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輝中華醫(y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副會長。
東華新村民眾生活安康,唯近年來老齡化趨勢明顯,幸得居委會、物業(yè)協同推進小區(qū)“適老”建設,為老有所樂,組織有若干適于老人社交的活動小組,如歌詠隊、攝影班、拳操團、書法組之類,供老人自由參加。
且說書法組中有“書法三友”,各有風采:
吳樹偉,今年已年過七旬,雖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但身體尚健,兩鬢皆白,戴一副黑框眼鏡,常穿一件灰色夾克,為人謙和友善。他退休前本是一所中學的語文教師,祖籍安徽黟縣,書法專攻顏真卿,曾有一幅《前出師表》獲市退休教師協會書法展大獎。
金盛,退休前曾是一家出版社編輯部的副主任,浙江紹興人士,年紀雖已70出頭,大約得益于保養(yǎng)得法,仍是白白胖胖。常穿一身休閑西服,說起話來還帶些越地音調。金主任一生“為人作嫁衣裳”編書無數,知識淵博。書法兼修柳公權與漢隸。
鄭林彤,年近70,精神矍鑠。喜穿運動服,講話略帶蘇錫地區(qū)口音。退休前曾負責一家報紙發(fā)行工作,而鄰人以其在報社工作,又兼為消息靈通人士,多稱其為“鄭大記”。鄭大記書法別出一格,自稱崇懷素之狂草,然識者多不以為然。
三位老人皆文教界人士,惺惺相惜,雖以書法結緣,但不僅局限于探討書法,舉凡國是時政、經濟民生、科技文藝亦皆常有討論。
三位老人志趣相投,閑暇無事,時常聚首,談天說地。一日午后,三老人聊起疾病話題。
吳老師感嘆:“如今社會進步,經濟發(fā)展迅速,城鄉(xiāng)面貌大變,而人之疾病亦有大變化,記得以往多見如瘧疾、痢疾、傷寒癥、肺結核之類,今已少見甚至不見,而多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之病,甚至只是‘三高、四高 (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高尿酸血癥)’之類。不過幸而此類疾病的性質較諸以往之病大多溫和,不痛不癢,倒也無妨?!?/p>
金主任則謂不然:“許多嚴重之疾病如腦出血多因高血壓引起,心肌梗死則多源于動脈硬化,故對此類疾病必須加以重視,一定要積極治療,最好能夠治愈?!?/p>
鄭大記插話:“問題就在這里,這些毛病是治不好的。”
“治不好也得治啊,我有高血壓,多年來一直吃高血壓藥,總算還能控制,我血脂也高的,一直吃降血脂藥,不可大意啊。”金主任說。
“哎喲,天下本無事……”吳老師突然打住了,下面一句他覺得不應該說,把話鋒一轉:
“什么‘三高、四高’,我就覺得標準是人定的啊,定得高,病人就少了,定得低病人就多了,這與醫(yī)院、藥廠的利益有關,老鄭啊,這是你們報上說的?!?/p>
“言論自由,并不代表本報觀點?!编嵈笥浶χf。
“不過話說回來了,我倒是覺得我們老年人終究與年輕人不一樣,血壓、血脂、血糖的正常標準也要不一樣才對?!苯鹬魅斡X得應是這個道理。
“這話有道理,我也是這樣想的,我的血壓也高些,高壓一般都在150~160 毫米汞柱,低壓90~100毫米汞柱,這么多年了,我不吃藥也沒事,血糖不高,血脂在體檢時也查過的,不知高不高,我沒管它,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葷菜吃得多了,身體里油水足了,血脂高些應該也沒事,無所謂的?!眳抢蠋熣f。
“不過血脂若是太高,將血管堵了,那就麻煩了,還是小心點好?!苯鹬魅我幌蛑斏?。
“你們兩位說得都有道理,現在各種毛病很多,老實說又沒辦法徹底治好,怎么辦呢?我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說法,說是‘歪船不倒、漏船不沉’,老年人帶點病反而長壽。說是看病吃藥反而讓身體產生抗體,對健康不利。說這話的人自稱是陽博士,曾留學德國,不曉得此說是否可靠?”鄭大記消息靈通。
“我去年即聽過此類說法,足見流傳之廣。不過歪船總比正船易倒、漏船總比好船易沉,說反而不易倒、不易沉,于理不合。若說看病吃藥反對健康不利,他又何必到德國學醫(yī)?恐是好事之人杜撰之詞?!苯鹬魅未_有見地。
吳老師:“網絡所傳不可當真。”
“不過也確有知名專家表示過,對于慢性病,人們不可與之為敵,只可與之為伴。”鄭大記說。
“慢性病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甚至腫瘤之類,對人之健康而言猶虎狼之類,恐不宜以‘相伴’之說一言以蔽之?!苯鹗⒃鵀榫庉嫴恐魅?,于說話用詞方面頗有講究。
三位老者討論了一陣子不得要領,鄭大記到底消息靈通:“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將在小區(qū)組織‘健康自我管理小組’,居民可以自由參加,定期活動,交流慢性病防治心得,醫(yī)護人員亦來進行指導。”金主任聞言甚喜,吳老師則表示無所謂啦,不過難拂兩位老友盛意,亦表示了“來聽聽,來聽聽”。
這天下午小區(qū)活動室里坐了30多位居民,幾乎都是退休老人,已經退休的王醫(yī)生也來參加了,說是 “來學習學習”。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的簽約家庭醫(yī)生徐家霆也來了,還帶了一位姓袁的護士長來,正忙著給大家量血壓、測血糖。三位老友亦準時入座。
徐家霆醫(yī)生是這小區(qū)大多數居民簽約服務的家庭醫(yī)生,據說還是一位醫(yī)學博士,學術精湛,服務熱忱,深得社區(qū)居民的信賴。他先做了一個“慢性病可防可治” 的科普報告,又介紹了成立“健康自我管理小組”的目的、做法。還讓大家推選了這個小組的負責人,結果是從區(qū)醫(yī)院退休的王醫(yī)生當選為組長,消息靈通的鄭大記做了副組長,大家一致表示支持。
一陣掌聲過后,鄭副組長與王組長低聲交談了幾句,便道:“我想問徐醫(yī)生幾個問題可以嗎?”
