可能是身體的失能在先一“失能意味著自己已經不能獨處、獨居,更不可能掌控自己的命運,要受他人支配,即使是出于愛的支配。我這樣的獨立知識分子是很難想象和接受的”。
2023年,錢理群的安順之旅、南京之旅,都是回到故鄉(xiāng)。錢理群趁著還能行動自如,對家鄉(xiāng)涌起了回歸的渴望。
他人生最后一個夢便是寫一本兒童文學著作。錢理群17歲時就想當一名兒童文學作家,直到81歲時與好友金波合作完成好幾本書,其中包含著錢理群的養(yǎng)老理念:回歸童年,回歸自然。金波說他“真是個浪漫的老頭兒”。
魯迅對死的執(zhí)拗是“我是到底相信人死無鬼的”。但研究了一輩子魯迅的錢理群,不似魯迅那樣冷峻,而是說:“我是一個可笑的老頭兒,我是一個可愛的老頭兒?!彼蛩惆堰@句話刻在墓碑上。好友金波注意到,這兩年,大家都說他越來越像彌勒佛了,便把自己收藏的銅雕彌勒佛像送給了他。錢理群將其放在茶幾上,每天與之對視著。 ⊕
(摘自《北京晚報》2025年4月25日,周繼紅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