徐醫(yī)生微笑著點點頭。
“第一個問題是:三高、四高都有標準,我們老年人身體當然不能與年輕人相比,為什么判定的標準卻是一樣的呢?”鄭大記此言一出,許多老人都表示這個問題提得好,原來許多老人都有此想法。
徐醫(yī)生笑了笑說:“頭發(fā)白了多少,臉上長了多少皺紋,老年人與年輕人確實不同,不能用同一標準來衡量,但這些并非疾病?!?/p>
徐醫(yī)生又說:“疾病的診斷是另一個概念了。一般所謂的正常值通常是經過對若干正常人檢測結果的分析得到的。比如,正常人的血壓,絕大多數舒張壓(低壓)都在60~90毫米汞柱,收縮壓(高壓)在90~140毫米汞柱,過去曾經有人認為老年人多有動脈硬化,他們的收縮壓似乎可以高一些,如70歲以上老人的收縮壓大于160毫米汞柱,80歲以上老人大于170毫米汞柱方診斷為高血壓。但是在大量的醫(yī)療臨床診斷中發(fā)現:不論年齡多大,凡血壓高于140/90毫米汞柱的人發(fā)生腦中風的風險都升高了。所以還是將診斷高血壓的標準,無論年齡,都改為大于140/90毫米汞柱了?!?/p>
鄭大記:“我聽說有時這種標準也會變動,是怎么回事呢?”
“是的,比如前兩年美國心臟病學會提出將診斷高血壓的標準改為大于130/80毫米汞柱,目的在于提前預防腦中風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我國學者研究下來還是決定暫時不作改動,不過也建議血壓達到130/80毫米汞柱的人要注意改善生活行為了,如注意勞逸結合,盡量吃得清淡些以減少鹽的攝入,戒煙,適當運動,定期復查等,以減少腦中風等并發(fā)癥的風險。醫(yī)學關系著人們的健康,任何處置皆需有科學的根據,這在醫(yī)學上稱為‘循證醫(yī)學’,即遵循證據的醫(yī)學。”
“哦!原來如此?!?/p>
鄭大記:“第二個問題,網上有人說:‘人總要帶點病才長壽,叫作歪船不倒’,您的看法如何?”
“是的,我亦曾見過此說,不過,無論怎么說,歪的總比正的容易倒些吧。意大利的比薩有座斜塔,確實是歪在那兒幾百年了沒倒,但是,它不是因為‘斜’才不倒,而是據說是在其背側地面加了重壓才勉強維持著的,我想,若有地震首先倒的必是這斜塔吧。我們日常的醫(yī)療工作中也常常發(fā)現一些老人患有慢性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之類,但他們能積極應對,建立健康的生活行為,遵從醫(yī)囑、認真治療,能維持很好的健康狀態(tài),也能長壽。換句話說,他們的健康長壽不是因為有病,而是因為他們正確地應對、控制了疾病對健康的危害?!?/p>
徐醫(yī)生這么一說,大家都完全理解了,有幾位老人還鼓起了掌。
鄭大記:“最后一個問題,有專家說我們不應與慢性病為敵,而應與慢性病為伴,我覺得似乎這種說法也不很準確,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類疾病呢?”
“慢性病是如今嚴重危害我國民眾生命健康的疾病,當然可以看成敵人,將其斬盡殺絕,但是事實上疾病是一種生命現象,人類很難徹底消除所有疾病,所以有些疾病便有可能與人的生命歷程相伴,許多老人都患有些慢性病便是事實。至于‘為敵’或是‘為伴’之說,可能不能簡單理解為敵人或朋友。其實醫(yī)學上適用的詞應是防、控二字。對于慢性病‘無病應防’,通過踐行健康的生活行為預防疾病,‘既病應控’,通過健康的生活行為加上必要的藥物等治療,控制其發(fā)展,預防嚴重的并發(fā)癥,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健康的生命狀態(tài),爭取健康的長壽。如今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這個目標是完全可以達到的,讓我們大家一起為之努力吧?!?/p>
在一片掌聲中這次活動圓滿結束了。金主任對于成立這個“健康自我管理小組”很是贊成,連一直覺得這些問題都無所謂的吳樹偉老師也覺得應該參加這個小組,還要對自己的健康多加關注。
對于慢性病“無病應防”,通過踐行健康的生活行為預防疾病,“既病應控”,通過健康的生活行為加上必要的藥物等治療,控制其發(fā)展,預防嚴重的并發(fā)癥,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健康的生命狀態(tài),爭取健康的長壽。